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仙居县于1974年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钩体)病,至1989年全县报告458例。现就流行病学方面分析如下。 一、一般情况 本县位于浙南山区,管辖5区、35个乡镇、684个行政村,419068人。永安溪从西至东纵贯全县境内。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1—2021年云南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云南省钩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21年云南省钩体病疫情资料,采用SPSS 22.0和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和图表的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 2011—2021年云南省累计报告钩体病733例,年均发病率为0.142 7/10万,无死亡病例。11年间钩体病的总体发病率不全相同(χ2=777.017,P<0.001)。发病率最高为2014年(224例,0.482 0/10万),最低为2020年(0例,0.000 0/10万)。全年除1月外均有病例报告,5月开始发病数显著上升,8月达发病高峰,5—10月为高发季(658例,89.77%)。全省16个州(市)中有12个州(市)报告钩体病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65例)、普洱市(187例)、临沧市(186例),占总病例的87.04%。所有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以20~54岁青年和中年发病最多(599例,81.72%)。职业分布中农民最多(572例,78.04%),其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血清抗体水平和菌群更迭情况。方法对1992~2009年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进行监测:采用钩体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鼠、鸭和犬类动物,以及重要疫点的调查资料汇总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健康人群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4.32%;宿主动物的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鼠22.53%,鸭5.50%,犬12.15%。通过两个时期观察比较,发现近年人群和宿主动物(鼠、犬)感染的钩体血清群均转为秋季热群为优势群;鸭感染钩体优势群为七日热群。结论我市人群和主要宿主动物的钩体血清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推测近年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的钩体血清群可能发生更迭,我市钩体病流行的优势群为秋季热群。在鸭和犬血清中分别鉴定出(鸭8种、犬6种)钩体血清群。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本文用地理流行病学、描述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等多种方法对湖南省36年钩体病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我省钩体病疫区分布、流行强度、流行形式,查明了主要宿主及菌群(型)分布,人群带菌菌群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对今后防治工作有意义。二、发病率以Ⅳ区湘东丘陵区16.78/10万最高,其次是Ⅵ区洞庭平原区次之14.86/10万,Ⅴ区湘中丘陵区4.62/10万最低。三、我省钩体病自1958 ̄1993年以来,平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与动物共患的夏秋季急性传染病。我省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尤其是农村,年年在局部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严重影响贫下中农的健康,影响革命和生产的顺利进行,。我们一定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大力开展防治,力争在短时间内控制和消灭该病。  相似文献   

6.
0039 我国钩端螺旋体病研究的新成就魏曦等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4(4):251,1980 作者综述我国五十年代以来,在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调查研究的成就和防治进展。在药原学方面,我国已有13个血清群56个血清型,其中有1个血清群和23个血清型是我国首先发现,并且发现钩体型间有拮抗现象,发育快的抑制发育慢的菌型。到目  相似文献   

7.
广西医学院等单位对确诊为钩体病的570例病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对该病的早期临床诊断作了探讨。570例中,男301例,女269例,大多数年龄集中在11~50岁。  相似文献   

8.
<正> 我县于1961年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20多年来,疫区逐渐扩大,发病率不断上升。1981年水灾后,发生了全县性的钩体病暴发流行。现将我县1961~1981年钩体病疫情资料整理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9.
0969 浙江台州地区钩端螺旋体病30年临床观察王家驹中华医学杂志61(5):299,1981作者报道该地区1950~1979年有资料记录的钩端螺旋体病2,114例。以青壮年农民占多数,次为渔民。就诊人数是随年代增长而增加,70年代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临床表现各个时期差异较大,目前以不典型、轻型为主,无黄疸病例占绝大多数。这除和机体抵抗力、菌株毒力有关外,和菌型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安徽怀远县197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怀远县乃至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其流行趋势,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根据怀远县1970-2003年疫情资料及检验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加以整理分析。结果怀远县1970-2003年平均发病率为1.79/10万,1970~2001年全县发生的钩体病以波摩那群为主,2002~2003年以黄疸出血群为主;流行形式上,以爆发为主,常伴有散发病例,爆发病例共549例,占总报告病例的88.12%;时间分布上,无明显周期性,除3次爆发出现明显的年度高峰外,其余年份病例数无明显差异,呈散发,以7~10月份发病为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10%,去除爆发因素,则以1月份和7、8月份相对较多;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别发病数之比为2.09∶1,以10~44岁发病数较高,形成较为明显的年龄高峰,75岁以上无发病;地区分布上,除爆发乡镇病例明显高于其它乡镇外,其余乡镇无明显差异,但从河流分布看,涡河以南明显高于涡河以北,若去除爆发因素,两者无明显改变。2003年的8~9月份钩体病现状调查显示,我县涡河以南钩体病感染率明显高于涡河以北(x~2=17.32,P<0.01)。结论我县钩体疫源地类型已由既往的经济疫源地向自然疫源地过渡,为混合型疫源地,流行形式已由洪水型向稻田型过渡,目前与稻田型一致,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黑线姬鼠为主要动物宿主,流行菌群发生变迁,并从血清学及病原学方面证实了“南黄北移”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受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河南是全国钩体病高发区之一,1957年武陟县首次发生钩体病流行,由于历史原因,自1963年起始有完整的钩体病疫情资料,近50年来,全省范围内暴发过8次大规模钩体病流行。  相似文献   

