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用钨丝微电极在脊髓腰膨大部背角浅层神经元细胞外记录C-纤维诱发电位,强直刺激坐骨神经诱导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在LTP诱导前后,在暴露的脊髓表面局部给予CaMKⅡ的选择性抑制剂KN-93,观察C-纤维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50μmol/L的KN-93不影响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幅度,但可完全阻断脊髓背角LTP的诱导(n=6)。KN-93呈时间依赖性翻转脊髓背角LTP。在LTP诱导后30min,50μmol/L的KN-93对LTP的早期表达无影响(n=4),而100μmol/L的KN-93在用药后,LTP逐渐降低,于3h降至对照水平(n=6);在LTP诱导后1h脊髓局部给予100μmol/L的KN-93,7例动物中有5例LTP被抑制;但同样浓度的KN-93,在LTP诱导后3h,不能翻转业已建立的LTP(n=5),且增加KN-93的浓度至200μmol/L也不能抑制脊髓背角LTP。【结论】CaMKⅡ参与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但KN-93对晚期LTP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钙/钙调素调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LTP)中对α-氨基羟甲基异噁唑丙酸(AMPA)受体GluR1亚单位磷酸化的影响,探讨长时程增强的分子机制。 [方法]利用电生理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背角LTP后30min和3hAMPA受体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位点磷酸化水平,同时在强直刺激前,脊髓局部给予CaMKⅡ特异性抑制剂KN-93,检测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磷酸化水平变化。 [结果]强直刺激后30min、3h,脊髓背角AMPA受体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脊髓背角局部给予KN-93,阻断了LTP的诱导并且也阻止了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磷酸化水平的增加。 [结论]强直刺激可导致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激活且它的激活可能是通过CaMKⅡ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钙/钙调素调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LTP)中对α-氨基羟甲基异噁唑丙酸(AMPA)受体GluR1亚单位磷酸化的影响,探讨长时程增强的分子机制。 [方法]利用电生理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背角LTP后30min和3hAMPA受体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位点磷酸化水平,同时在强直刺激前,脊髓局部给予CaMKⅡ特异性抑制剂KN-93,检测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磷酸化水平变化。 [结果]强直刺激后30min、3h,脊髓背角AMPA受体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脊髓背角局部给予KN-93,阻断了LTP的诱导并且也阻止了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磷酸化水平的增加。 [结论]强直刺激可导致GluR1亚单位Ser831和Ser845激活且它的激活可能是通过CaMKⅡ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8-Br-cAMP诱发的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常规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脊髓背角腰膨大部位浅层C-纤维诱发电位。结果:①8-Br-cAMP(1mmol/L)诱发的脊髓背角LTP咬合(occlude)强直刺激诱导的LTP;②CaMKⅡ选择性抑制剂KN-93(100μmol/L)或AIP(200μmol/L)阻断8-Br-cAMP诱导的脊髓背角LTP;③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茴香霉素(200μmol/L)抑制8-Br-cAMP诱发的脊髓LTP。结论:CaMKⅡ参与8-Br-cAMP诱导的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的LTP;8-Br-cAMP诱导的LTP与强直电刺激诱导的LTP在机制上至少存在部分相同的步骤或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阻断剂MK801对幼鼠脊髓背角浅层诱发场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现象的反应,分析痛觉传人信息在未成熟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的表现特征.方法 选50例雄性SD大鼠,分为新生期组、幼年组,每组动物随机分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K8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5组.分离左侧坐骨神经,给予12V,0.5ms的单个方波刺激,记录同侧胸13-腰1脊髓背角浅层的诱发场电位,脊髓局部注射不同剂量MK801、生理盐水20μL,而后给予高频高强度强直电刺激(35V,0.5ms,100Hz,串长1s,串间隔10 s的4串电刺激)后观察场电位的变化.