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佗神医秘传》点校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沈阳版。是书托名华佗撰,孙思邈编集,为世所公认之伪书。除书伪之外,此书之注释亦颇多错误,兹择点校者注按中的明显讹误,加以驳正如下。 1.华佗治伤寒下痢神方:“伤寒腹中微痛,下利 相似文献
2.
3.
4.
《诸病源候论》中蕴含着深刻的脏腑辨证思想,本文通过对书中肾虚诸候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病源》书中所列肾虚诸候可归纳为肾精亏虚候、肾气不足候、肾燥候和肾经经气不足候4大方面,其中肾气不足候又可分为气化功能减弱候和闭藏功能减弱候两方面。《病源》所提到的"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代表了以上4种病机发病的主要证候,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时要以"治病求本"观为指导,见候知机、辨证论治。其次,通过对《病源》肾虚候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书对于肾虚病机的论述详于精气而略于阴阳,同时强调经络在发病中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在隋代的学术范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隋·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有五十卷,分为六十七门,并以“候”类述,共一千七百二十则。该书专论“血候”,可见卷二十七《血病诸候》篇中,分八则述之。实际上,全书涉及血候者有二十七卷,三十三门,一百四十三则,笔者就书中有关的血候作一初步探讨并归纳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正>原文夫五脏调和,则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若摄养乖方,则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简析如果一个人五脏功能正常,则全身的营卫二气也会运行得很顺畅,那么他全身的津液就会周流无碍,所以这个人虽然不停地喝很多水,也不会在体内产生积聚而 相似文献
12.
13.
正原文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拥,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简析肚腹胀满,是因为体表的阳气虚,阴气在体内积聚造成的。因为体表阳气虚,所以容易感受风冷邪气入侵;风邪和寒邪是阴气,风冷之气在脏腑间积聚不得消散,又与脾气壅塞在一处,此是因虚胀满,所以导致腹部胀满的同时往往伴有微微喘气。 相似文献
14.
<正>原文转筋者,由荣卫气虚,风冷气搏于筋故也。手足之三阴三阳之筋,皆起于手足指,而并络于身。若血气不足,阴阳虚者,风冷邪气中于筋,随邪所中之筋,筋则转。转者,谓其转动也。经云:足太阳下,血气皆少,则喜转筋,喜踵下痛者,是血气少则易虚,虚而风冷乘之故也。简析转筋,是营卫二气虚弱,致使外风冷邪附于经筋所致。中医认为营气行于脉中,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营卫气虚, 相似文献
15.
16.
正"肝病候"导引法原文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胆为腑而主表,肝为脏而主里。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相似文献
17.
<正>痰饮候导引法原文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其为病也,胸胁胀满,水谷不消,结在腹内两肋。水入肠胃,动作有声,体重多唾,短气好眠,胸背痛,甚则上气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是也。 相似文献
18.
正原文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简析喉痹是指咽喉肿大使咽喉阻塞,并有疼痛的情况,这会使病人饮食困难,没法吃东西。人一身的阴阳二气都从肺脏出入,进出都要经过咽喉。如果有风毒之邪停聚在咽喉,日久化热,就会使咽喉肿痛,阻塞不通。 相似文献
19.
20.
<正>原文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中于风冷则挛急。十二经筋皆起于手足指,循络于身也。体虚弱,若中风寒,随邪所中之筋则挛急,不可屈伸。简析凡是筋脉受风热之邪侵害则变得松弛,受风冷邪气侵袭则变得紧张。人体十二经筋都从手足的指头起始,再循行到身体躯干。如果本来身体虚弱,又感受风寒之邪,那么风寒邪气所侵害的经筋则变得紧张,不能正常屈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