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红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5):418-418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9例稳定性心绞痛(SA),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UA组和AMI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组(P<0.01),AMI组又较UA组明显增高(P<0.01),而SA组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选择素可作为AMI患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1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心肌梗死(AMI)急性期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8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42例、AMI恢复期组47例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45例,同时选取40例建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血清Hs—CRP的测定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急性期组和UA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AMI恢复期组和OMI组(均为P〈0.01),AMI急性期组亦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在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血脂、脂蛋白a(Lpa)、C反应蛋白(CRP)和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5例为观察组,将观察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三组,另选健康成人49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Lpa和CRP,采用氧化法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采用酶比色法检测甘油三酯(TG)与胆固醇(TC),采用选择性抑制和清除法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TG仅AMI组和U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sA组(P〈0.05);TC、LDL—c各组均明显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并随病情严重而增高。(2)AMI组和uA组血清Lpa和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组(P〈0.01),且AMI组显著高于UA组(P〈0.01)。(3)各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HDL—C均明显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HDL—C随病情严重而减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各组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血脂、Lpa、CRP和胆红素水平变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评估及诊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126例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不同冠心病中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3种冠心病患者血清CR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UAP组患者血清CRP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AP组患者血清CR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患者CRP与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增高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指标变化及其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19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组)5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4例,心肌梗死(AMI组)3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指标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MP-9指标水平。比较各组hs—CRP及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从SA组、UA组到AMI组,此二项指标又逐级升高,组间比较亦具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及MMP-9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932,P〈0.01;r=0.910,P〈0.01)。结论血清hs—CRP及MMP-9水平的变化对分析冠心病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及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D一二聚体(D—D)与冠心痛(CHD)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痛患者164例,其中急性心梗(AMI)7l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58例,稳定性心绞痛(SA)35例,并对uA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对AMI患者进行KiUip分级.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对以上所有受试者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的含量,采用循环酶法检测Hcy,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hs—CRP、Hey、D—D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AMI组〉uA组〉SA组;hs—CRP、Hey、D—D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随着Braunwald分级增高,uA患者hs—CRP、Hey、D—D逐渐升高,Hey、D—D三级问每两者之间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KiUip分级增高。AMI患者血清hs—CRP、Hey、D—D也逐渐逐渐升高,Hey、D—D三级间每两者之间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组的hs—cI蹬、Hcy、D—D明显高于sA组(P〈0.05)。结论hs—cRP、Hcy、D—D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常规检测hs—CRP、Hcy、D—D时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能早期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hCS)危急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AT-Ⅲ活性(%)分别为89.04±13.32,86.64±11.07和102.33±9.39.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AT-Ⅲ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Fib含量(g/L)分别为3.93±1.42,3.83±1.12和3.20±0.73.AMI组和UA组血浆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组血浆AT-Ⅲ活性较S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Ⅲ活性及Fib水平的变化是鉴别各种冠心病发生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宪  方慧娟  刘友红  杨昕 《中国康复》2006,21(3):184-184
目的:探讨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老年冠心病患者114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3例,另设正常人15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结果:hs-CRP水平冠心病各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其中UA组显著高于SA组(P〈0.001),AMI组又分别高于SA组及UA组(P〈0.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尿酸(UA)和纤维蛋白原(FIB)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预后评估价值。方法AECOPD组81例,经2周治疗后分为好转组(65例)及未好转组(16例),检测治疗前后血uA和FIB变化;健康对照组70名,检测血UA和FIB值作为对照。结果AECOPD患者治疗前血uA和FIB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好转组治疗后uA和FIB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未好转组UA和FI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联合FIB可能可作为AECOPD患者评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标志物和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共89例及健康对照组22例测定CRP含量和血清心肌酶。结果AMI组、UAP组、SAP组CR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UAP组、SAP组的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和SAP组的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其他组比较心肌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CRP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其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治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中NT-proBNP与hs-CR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并进行分组,其中AMI组25例,UA组20例,SA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即刻进行NT-proBNP与hs-CRP的检测,并根据NT-proBNP与hs-CRP高低再进一步将所有患者分成低NT-proBNP/低hs-CRP;低NT-proBNP/高hs-CRP;高NT-proBNP/低hs-CRP;高NT-proBNP/高hs-CRP四组。结果 高NT-proBNP/高hs-CRP组中AMI占绝大数比例,四种NT-proBNP、hs-CRP组成模式在AMI、UA、SA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外周血NT-proBNP、hs-CRP浓度高于UA高于SA,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hs-CRP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联合两者可以预测病情等级程度。  相似文献   

12.
