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 长链脂肪酸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 长链脂肪酸 ,观察其治疗前后体重的增长及血生化、血脂肪酸的改变。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体重增长快 ,差异有显著意义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胆固醇、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 生后第三天供给中 长链脂肪酸 ,从 0 5g/kg开始 ,按0 5g/kg递增至 3 g/kg是安全的 ,并且可增加体重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呼吸暂停、硬肿症、低血糖、吸入性肺炎、NEC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体重低于1500克的新生儿,这些患儿由于脏器功能不成熟,病死率很高,80年代以来,随着新生儿监护病房完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已有显著提高”’‘’。但他们的预后如何,备受人们关注。今就极低出生体重地的预后作一概述。存活率在6O年代,体重低于I000克的新生儿死亡率高达gO%以上,目前已下降到SO%以下”’,Sel卜’总结了4O个医疗中心的资料后,指出在1983年,出生体重<750克的新生儿子均死亡率为63.9%,751一I000克的新生儿平均死亡率为33.9%。Kitchen等‘”把他,们在1985一1987年的一组…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12例极低出生作重儿成功应用静脉营养的经验。患儿胎龄26—36周,出生体重1200-1499克,应用静脉营养时间7-35天不等,氨基酸和脂肪乳每日从0.5g/kg·d开始,最大量分别为2.5-3g/kg·d和2-3g/kg·d,同时应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结果发现静脉营养应用5天以后体重稳步增长,平均每日增加约30克,此时氨基酸和脂肪乳用量达1.5—2g/kg·d,热卡达80cal/kg·d。静脉营养期间所有病人血电解质、血脂、血浆蛋白、BUN均在正常范围,除2例病人外肝功能也在正常范围,2例发生胆汁瘀积,并发现当患儿有严重原发病时血糖易随葡萄糖输注速度而波动。 相似文献
4.
5.
极低出生体重儿全静脉营养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营养是极低体重儿出生后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极低出生体重儿体内缺少营养储备 ,且发病率高 ,更增加对热卡的需求 ,而绝大部分极低体重儿出生后又不耐受胃肠道喂养 ,须用全静脉营养(TPN)。所谓“全” ,不仅指全部经静脉给予 ,而且指6类营养素齐全。本院近20年来采用TPN的500余例患儿中 ,极低体重儿占85 %以上 ,TPN已经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现代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就极低体重儿TPN时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以及热卡供应方案作一简介。一、极低体重儿TPN时的能量需要极低体重儿每日静息能量需要平均约209kJ… 相似文献
6.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导管(PICC)的置管方法、临床应用、护理要点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PICC具有穿刺简便、成功率高、安全、由护士独立操作等优点,适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抢救、胃肠外营养疗法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预防并及时发现、治疗各种并发症可提高VLBWI的存活率。我院NICU自1998年6月至2000年10月共收治48例VLBWI,就其并发症的防治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院1998年6月至2000年10月共收治体重≤1 500g VLBWI48例,其中男21例,女27例;胎龄28~37周,平均胎龄32周;出生体重1095~1500g,平均体重1382 g。胎内转运组26例,生后转运组22例,两组胎龄和出生体重经t检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广谱抗生素疗程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粪便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6~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收治的2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抗生素疗程分为≤7 d组(n =9)和>7 d组(n =20)。采集患儿住院第14天和第28天的粪便标本,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分析粪便样本的菌群和短链脂肪酸。 结果 ≤7 d组和>7 d组早产儿第4周和第2周相比,肠道菌群的Chao指数均显著下降(P <0.05)。≤7 d组第4周菌群与第2周相比,厚壁菌门和狭窄梭菌属1的比例均显著升高,而变形菌门显著降低(P <0.05)。第4周时,>7 d组厚壁菌门和狭窄梭菌属1的比例较≤7 d组显著降低而变形菌门显著升高(P <0.05);>7 d组异丁酸和戊酸含量较≤7 d组显著下降(P <0.05)。 结论 广谱抗生素疗程可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定植和演化,以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临床上应该严格把握广谱抗生素适应证及疗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围产新生儿医学的日益进步,胃肠道外营养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采用全胃肠道外营养(TPN)与传统的以糖为主输液方案治疗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示TPN可帮助极低体重儿度过难关,降低死亡率,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13.
