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研究胰头和壶腹周围癌病人共计61例进行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胰头癌39例和壶腹部周围癌22例,通过手术治疗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研究两种患者的愈后。结果 61例患者中,以胆总管下端癌与手术后愈后关系病死率较高,为100%。壶腹周围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胰头和壶腹周围癌的类型与手术后愈后之间的病死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P<0.05)。四种癌症的病死率比较显示:胆总管下端癌>十二指肠癌>胰头癌>壶腹部癌。结论壶腹周围癌恶性程度相对低,术后存活率高;胆总管下端癌与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141例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本组壶腹周围癌术前诊断符合率高于90%,胰十二指肠切除46例,切除率32.6%,胆瘘、胰瘘5例。住院死亡率13%。结论 为了提高壶腹周围癌的疗效,应重视早期诊断,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及提高手术组人员的技能,能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并研究胰头和壶腹周围癌患者共计60例进行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 胰头癌38例和壶腹部周围癌22例,通过手术治疗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研究两种患者的愈后.结果 60例患者中,以胆总管下端癌与手术后愈后关系死亡率较高,为100%.壶腹周围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胰头和壶腹周围癌的类型与手术后愈后之间的死亡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P<0.05).四种癌症的死亡率比较显示:胆总管下端癌>十二指肠癌>胰头癌>壶腹部癌.结论壶腹周围癌恶性程度相对低,术后存活率高;胆总管下端癌与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我院在迄1963年1月为止的12年内,对90例乏特氏壶腹周围器官(包括胰腺、乏特氏壶腹、十二指肠、总胆管等)的恶性肿瘤施行手术,其中27例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本文就其治疗结果予以总结。一、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壶腹周围器官的恶性肿瘤以胰腺癌为最多共59例,其中47例(79.7%)发生于胰头,9例发生于胰腺体及尾部,3例整个胰腺均受累。12例为壶腹癌。10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之第二或第三段,其中5例为网织细胞肉瘤,1例为平滑肌肉瘤,余为腺癌。总胆管癌最少,共5例。另外4例手术时见胰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RCP技术在壶腹周围恶性肿瘤中的诊治价值及不足。方法选择本院2004至2009年间,对渐进性无痛性黄疸患者56例,通过B超、CT、MRCP,血清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利用ERCP技术筛选出11例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结果 11例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患者,6例行标准Whipple手术,2例行枯息减黄术,3例行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RBD)。结论 ERCP技术在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诊治中,有其独到的价值,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壶腹周围癌是指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十二指肠降部肿瘤的统称。发病率正在增加,常是老年人。我院自1982年1月—1988年10月收治70岁以上壶腹周围癌20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70—75岁。病史16天—4年。临床表现:黄疸19例,均有食欲减退,上腹痛9例,消瘦15例,发冷、发热11例,柏油便2例。本组除一般临床检查外,主要用B超、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经皮肝穿胆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壶腹及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壶腹及周围病变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30例患者中,壶腹部病变包括壶腹癌1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2例,壶腹周围癌4例。壶腹周围病变包括胰头癌5例,胆管下端癌3例,胆总管下端结石13例,胆总管下端炎症2例。结论 MSCT可以在壶腹部病变增强方式、间接征象以及胆总管末端形态等方面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为提高检出率及确诊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壶腹周围癌可切除性术前评估与手术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二二指肠切除术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估和手术方法的改进对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和生态2率的影响。方法 阐述壶腹周围癌CT的鉴别诊断与术前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的方法,以及对壶腹周围癌,尤其是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改进。结果 138例壶腹周围癌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椁98例,切除率71%,并发症发生率16.7%,手术死亡率6.5%。其中胰头癌1122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2例,切除率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评价超声、CT及ERCP在壶腹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85例经手术证实的壶腹癌,其中原位癌期(PT)27例,局部淋巴结期(PN)43例,远处转移期(PM)15例。比较超声、CT、ERCP定位诊断符合率及临床价值。结果:3期总的诊断符合率超声为77%,CT为55%,ERCP为71%,超声优于CT(P<0.01),超声与ERC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PN、PM期诊断符合率超声为88%,而ERCP为74%,超声优于ERCP(P<0.05)。结论:超声、CT、ERCP诊断壶腹癌均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检查更加简便、直观,且有一定特异性,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壶腹周围癌123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矛  李成华  丁勇兴 《淮海医药》2000,18(3):191-192
