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后路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固定治疗小儿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讨论小儿寰枢椎脱位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7例寰枢椎脱位伴齿突骨折的患儿行后路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髂骨植骨钛缆固定术.术前均行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寰椎置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钛棒连接,复位,髂骨植骨钛缆固定.术后颈托固定1个月.结果 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植骨全部融合,无鹅颈等发育性畸形出现.结论 后路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固定具有术中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儿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疗法与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疗法治疗中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广安市人民医院入院的7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7)与实验组(n=37);对照组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疗法;实...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所组成的钉棒固定系统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1例寰枢不稳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男19例,女12例,年龄17~64岁,齿状突骨折22例(Anderson Ⅱ型16例、Ⅲ型6例),新鲜骨折15例,陈旧性7例;寰椎横韧带损伤2例,枢椎椎体血管瘤并寰枢不稳1例,Hangman骨折6例(Ⅱ型4例,Ⅱa型2例),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植骨。结果 31例12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6个月X线片复查内固定位置良好,寰枢植骨融合,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现象,2例患者枢椎齿状突骨折给予C1~2椎弓根固定,未植骨融合,未加压,6~8个月取出内固定,保留旋转功能。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可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可使寰枢椎即刻得到坚强固定,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要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入院的8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选用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治疗,对照组选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部僵硬度。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植骨融合率依次为(124. 06±9. 31) min、(206. 93±31. 62) m L、100%,对照组依次为(131. 52±10. 17) min、(230. 71±32. 44) m L、97. 56%,两组术后植骨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 0. 05),研究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 0. 05)。研究组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 87±1. 15)分、(1. 19±0. 48)分,对照组分别为(6. 96±1. 24)分、(1. 26±0. 52)分,两组术后较术前VAS评分明显下降(P 0. 05),两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术前、术后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为(37. 08±6. 33)分、(9. 36±2. 57),对照组分别为(37. 26±6. 48)分、(9. 52±2. 79)分,两组术后较术前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更低(P 0. 05),两组术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术前、术后6个月颈部僵硬轻度分别为68. 29%、17. 07%,重度率分别为29. 27%、0. 00%,对照组术前、术后6个月颈部僵硬轻度分别为75. 61%、19. 51%,重度率分别为24. 39%、0. 00%。两组术后较术前颈部僵硬度更优(P 0. 05),两组术后颈部僵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植骨融合率依次为(124. 06±9. 31) min、(206. 93±31. 62) m L、100%,对照组依次为(131. 52±10. 17) min、(230. 71±32. 44) m L、97. 56%,两组术后植骨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 0. 05),研究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 0. 05)。结论 寰枢椎脱位治疗中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均具有显著疗效,但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评估应用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5例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手术方法、复位效果、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38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2-18分,平均13.8分。其中有1例在置入椎弓根螺钉时一侧后弓破碎,直接将螺钉固定在寰椎侧块上,其余螺钉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复位满意。未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无内同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全部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只要熟练掌握上颈椎解剖关系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效果肯定可行。  相似文献   

6.
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很多,如Gallie钢丝法、Brooks钢丝法、Apofix椎板钩等,后来随着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螺钉)技术的出现,使后路固定技术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但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多,Magerl螺钉的一些不足之处逐渐暴露。2002年谭明生等[1]通过对寰椎后弓侧块的解剖研究,提出了在寰椎后弓侧块上行类似椎弓根螺钉固定,克服了Magerl螺钉的不足,迅速成为寰枢椎不稳的后路固定"金标准"手术技术[2]。笔者对15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板固定融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手术技巧及相关问题.[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7月本院对15例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8~69岁,平均41岁.按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型齿状突骨折10例,Ⅲ型齿状突骨折5例,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术前JOA评分7~13分,平均9.3分.[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感染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20m 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0mL,术后引流量155mL,平均住院时间19 d,术后均获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JOA评分13~17分,平均15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平均9.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67.5%~92.7%,平均88.0%,骨性融合率100%.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钉或断棒状况,以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具有复位和固定牢固而稳定、骨性融合率高、安全、对颈椎功能影响小等特点,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适应证的合理选择、解剖关系的熟悉掌握以及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手术技巧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寰枢段不稳时,后路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术)是目前国内外推崇的后路固定方法。然而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病例都适于行Magerl螺钉固定。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7/2007-06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对象:选择21例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患者,按Anderson和D’Alonzo分类,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定9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重度脱位12例,均有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16例为E级,5例为D级方法:行颅骨牵引复位病情稳定后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C1,C2椎弓根。主要观察指标: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植骨融合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术后随访最短8个月,X射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5个月内所有病例均获植骨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脊髓功能5例D级均恢复至E级,16例E级无变化。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后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可明显提高寰枢椎的稳定性,对颈椎功能影响小,脊髓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9.
