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佗神医秘传》点校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沈阳版。是书托名华佗撰,孙思邈编集,为世所公认之伪书。除书伪之外,此书之注释亦颇多错误,兹择点校者注按中的明显讹误,加以驳正如下。 1.华佗治伤寒下痢神方:“伤寒腹中微痛,下利  相似文献   

2.
3.
正胸痹候导引法原文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不利,习习如痒,喉里涩,唾燥。甚者,心里强痞急痛,肌肉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背膂。其脉浮而微者是也。不治,数日杀人。  相似文献   

4.
《诸病源候论》中蕴含着深刻的脏腑辨证思想,本文通过对书中肾虚诸候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病源》书中所列肾虚诸候可归纳为肾精亏虚候、肾气不足候、肾燥候和肾经经气不足候4大方面,其中肾气不足候又可分为气化功能减弱候和闭藏功能减弱候两方面。《病源》所提到的"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代表了以上4种病机发病的主要证候,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时要以"治病求本"观为指导,见候知机、辨证论治。其次,通过对《病源》肾虚候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书对于肾虚病机的论述详于精气而略于阴阳,同时强调经络在发病中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在隋代的学术范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隋·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有五十卷,分为六十七门,并以“候”类述,共一千七百二十则。该书专论“血候”,可见卷二十七《血病诸候》篇中,分八则述之。实际上,全书涉及血候者有二十七卷,三十三门,一百四十三则,笔者就书中有关的血候作一初步探讨并归纳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转筋候,即局部肌肉拘挛、强直、痛如扭转的症状,好发于小腿部。《诸病源候论》记载转筋的产生主要病因病机多由荣卫气虚,不能濡养筋脉,并感受风邪所致,也与气血阴阳虚弱有关。导引治疗采用导引行气、意念行气、舒展拉伸为主,以达到舒筋脉、行气活血之效,共列出3种导引法。本文从原文、释义、三调要领和方义分析4个角度对每一种导引法进行详细说明,旨在发挥传统导引古籍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现代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7.
正风冷候导引法原文风冷者,由脏腑虚,血气不足,受风冷之气。血气得温则宣流,冷则凝涩,然风之伤人,有冷有热,若挟冷者,冷折于气血,使人面青心闷,呕逆吐沫,四肢痛冷,故谓之风冷。简析风冷候,是因为脏腑气血虚弱,感受冷风侵袭所致。因为气血感受温热则宣通流行,感受寒冷则凝滞,风邪伤人,有冷有热,若是冷风伤人,冷气使气血凝滞,则使人面目发青,心中烦闷,冷风入胃,则呕吐水沫,四肢冷而痛,所有这些症状称为风冷候。  相似文献   

8.
<正>原文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咳,汗出。阴气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引胁与小腹。简析邪气如果存在于足少阳经络,就会让人胸胁疼痛、咳嗽、出汗。阴寒之气侵袭了肝经,留在经脉之中,则气血凝滞,经脉挛急,引动胸胁及小腹疼痛。胁痛候导引法之一原文胁侧卧,伸臂直脚,以鼻纳气,以口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相似文献   

9.
<正>原文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凡腰痛有五:一日少阴,少阴申也,七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日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日臂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日寝卧湿地,是以痛。简析肾脏主管腰部和腿部。当肾经虚弱时,风邪夹带冷气侵袭,所以会腰痛。另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进行系统性整理,针对虚劳的病因病机,选择其中合适的导引条目,编排了一套防治虚劳的六步功。该功法共有6节:托颊行气去臂劳、运肘活血消壅滞、踏地抱膝除急痛、舒展手足消体痛,琢齿炼精强脾胃,涌泉相拓除寒痛。本文从功法原文、功法操作、技术要领和功理阐释4个方面对每一节功法进行详细说明,以便于理解与临床运用,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原文夫五脏调和,则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若摄养乖方,则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简析如果一个人五脏功能正常,则全身的营卫二气也会运行得很顺畅,那么他全身的津液就会周流无碍,所以这个人虽然不停地喝很多水,也不会在体内产生积聚而  相似文献   

12.
正风痹候导引法原文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病在阳日风,在阴日痹,阴阳俱病,日风痹。其以春遏痹者为筋痹,则筋屈。筋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肝其状夜卧则惊,饮多,小便数。夏遇痹者为脉痹,则血凝不流,令人萎黄。脉痹不已,叉遇邪者,则移入心。其状心下鼓,气暴上逆,喘不通,嗌干  相似文献   

13.
正原文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拥,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简析肚腹胀满,是因为体表的阳气虚,阴气在体内积聚造成的。因为体表阳气虚,所以容易感受风冷邪气入侵;风邪和寒邪是阴气,风冷之气在脏腑间积聚不得消散,又与脾气壅塞在一处,此是因虚胀满,所以导致腹部胀满的同时往往伴有微微喘气。  相似文献   

14.
<正>原文转筋者,由荣卫气虚,风冷气搏于筋故也。手足之三阴三阳之筋,皆起于手足指,而并络于身。若血气不足,阴阳虚者,风冷邪气中于筋,随邪所中之筋,筋则转。转者,谓其转动也。经云:足太阳下,血气皆少,则喜转筋,喜踵下痛者,是血气少则易虚,虚而风冷乘之故也。简析转筋,是营卫二气虚弱,致使外风冷邪附于经筋所致。中医认为营气行于脉中,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营卫气虚,  相似文献   

15.
正虚劳侯导引法原文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又,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  相似文献   

16.
正"肝病候"导引法原文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胆为腑而主表,肝为脏而主里。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相似文献   

17.
<正>痰饮候导引法原文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其为病也,胸胁胀满,水谷不消,结在腹内两肋。水入肠胃,动作有声,体重多唾,短气好眠,胸背痛,甚则上气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是也。  相似文献   

18.
正原文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简析喉痹是指咽喉肿大使咽喉阻塞,并有疼痛的情况,这会使病人饮食困难,没法吃东西。人一身的阴阳二气都从肺脏出入,进出都要经过咽喉。如果有风毒之邪停聚在咽喉,日久化热,就会使咽喉肿痛,阻塞不通。  相似文献   

19.
<正>原文夫患热者,皆由血气有虚实。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风邪不得宣散,因而生热。热搏于腑脏,故为病热也简析患热病,是因为其人本身气血虚。当邪气滞留脾胃时,则体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风邪得不到宣散,因而在体内郁积而生热。此热在体内侵害各个脏腑,所以才产生各种热病症状。“病热候”导引法之一原文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纳气四十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相似文献   

20.
<正>原文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中于风冷则挛急。十二经筋皆起于手足指,循络于身也。体虚弱,若中风寒,随邪所中之筋则挛急,不可屈伸。简析凡是筋脉受风热之邪侵害则变得松弛,受风冷邪气侵袭则变得紧张。人体十二经筋都从手足的指头起始,再循行到身体躯干。如果本来身体虚弱,又感受风寒之邪,那么风寒邪气所侵害的经筋则变得紧张,不能正常屈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