结果 电刺激坐骨神经可在脊髓背角浅层记录到诱发场电位,强直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可诱导各组脊髓背角浅层诱发场电位产生了LTP(P<0.01),新生期组场电位体现为A类神经纤维诱发的特点,幼年组场电位体现在C类神经纤维诱发的特点.MK801低剂量组对脊髓背角LTP场电位幅度没有抑制效应,强直刺激前后平均潜伏期缩减有显著差异(P<0.01);MK801高剂量组对脊髓背角LTP完全抑制;强直刺激后场电位幅度同强直前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强直刺激前后平均潜伏期缩减无明显差异(P>0.05);MK801中剂量组场电位幅值同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强直刺激前后平均潜伏期缩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幼鼠在单刺激和条件刺激后引起诱发场电位有不同特点;MK801脊髓注射对幼鼠脊髓背角区LTP均有抑制作用,对脊髓背角LTP抑制是其记忆损伤作用的机制之一,且致场电位潜伏期程度不等的缩减与幅度的变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活化蛋白(MAPK)在弗司可林(Forskolin)诱发的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SD 大鼠, 常规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脊髓背角腰膨大部位浅层C-纤维诱发电位。 结果  ①弗司可林(100μmol/L)诱发的脊髓背角LTP为PKA的抑制剂H89 (200μmol/L) 所阻断;②MAPK的选择性抑制剂PD98059 (100μmol/L) 阻断弗司可林诱导的脊髓 LTP; ③NMDA受体抑制剂阻断弗司可林诱导的脊髓 LTP。结论  MAPK参与弗司可林诱导的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的LTP;弗司可林诱导的LTP可能是通过cAMP-PKA-MAPK信号途径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IT)吗啡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αCaMKⅡ)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切口痛组(IP组)、术前吗啡组和术后吗啡组.按Yaksh法鞘内置管,按Brennan法制备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以von 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观察大鼠术后2 h时的疼痛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脊髓背角p-αCaMK Ⅱ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S组比较,IP组大鼠MWT明显降低(P<0.01),TWL明显缩短(P<0.01).脊髓背角p-αCaMKⅡ阳性神经元数量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 与IP组比较,术前吗啡组和术后吗啡组大鼠的MWT明显升高(P<0.01),TWL明显延长(P<0.01),术前吗啡组大鼠脊髓背角p-aCaMK Ⅱ阳性神经元数量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 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术前IT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抑制切口痛引起的脊髓背角P-aCaMK Ⅱ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杨红卫  王翔宇 《中外医疗》2011,30(22):32-33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对脂多糖(lipopolysaccride,LPS)诱导的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LTP)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大鼠分别腹腔注射LPS(3mg/kg)、Cur(300mg/kg)、Cur(300mg/kg)联合LPS(3mg/kg)7d后在脊髓腰膨大部记录背角浅层神经元C-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1)LPS可显著降低脊髓LTP;(2)LPS显著降低LTP的效应可被Cur所抑制。结论姜黄素对LPS诱导的脊髓LTP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在腺苷三磷酸(ATP)诱导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250~280g,在体电生理记录脊髓腰膨大部背角浅层神经元C-纤维诱发电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和表达水平。结果(1)给予ATP后1h和3h,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Iba-1的水平明显升高;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由原来静息的、有分支的形状转变为激活的、类似变形虫的形态;(2)脊髓表面应用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FC)不影响C纤维诱发电位的基础水平,但可使ATP诱导长时程抑制(LTD),而非长时程增强(LTP);用FC30rαin后,脊髓局部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TP不再引起I.TD。结论激活的胶质细胞及其释放的TNF—α在ATP诱导的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时程增强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 (LTP)现象 ,作为信息贮存的客观指标 ,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区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对其形成机制的探讨也获得了大量实验资料。LTP的形成和维持是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的联合作用 ,而以突触后机制为主。关于LTP形成的突触后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被激活后的细胞内级联反应。近年来 ,“寂静突触”[1] 概念的提出 ,使人们对LTP产生的突触后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使君子氨酸 (AMPA)受体功能和 /或数目的改变可能参与了LTP形成的突触后机制。1  钙离子与LTP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与记录脊髓背角与伤害性信息传入有关的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特征,为研究痛与痛调制提供电生理学指标。