外周静脉营养在极低出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将7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出生后第2-3天开始用外周静脉营养,经微电脑输液泵24h内均匀输入静脉营养液。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二组病情好转后及早开始经口或鼻饲微量喂养,以后逐渐增加奶量。结果治疗组出生后4-7d起体重开始增长,每天增重(20.06±7.64)g,对照组出生后10-15d起体重开始增长,每天增重(11.78±3.36)g。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1.9%(5/42),对照组为33.3%(10/30)。治疗组治愈率78.6%,对照组治愈率50.0%,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静脉营养能明显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合理的营养素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及早经口或鼻饲微量喂养效果好,可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15.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和疗效.方法 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经典静脉营养组(CPN)和实验静脉营养组(EPN).CPN组生后24~48 h内仅给予5%~10%葡萄糖,之后加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氨基酸从1.0 g/(kg·d)开始每口递增0.5 g/(kg·d),直至3.0 g/(kg·d);脂肪乳选用含中长链脂肪酸,从0.5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0 g/(kg·d).EPN组生后24 h内起即予6%小儿氨基酸2.4 g/(kg·d)和脂肪乳2.4 g/(kg·d),72 h内均增至3.0 g/(kg·d),即达到足量静脉营养.1周内每天计算总热卡包括胃肠内和胃肠外热卡,检测入院72 h内和1周后监测血脂、胆红素、肾功能、血碳酸氢盐、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体质量最大丢失,计算1周后可以部分胃肠营养的患儿百分比、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等指标.结果 与CPN组相比,EPN组的总能量摄入以及胃肠外提供热卡在生后前5 d明显增高,1周内体质量丢失较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恢复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且末增加代谢性酸中毒、脂质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可以耐受较大剂量的静脉营养,且有一定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6.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4年9月对18例极低体重儿(VLBWI)采用了十二指肠喂养与部分肠道外营养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理想生长指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前后五年救治情况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总结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儿科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收治情况,并与前5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LBWI收治数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降低,如窒息的发生率自62.1%减少到30%,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率自72.4%减少到58.3%;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高频振荡通气、中心静脉插管等新技术从17.2%增加到86.7%,从而使治愈率自73.9%提高到89.1%,平均住院日自46.8天缩短到43.3天.治疗体会包括加强孕期保健,产儿科合作进行复苏,积极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院内感染,保证营养需求和提高医护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潘健儿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4,(Z1)
目的 总结既往治疗经验,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方法 分析近10年共89例患儿,以前、后5年对比的方式探讨可行的治疗方法。结果 治愈率从35%提高至75.5%,主要体现在应用呼吸机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愈率明显提高;重度窒息及硬肿症发生减少。结论 强调综合治疗,从出生时开展新法复苏到入院后的保暖、监护、防治各种并发症、维持内环境稳定和保证营养需求。每一个步骤都不容忽视。同时,仍需努力提高医护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存活率与存活质量,现将我院收治的48例临床资料与追访材料比较完整的病例整理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48例中男15例,女33例,男女之比为1·2.2,最低体重6509,wt10O09者9例,平均体重1277.4g,股龄最小为25周.平均33.1周,适于股龄儿17例,小于股龄儿对例.孕期因素:三胞胎伴早产6例,双胞胎伴早产13例,单股29例.单胎中前置胎盘6例,妊高征5例,其中伴产前于病1例,心脏病伴心衰5例,胎儿立内感染3例,习惯性早产2例,恶性贫血2例,急性淋病早产1例,原因不明5例.新生儿期患病与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