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并神经发育疗法超早期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CCD)的疗效。方法对86例CCD患儿(年龄0-<6月)随机分为超早期治疗组:45例;超早期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神经发育疗法及家庭干预措施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及家庭干预措施;所有病例在干预前及干预3月后用上海-Ge-sell发育量表及GMFM量表对运动功能及发育商进行评估。结果超早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与对照组(80.0%)比较有显著差异(χ2=4.73,P<0.01);治疗组在动作能、应物能及应人能三个能区的发育商进步分数分别为9.25±1.85、7.9±2.01、7.41±1.45,均显著高于超早期对照组(7.15±1.54;6.12±1.47;6.13±1.54。P<0.05,0.05,0.05)。结论对CCD患儿超早期实施电刺激小脑顶核并神经发育疗法可有效促进其动作、应人、应物的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患儿分为两组,干预组(41例)在传统综合治疗结束后在门诊继续给予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传统综合治疗结束后仅给予一般育儿指导。监测两组患儿3、6、12、18、24月龄的发育商(DQ)。结果干预组患儿3、6、12、18、24月龄的发育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预后正常率高于对照组(χ2=4.62,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HIE患儿的预后,降低其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防治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损伤早产儿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及健康指导,观察组患儿接受早期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6个月、1年时的发育商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干预后6个月、1年时的发育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干预后1年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分别是6.7%和2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给予脑损伤早产儿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智力发育,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唐容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255-256
目的探讨鼓励性心理康复疗法对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70例语言发育迟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在常规言语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鼓励性心理康复疗法,对照组仅予常规言语康复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采用格塞尔发展量表来检测其发育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干预后,两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比较,观察组恢复正常儿童共33例(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22例(62.8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6个月的干预,观察组患儿的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商虽高于对照组,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适应能力、语言发育商和社会行为发育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采用鼓励性心理康复疗法是有效的,能够显著改善患儿言语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谭雄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534-535
目的探讨对高危新生儿早期进行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危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育儿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面、精心的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感知觉、动作训练,语言沟通训练,运动功能训练及适当的药物康复治疗。两组疗程为12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测定的精神运动发育商(DQ)的结果及预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前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儿的DQ评分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3例后遗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儿出现10例后遗症,发生率为16.7%,观察组患儿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23,P<0.05)。结论临床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对高危新生儿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促进患儿的运动智能发育,改善患儿的病情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且能够大大的降低后遗症发生的机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自出生后3~7天即开始采用医院和家庭相结合的方式,接受良好环境刺激和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行一般治疗和常规育儿。两组患儿均定期定人于0~1岁时进行智能发育随访。结果:干预组在出生后28天时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和6、9、12个月时发育商(DQ)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中、重度HIE患儿进行医院和家庭相结合的早期干预可促进HIE患儿智能发育,降低伤残发生率,促进早期康复,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家长宣教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影响。方法将HIE患儿82例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疗法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音乐疗法、向家长进行健康宣教等。采用盖赛尔(Gesell)发育量表评价2组患儿治疗后智能发育商(DQ)及运动效果。结果干预组患儿在治疗后3、6、9、12个月DQ评分及1岁时运动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早期家长宣教可促进HIE患儿智力发育,可有效防治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7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伤残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颅神经障碍恢复时间及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能有效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减少伤残,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在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优势。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4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疗法,对两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及Gesell发育量表动作能之发育商(DQ)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57.14%),治疗后DQ评分观察组[(84.91±7.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97±5.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容蓉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243-244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在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康复评估中的平行效度及BAEP在患儿运动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中枢协调障碍行康复治疗的患儿145例,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头针及物理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期间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对患儿的康复效果进行评定,判断两组评定方法的平行效度及BAEP的应用价值。结果 BAEP与PDMS-2运动发育商相关系数为r=0.86(P<0.0001)。结论 BAEP可用于评估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康复情况,且与PDMS-2运动发育量表有很好的平行效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气质特征及早期教育的作用。方法采用carey儿童气质量表中4月~1岁儿童气质问卷对60例4~12月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测试,同月龄的正常婴儿作对照;并对其中的30例患儿进行早期教育,比较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组消极气质类型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气质维度上,趋避性、节律性、心境、持久性、适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活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进行早期教育后,趋避性、节律性、适应性三个维度的得分明显下降,活动水平得分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表现出一定的气质特点,根据其气质特点进行早期教育,对中枢协调障碍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瘫高危儿的最佳干预时期,对脑瘫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脑瘫高危儿257例,其中98例于3个月内开始干预治疗为超早期干预组,83例于3个月后开始干预治疗为早期干预组,两干预组患儿均在医院干预治疗2个疗程(2个月)以上,另76例家属拒绝干预治疗为对照组。结果:(1)1岁(早产儿取纠正年龄)时婴儿智能测试(CDCC)量表测试结果各干预组的MDI和PDI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超早期干预组平均值更高(P<0.05);(2)1岁(早产儿取纠正年龄)时两干预组脑瘫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干预能减少脑瘫高危儿的脑瘫发病率,减轻障碍程度,最佳干预时期是3个月以内。  相似文献   

13.
魏莉 《上海医药》2016,(16):60-62
目的:探讨渐进式康复护理对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生命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月乳腺癌患者97例,均行改良根治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试验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进行第1节康复操训练,次日进行情况调查,并学习新的康复操。依次类推,直到患者出院。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围术期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采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量表(HRQOL)评估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情况,包括5个维度。结果: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HRQOL评分分别为(57.01±7.33)分和(57.18±8.4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HRQOL评分分别为(32.87±9.22)分和(37.81±6.44)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理、与医务人员关系、心理社会、性功能、婚姻关系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渐进式康复护理对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生命质量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住院联合家庭康复,对0~1岁脑瘫及脑瘫高危儿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60例住院联合家庭康复患儿设为治疗组,在医院住院治疗,每1个月为1个疗程,至少治疗3个月,同时根据患儿年龄不同,医生对家长每1月或每2个月指导1次,每次45 min,出院后家长继续实施家庭康复.80例只住院治疗或只家庭康复训练的患儿设为对照组.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社区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建档管理的脑卒中74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由社区护士对干预组按心理干预-康复护理-康复训练的方案实施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访,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结果:基线调查显示两组患者的三项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三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护理,有助于恢复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姜俊红  吴德 《安徽医药》2019,40(9):979-982
目的 探讨多感官刺激疗法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98例6月龄高危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n=100)采用多感官刺激疗法+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n=98)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esell发育商、听力水平以及脑性瘫痪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Gesell发育商、听力水平均有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性瘫痪发生率3.00%,对照组为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感官刺激疗法能提高高危儿的Gesell发育商和听力水平,提高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学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将75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7例),两组均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行为学疗法;分析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后的步态能力(功能性运动量表 FAC),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相关指标(步速和跨步长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及偏侧空间忽略情况(直线二等分、线段划消及画钟试验)。结果观察组治疗3 个月后的 FMA 评分中的运动功能、Barthel 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且治疗 6个月后的FAC 评分、FMA 评分、步行相关指标、Barthel 指数及偏侧空间忽略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学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较好,不仅可改善偏瘫步态和下肢功能,而且可改善偏侧空间忽略,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功能训练中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电针早期干预对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加川芎嗪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及早期电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Barthel指数、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法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增高更明显(p〈0.05),两组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级别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05,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者相比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早期电针干预能改善ACI后构音障碍患者的构音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