12.
13.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在一些地区呈周期性流行[1] ,宜昌市亦然[2 ,3] ,约每 10年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流行期间 ,预防措施易于实行 ,而流行过后随着发病率的降低 ,人们对流行放松了警惕。在钩体病流行前期应采取何种预防办法、实施后效果如何是本病预防工作的重要问题。对之 ,我们采取接种钩体菌苗控制流行的研究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疫区的选择 选择宜昌市内钩体病发病较高的宜都市和枝江市为观察点 ,前者为钩体菌苗接种人群 (干预组 ) ,后者为不接种菌苗的对照组。观察时期为 1986~ 1997年。1 2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由螺旋体引起的动物疫源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因而很难准确诊断而迅速治疗.文章针对近年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学、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及疫苗发展方向作一阐述。流行病学:温热地区此病在某些职业多见,如洗衣工、屠宰工、兽医及农民.在热带发展中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疾病。世界各地都有本病发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若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外对钩体病的研究作一综述。病原学钩体是固紫染色阴性、螺旋形的微生物,由胞浆、胞壁、轴丝、鞘膜组成。轴丝位于胞壁与鞘膜之间,其形态、大小及理化特性与细菌的鞭毛相似,与钩体的自主运动有关。轴丝具抗原性,但其血清学与钩体的标准凝集作用和交叉凝集反应的分类无关。鞘膜的性质与功能仍未确定。多数人认为钩体由四层构成。鞘膜易受破坏,可用水或盐、乙醇、甲醛、硫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自50年代初对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进行调查研究以来,在其流行特征、传染源与带菌动物、菌群(型)分离鉴定、临床类型和治疗以及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拟就其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问题予以回顾。 一、疫情 钩体病是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之一,在我国广泛分布和流行。从1934年发现病原体以来,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我国自1955年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在1958年以前,报告病例不多,主要发生在广东和浙江两省。1958年四川省温江等地发生钩体病大流行,才引起各地广泛注意。60年代以来,各地的发病情况在不断变化(见附图)。1960年有12个省、区有本病发生或动物间流行。1961年以后病例不断增  相似文献   

17.
开江县为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区 [1]。自 196 3年暴发流行以来 ,每年皆有病例发生。为了解钩体病在我县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 ,给防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们于 1987~ 2 0 0 0年每年 8~ 9月对健康人群血清进行了钩体抗体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地点 :永兴镇是开江县钩体病流行的老疫区 ,流行类型为稻田型 ,曾有暴发流行史 ,常年发病较稳定。该镇属水田旱地相间的浅丘地貌的农作景观。1.2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无钩体菌苗接种和患钩体病史的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1.3 血清标本 :按常…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4岁,因"发热4天,头痛、呕吐1天"于2019年9月6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半个月前患者于某山区漂流后发现右侧足部擦伤,立即给予碘伏消毒,其余未作特殊处理,漂流中曾有肺部呛咳史,自诉漂流处水质较差,沿岸可见村庄及家畜等.足部擦伤1周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 6℃,伴全身乏力、双侧臀部酸软,伴头痛、头晕、...  相似文献   

19.
<正> 1975年以来,闽西上杭县太拔乡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呈散发流行状态。1975~1991 年共发生钩体病43例,但发病者多为病势凶险的肺大出血型病人。病死率高,为9.30%(4/43)。为探讨其流行规律,作者于 1991年 8月在太拔乡开展了钩体病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对该乡临床医生报告的钩体病例均按文献进行核实诊断,确定为钩体病例者按统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90年代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 (下称钩体 )病是湖北省重点流行的传染病 ,从 1960年报告钩体病人以来 ,至 1999年累计发病 15万余例 ,病死 2 0 0 0余例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前 10位。为了控制钩体病流行 ,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 ,我们从 1990年开始 ,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 ,在长江流域一带选择了仙桃、宜都、新州等市钩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钩体病监测点 ,进行了传染源、血清学等监测 ,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1.1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各监测点收集当年人口、气象、牲畜饲养方式、钩体病人流行病资料等。1.2 人间钩体病疫情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