壶腹周围癌是发生于胰头、胆总管末端、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由于多种原因,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预后极差.我院1986年1月~1998年12月经剖腹探查和病理证实的壶腹周围癌有123例,其中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PD)26例,切除率为21.1%.现结合文献,就其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内视镜的胰胆管造影(ERCP)、B型超声、经皮经肝胆管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以及低张性十二指肠X线检查等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壶腹部癌的切除率和术后生存期有明显的改善。然而,胰头癌的治疗效果仍然较差,有人统计胰头癌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和胆肠吻合术后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胰头及壶腹周围癌的疗效,总结了我院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胰头及壶腹周围癌的诊治经验。方法:通过胆红素测定(>或342μmol/L),梗阻性黄时间(>或<4周), 手术时间(>或<6h),术中出血(>或<100ml),以及有无应激性溃疡为指标。结果:分析本组胰瘘的发生率为11.1%(3/27)及处理办法。结论:认为术者的操作程度、术式、及术后充分引流、营养支持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对阻塞性黄疸病因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进行MRCP及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7例进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检查均获成功,诊断结果与ERCP结果有42例为一致;其中:33例胆管及胆囊结石,占78.6%。胆管恶性病变阻塞6例,占14.3%,3例胆管癌,1例胆胰壶腹癌,2例胰头癌(均有术后获得病理证实)。结论 MRCP可提供良好的胆胰系整体图像,对阻塞性黄疸的病变诊断效果好,具有无创性、无损伤的优势,易于被老年、体弱患者接受。MRCP可为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提供可靠的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春立  杜智  王毅军 《天津医药》2004,32(4):251-252
手术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惟一能够治愈壶腹周围癌的治疗方法。许多报道表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显著下降,远期生存率有了较大提高,对不能切除肿瘤的壶腹周围癌患者实施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可以解除梗阻,提高生存质量。我科5年来外科治疗了75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  相似文献   

15.
任波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3):3239-3240,I0002
目的 研究腹主动脉淋巴结阳性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疗效. 方法 对101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进行胰切除术,所有切除的标本包括相应的淋巴结均送病理科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在淋巴结中发现转移灶即认为是阳性,阳性淋巴结的数量及部位均做详细记录.同时将腹主动脉旁有阳性淋巴结记录的患者15例定为A组,腹主动脉旁无阳性淋巴结记录的患者86例定为B组,对15名经病理证实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胰头及胆管癌患者进行胰切除术,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术后生存曲线. 结果 术后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3%、27%和0,平均生存12个月(3~33个月).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胰头癌及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曲线明显好于那些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1). 结论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生存率较低,因而不应再进行扩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我院1978年~1986年共收治38例乏特氏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临床资料38例中,男21例。女17例。最大72岁,最小25岁。胰头癌33例,乏特氏壶腹癌2例、总胆管下段癌3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腺癌。15例术前PTC 检查成功13例,均显示壶腹部环形梗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手术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例出现胆漏,2例吻合口漏,1例并发胰漏,1例腹腔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术后无胆汁渗漏、肠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但术后并发症少,可提高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检查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91例患者均行B型超声、CT及超声内镜检查,部分行ERCP检查.并将超声内镜及超声内镜联合ERCP与B型超声、CT、ERCP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内镜、ERCP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4.5%(86/91)、90.2%(74/91).超声内镜诊断胆总管结石及慢性胰腺炎的准确率为100%,超声内镜联合ERCP检奁对结石及肿瘤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00%、97%.结论 超声内镜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的诊断率高于腹部B型超声、CT及ERCP,联合ERCP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指导规范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于勃  杨复宾  李瑞峰 《河北医药》2011,33(12):1800-1801
目的 分析54例壶腹及其周围癌的螺旋CT表现,总结其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壶腹及其周围癌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5±4)岁,对其低张螺旋CT表现进行总结。结果壶腹及其周围癌54例中出现壶腹及其周围部肿块的有54例,占100%,胰头癌肿块直径为(2.81±0.93)cm;壶腹癌肿块直径为(1.65±0.42)cm;十二指肠乳头癌肿块直径为(1.47±0.34)cm;胆总管下端癌的肿块直径为(0.80±0.23)cm。典型表现:(1)壶腹及其周围部肿块,常突入到十二指肠腔内;(2)肝内胆管“软藤状”扩张;(3)“双管征”;(4)“双环征”。结论通过低张螺旋CT我们能够诊断出大部分壶腹及其周围癌属于哪一种类型,但对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鉴别仍然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头与壶头周围肿瘤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50例癌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其中胰头癌患者32例,壶腹部癌18例。结果 50例患者中,胆总管下端肿瘤多为恶性肿瘤,术后死亡率很高(100%)。壶腹周围的癌症多为良性肿瘤,术后生存率较长,且不易复发。胰头癌与壶腹癌手术治疗后的生存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82=6.77,P〈0.05)。结论壶腹周围恶性癌症的发生率较低,因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胆总管下端癌症多为恶性肿瘤,术后死亡率较高,手术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