王传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3):1993-1994,199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3例CHD患者(单支病变28例、多支病变45例)及6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TB、UA、CRP检测,然后进行CHD组与对照组、CHD组内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的TB、UA、CRP结果比对及分析研究。结果CHD组与对照组比较:T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及CRP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内的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T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血清TB可能是CHD的危险因素之一,高UA、高CRP可能是导致CHD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重视冠心患者TB、UA、CRP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cWn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酸(UA)含量变化的测定,探讨阻止AMI的发生发展,达到抢救生命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监测76例AMI患者cTnⅠ、hs—CRP,UA水平。结果单纯AMI患者cTnⅠ、hs—CRP,U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合并二型糖尿病者(T2DM)hs-CRP,UA高于单纯AMI组(P〈0.05),而合并T2DM者心肌肌钙蛋白Ⅰ与单纯AM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nⅠ、uA和hs-CRP与AM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cTnⅠ、hs-CRP和UA联合检测,有助于对AM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测定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5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50例正常人(NC)的血小板胞膜、胞浆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显示:UA和AMI组血小板胞膜中的PKC显著高于NC组(P〈0.01),而UA组高于AMI组(P〈O.05)UA和AMI组血小板胞浆中PKC活性显著低于NC组(P〈0.01),而UA组低于AMI组(P〈0.05)。提示PKC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测定健康对照、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容(PC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有血管病变组和冠心病组的PLT、MPV、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血小板4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对临床研究糖尿病并发症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彤  李凡 《临床荟萃》2006,21(6):396-39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C反应蛋白(CRP)、血脂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心绞痛(AP)组度对照蛆患者各35例外周血Cpn IgG抗体,同时测定血脂度CRP。结果AMI组、AP组及对照组血清Cpn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2%、65.7%及25.7%,AMI蛆、AP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AMI组与A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CRP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我脂蛋白A(apoA)AMI组、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MI组、AP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也明显低于AP组(P〈0.01);Cpn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与血中CRP、TG、LDL-C及apoA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44、0.64、0.36和0.32),而与HDL-C成负相关(r=0.78)(均P〈0.01)。结论CHD患者Cpn感染率明显增高,Cpn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及影响脂质代谢在CHD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分别测定CHD患者(117例)及健康对照组(50例)血浆中HCY水平。CHD患者按不同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9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3例);CHD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进一步分为1支病变组(31例)、2支病变组(40例)和3支病变组(46例)。结果1)CHD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不同临床类型的CHD患者,HCY水平显示AMI组〉UAP组〉SAP组,其中SAP组、UAP组、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SAP组与UAP组、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UAP组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3)1、2、3支血管病变者血浆HCY浓度呈逐级增高趋势,1支与3支病变组、2支与3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1支与2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浆HCY水平越高,提示HCY水平变化与C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CHD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外周血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的水平变化来了解血凝因素和炎性反应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9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7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的Fib、DD、CRP和WBC的水平,比较AMI、UAP、SAP组和对照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各组的Fib、DD、CRP和WBC水平为:AMI组大于UAP组大于SAP组大于对照组,AMI组与U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UAP组与S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AP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凝因素和炎性反应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它们的四个指标可作为区别冠心病类型和评价其病变严重程度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浆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血浆BNP和hs-CRP水平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BNP、hs-CRP水平分别与UAP组和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和AMI组患者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hs-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六级法早期康复活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13例UA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0例和对照组53例。对康复组患者实施六级法早期康复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康复组较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前6min平均步行距离康复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便秘)康复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肺部感染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活动较传统护理方式优越,能够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