方法:用经皮电刺激诱发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玻璃微电极作细胞外记录,观察与伤害性电刺激有关的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输入示波器及计算机处理。结果:用兴奋 C 纤维阈上强度的经皮电刺激在脊髓背角诱导出两种型式的放电——两串放电及长串放电。两串放电包括早串放电与晚串放电。晚串放电中的长晚串放电常表现出"wind up"现象。结论:晚串放电活动与伤害性信息传入密切相关,其放电频率可作为痛调制研究中下行抑制作用的痛指标。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单侧脊髓后根切断后和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后,脊髓后角浅层δ阿片受体(DO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结果显示:①在单侧后根切断术后第5d,所有大鼠术侧脊髓后角I~Ⅲ层内DOR的免疫反应性均较对照侧明显减弱(P<0.01);②在所有辣椒素处理大鼠中,其脊髓后角浅层DOR免疫反应性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果提示,脊髓后角浅层内部分DOR来源于一级传入神经元,其中部分为传入伤害性信息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NT-LI 在鼠脊髓背角中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光镜下 NT 样免疫反应细胞、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背角Ⅱ_b 层相Ⅲ层背侧部。也镜下 NT-LI可见于核周体、树突、轴突和有髓纤维内。除大多数标记轴突与未标记树突构成轴-树突触外,部分标记轴突与未标记轴突和未标记胞体构成轴。轴和轴-体突触。未标记轴突亦可与标记树突构成轴-树突触。结果提示背角浅层中 NT 神经元可能参与构成调节痛觉传递回路。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性过敏性神经炎(EAN)、实验性过敏性脑脊髓炎(EAE)及佐剂性关节炎(AA)3种不同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上,观察改变脊髓后角(SDH)P物质(SP)水平对免疫功能及自身免疫病(ID)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辣椒素(Cap)耗竭SDHSP或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ith)SP受体拮抗剂均可使机体免疫反应亢进,ID发病率上升、发病潜伏期缩短、病情加重;相反ithSP受体激动剂可使机体免疫功能抑制,ID病情减轻。3种动物模型在发病高峰期SDHSP含量均显著上升。提示SDHSP参与ID的发病过程;在免疫应答高峰期SDHSP含量的升高可经某种途径反馈性地抑制免疫反应,使后者不致过强。SP在免疫负反馈调节中起神经递质的作用,故提高SDHSP水平对ID治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脊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比较不同组织切片方法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影响。方法:用成年SD大鼠L5脊髓分别制成冰冻(20μm)和石蜡(5μm)切片,用兔抗BDNF多克隆抗体作AB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冰冻切片组背角Ⅱ板层除有大量BDNF阳性神经膨体外,尚可见一些阳性神经元,石蜡切片组则仅有大量阳性神经膨体,而几乎未见阳性神经元。结论:不同制片法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有影响,即冰冻切片可能较石蜡切片具有更高的免疫反应敏感性。本文中石蜡切片较低的BDNF免疫活性可能与其制作过程中有机溶剂(酒精、二甲苯)的使用和/或包埋过程中加热处理所致的BDNF抗原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17.
鸡胚脊髓背角神经营养物质的HPLC纯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纯化鸡胚脊髓背角内的神经营养物质。方法 采用 Sephadex G- 2 0 0凝胶过滤层析法分离鸡胚脊髓背角内的神经营养物质 ,以鸡胚背根神经节细胞培养结合 MTT法检测各洗脱峰液的神经营养活性。所得活性组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HPL C)进一步分离 ,同前用 MTT法检测各洗脱峰液的神经营养活性。结果 经层析获得三个洗脱峰 ,其中第 2洗脱峰液促进培养神经细胞生长的活性最强 (P<0 .0 1) ,提示 2峰洗脱液含有神经营养物质。 HPL C后获得 7个洗脱峰。经 MTT法测定各峰洗脱液对鸡胚 DRG神经细胞的生长活性发现 F峰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 (P<0 .0 5 )。结论 通过分离纯化获得了有较强活性的神经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代谢的角度就针刺镇痛时乙酰胆碱(ACh)含量,胆碱乙酰化酶活性(ChAC)和胆碱酯酶(ChE)活性3个环节上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针刺镇痛时大鼠脊髓背角ACh含量与单纯测痛大鼠((?)±s为2.088±0.319ng/mg组织)比较无明显变化,但合成酶ChAC及降解酶ChE活性明显升高,ChAC活性(以每mg组织孵育30min所生成的AChng表示)从0.626±0.150ng/mg升高到1.344±0.317ng/mg,ChE活性(以每g组织每分钟水解的ACh mmol表示)从0.978±0.089mmol/g组织升高到3.150±0.206mmol/g组织,说明针刺镇痛时ACh代谢明显加快,是ACh参与针刺镇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术观察了电针对大鼠脊髓后角内神经降压素(NT)含量和神经降压素免疫反应性(NT-IR)的影响以及此影响在毁损大鼠C纤维后的变化。电针大鼠“环跳”穴可明显降低大鼠脊髓后角内NT的含量及减弱NT-IR,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电针促进脊髓后角内NT的释放所致。而在硬脊膜外腔注射辣椒素引起C纤维毁损的大鼠,电针对NT的上述影响明显减弱,由此提示电针释放脊髓后角内NT的作用至少部分地依赖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