后路植骨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失稳的效果。方法 :对 3例寰枢椎失稳者 (包括齿状突骨折 2例 ,寰枢椎脱位 1例 )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 (Apofix)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 6~ 18个月 ,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对寰枢失稳可采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术治疗。椎板钩内固定术无需椎板下穿越钢丝 ,避免了钢丝断裂及松脱 ,是一种易操作且效果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晓玲  何翠环  陈彤春  曾讯  彭新生 《现代护理》2006,12(17):1611-1612
目的探讨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C1-2)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接受C1后弓和(或)侧块与C2椎弓根多轴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指导有利于病情恢复,11例患者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肿瘤切除后固定牢固。11例获平均13个月随访,无感染,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无复位丢失,全部患者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为79.3%。结论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C1-2)手术后实施科学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杨琼 《护理学报》2008,15(8):33-34
总结Apofix椎板钩内固定并植骨术治疗齿状突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对16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患者行Apofix椎板钩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指导患者进行体位练习、呼吸系统功能训练;术后加强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并发症,有计划地进行康复训练及出院指导。16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尉术期,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且均能较早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C1-2)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接受C1后弓和(或)侧块与C2椎弓根多轴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 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指导有利于病情恢复,11例患者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肿瘤切除后固定牢固.11例获平均13个月随访,无感染,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无复位丢失,全部患者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为79.3%.结论 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C1-2)手术后实施科学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枢椎病变合理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枕颈区域残存的运动功能。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对39例寰枢区病变患者,根据发病特点,病理解剖和CT三维重建分析:分别采用A:寰枢椎固定、B:寰枢椎固定+寰枢椎融合、C:枕枢固定、D:枕枢固定+枕枢融合、E:寰枢椎固定+枕枢融合、F:枕枢固定+寰枢融合、G:上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枕枢(寰枢)固定融合术等七种方法治疗。随访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患者采用A法15例,B法5例,C法4例。D法11例,E法2例,F法0例,G法2例。3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保留枕环关节21例,椎动脉破裂2例,环椎后弓断裂2例。术后X线片示寰枢椎完全复位36例,不完全复位2例,过度复位1例。术后3个月-2.6年,平均1.1年复查,枕颈部后方疼痛3例,活动受限21例,植骨融合失败1例。结论合理有限的内固定技术可使部分寰枢椎病变患者残存的上颈椎运动功能得到保护,尤其是枕环关节。部分患者取出内固定后可恢复枕环和寰枢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评估腰椎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结合后路固定在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4例患者因寰枢椎不稳于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接受寰枢椎固定及关节突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手术过程中,用peek腰椎融合器进行关节突关节的撑开。随访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畸形和融合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至少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平均VAS和JOA评分分别是(8±0.82)分、(13±5.42)分、(1±0.82)分和(16±1.41)分;术后VAS及JOA评分较术前改善,术中及术后无血管、神经及感染相关并发症。术后12个月的三维CT显示,4例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腰椎peek融合器治疗寰枢椎脱位不影响手术疗效,且可减少传统关节突关节撑开方法导致的并发症,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松解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16-48岁。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齿状突不连2例,横韧带松弛症2例,寰枕畸形1例。前路C1/C2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后路PCF经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术。结果:术后11例获得复位,行寰枢椎复位固定术;1例行枕颈融合术。术后随访正常。结论:前路松解PCF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骨折脱位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手动钝性扩孔"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共收治19例上颈椎不稳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枕颈区疼痛,活动受限,具有寰枢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指征。19例患者经"手动钝性扩孔"均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19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共置入76枚螺钉,所有螺钉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未发生技术上的困难;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术中出血量200~630 ml,平均340 ml;手术时间1.5~3.5 h,平均2.6 h;19例均获随访,随访5~20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末次随访内固定物无断裂、松动及复位变形。术后3~6个月患者均获植骨融合;12例术前四肢麻木和运动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采用JOA评分法评定:术前评分4.5~15.8分,平均9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14.8±2.3)分。结论 "手动钝性扩孔"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置钉准确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一种新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例,年龄10—72岁,平均32岁。病因有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断裂、寰枢椎复合骨折等。结果:26例患者经3个月-2年(平均6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具有安全、术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后路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分析比较寰椎新型环抱钩棒内固定系统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因寰枢椎不稳行颈椎后路寰枢关节环抱钩棒内固定与钉棒内固定系统手术方式的患者进行比较。分为寰枢椎新型环抱钩棒内固定系统(A组)与钉棒内固定系统(B组),两组各2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或人工骨植骨。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JOA评分、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回访3个月、6个月、1年的JOA评分与植骨融合率、寰枢椎关节稳定性[测量寰齿前间隙(ADI)]情况。结果无1例患者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肺部、泌尿系、伤口感染,顺利出院。44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术后JOA评分、寰枢椎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相比,本术式操作安全简便,患者身体恢复较快;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植骨融合率较钉棒系统无明显差异;对寰椎后弓采用钩的固定,降低了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故该术式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