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祝由”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由”在《内经》中凡三见,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  相似文献   

2.
苏光陆 《养生月刊》2007,28(11):968-972
历史上最早有关催眠术的记载是中国的《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者,乃催眠治病也。  相似文献   

3.
祝由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渊源悠久。《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张志聪注:“对神之辞曰祝。”张介宾注:“由,病所由生也。”马莳加以总结说:“祝由者,祝其病所来,以告于神也”(《素问注释汇粹》第189页)。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4.
<正>心理疗法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典籍中就有明确记载。《素问·移精变气论》云:"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续名医类案》":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和推崇精神心理疗法对疾病的防治作用。心理疗法又称精神疗法,是采用各种心理学方法,通过医生和患者  相似文献   

5.
<正> 1 《内经》中的有关记载《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精变气”,是用转移病人精神的方法去改变混乱了的脏气的意思,故吴昆注为:“移易精神,变化脏气”。《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是以阴阳的状况来推断精神的存亡,故这里的“精神”、“精气”是同义的,都是指精神意识而言,只是为了修辞上的避复而用了两个不同的词。以上的“精”均为“神之别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祝由”一词首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后来曾一度发展为一个治疗专科即“祝由科”。目前,各大专院校中医教材皆斥之为迷信糟粕,故删而不用。笔者认为有失偏颇,故此对《内经》“祝由”含义略作陈述,供同道参考,不当之处敬希斧正。 1 祝由是以心理疏导为主的治疗方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夫上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这里明确描述了祝由治疗的方式。首先通过“闭户塞牖”(即关上门窗),创造一个清静和隔绝的环境,对于受到精神刺激的病人,医生反复多次询问发病前  相似文献   

8.
陆葳  卢苏  傅友丰 《河北中医》2012,34(7):1075-1075,1092
祝由是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其名始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载“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凡有疾病,惟用祝由而已”.祝由是最简单易行的语言、行为的心理疗法,主要是言语的开导,在古代还包括禁法、咒法、祝法及符法等.它体现了朴素的心理学思想,而这种朴素的思想到近代才被西医用安慰剂也有治疗作用的实验来证明.现祝由逐渐被继承为用语言暗示、行为矫正来治疗因功能失调导致的心身疾病的一种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意疗移精祝由疗法浅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精祝由疗法 (下称本法 ) ,即指通过祝说病之由来 ,去除心理病因 ,从而移易精神 ,改变病态心理 ,籍以消除心身疾苦的心理疗法。其特点是不借药物、针石 ,以语言治疗为手段。本法导源于古代“祝由”法 ,当属中医“意疗”的范畴。鉴于历史上祝由曾被批判而一概否定 ,实应正本清源 ,去伪存真 ,以承前启后 ,发扬光大。为此 ,本文简述浅识 ,以就正于同道。1 命名历史沿革祖国医学之“意疗”,即现代的心理治疗 [1 ]。移精祝由 ,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一语。王冰释云 :“是以移精变气 ,无假毒药 ,祝说病由 ,不劳针石而…  相似文献   

10.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