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原为大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室,始建于1958年2002年改为现名:2003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定点三级实验室。实验室下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区.细胞生物学实验区.外科实验区.病理形态学实验区等4个实验区、拥有多功能显微镜.梯度PCR仪.凝腔成像分析系统、流式细胞仪等多种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检测设备。  相似文献   

2.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6):F0004-F0004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原为大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室,始建于1958年,2002年改为现名。2003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实点三级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成立于1983年,前身为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心实验室。1991年正式成立山东省重点学科点中医基础学科实验室,1996年通过山乐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验收。1998年通过国家劳动人事部审查批准为中医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山东省专项拨款350万元。2001、2002年中医基础学科先后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及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该实验室为其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中医基础学科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命名为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6):F0002-F0002
陕西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该室是在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研究室(科研二级实验室)的基础上,2004年新增加了中医药分子学与免疫学实验中心、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中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血管神经生理学实验室。2008年11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F0002-F0002
陕西中医学院中药药理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下设药效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和SPF级动物实验室(SYXK陕2007—006)。  相似文献   

6.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于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第5期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高校第3期重点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该学科主要依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四诊信息综合研究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为王忆勤教授,后备学科带头人为李福凤副教授、李琦副教授。学术团队由中医学、中医工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数字医学》2012,(8):55-55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根据该《规划》,“十二五”期间,一个统一高效的三级中医药信息平台有望基本建成。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是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9.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原为大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室,始建于1958年,2002年改为现名。2003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定点三级实验室,实验室下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区,细胞生物学实验区,外科实验区,病理形态学实验区等4个实验区,拥有多功能显微镜,梯度PCR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流式细胞仪等多种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检测设备。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十一五"国家中医临床妇儿病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儿科协作组组长单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小儿肺炎毒热证研究室、中医药三级科研实验室——病毒室,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近20年来推拿学科中关于推拿手法实验研究的期刊文献,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实验室(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与技术,初步构建推拿手法及其生物学效应这两大板块实验研究内涵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刘沛然(1920-)系全国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章从刘老开始的以身试药,尝药470多种,并考据文献打破了细辛限量,用大剂量细辛(120g)治疗脉管炎等多种疑难重奇疾病取得良效,到专著《细辛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实用中药歌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以及介绍刘老的用药特点——"四用":重者重用、轻者轻用、血者重用、气者轻用。"四结合":升降结合、动植结合、阴阳结合、动静结合。"一气化":凡用药有重则有轻,如用磁石之重,必用柴胡之轻,亦有自然之气化:如蛇易皮、蟹易鳌。"四个关系":以药带药,以量佐药,量与量矫,药量相调。并举出典型病例从而阐述了刘老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其建库~2018年10月。获得与针刺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对相关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1篇,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715例受试者。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MD=5.02,95%CI(3.05,8.28),Z=6.34,P<0.001];实验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指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MD=-3.09,95%CI(-4.51,-1.67),Z=4.28,P<0.001];实验组患者Ashworth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MD=-0.84,95%CI(-1.01,-0.67),Z=9.48,P<0.001];实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MD=10.41,95%CI(8.74,12.09),Z=12.19,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报告。结论:研究显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相比于其他疗法,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肌肉痉挛效果更好。但由于纳入文献的局限性,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侯氏“三焦气化”理论结合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颈椎病患者33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这33例颈椎病患者分为五型,以侯氏“三焦气化”理论为指导,结合腹针疗法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采用不同的处方,以疏通三焦和调理脏腑功能为治疗原则对这33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来判断治疗效果,共治疗颈椎病33例,治愈13例,好转16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7.9%。结论侯氏“三焦气化”理论结合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斯确切信得讲一步研容讽察。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随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进一步确立了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介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挑战、中医理论的特点,阐述了中西医并重在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民国时期国人看待中医的存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我国中医历经磨难,中医的"存废之争"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本文从国人对待中医存废问题所产生的不同态度的视角出发,挖掘了对中医存废产生影响的人物阶层和背景,进而剖析了中医存废之争给中医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实行了人员、仪器设备、实验环境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为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最重要的体制保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模块化、分层次的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获得了国家密码管理局《国产商用密码技术在电子病历中的应用示范》的研究课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等,规定了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开展电子签名业务的基本业务规则,制定了电子签名各个业务环节的管理要求.用于指导南京地区医疗机构在电子病历系统中规范地开展电子签名业务和电子病历业务,促进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在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框架指导下,结合中山大学医疗信息共享平台项目建设实践,提出了一种面向SOA架构的大型软件工程项目技术测试体系框架模型,对框架内的各技术层面包括从需求概念原型一逻辑设计原型一技术实现模态一投产系统性能的验证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基于SOA关键技术验证与业务交易性能测试的方法,并通过测试实例说明了该框架模型和方法的可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类教材中,“肝主疏泄”涉及到对人体整体生理功能、消化功能、精神情志活动、血液循环、水液代谢、生殖功能多方面的功能调节。从此类教材来看,学术界对“肝主疏泄”理论的建构,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教材中基本未提及“肝主疏泄”理论;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各版本教材中关于“肝主疏泄”的论述并不统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教材中对“肝主疏泄”的论述理论基本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