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在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舰 《江西中医药》2006,37(12):53-5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中。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因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治疗原则唯以分解。选用淡渗之品通阳利湿,使湿去热孤则病易愈。而此处通阳法,并非杂病中采用的温热药以温通阳气方法,乃应用渗利药化气利湿,通利小便,使气机宣通,腻化浊消,阳气因而得通。正如陈光淞所言:“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  相似文献   

2.
冯珂 《辽宁中医杂志》2012,(9):1741-174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一大原则。湿邪为湿温病之主导。"通阳"即宣通阳气,用于湿阻气机,阳郁不伸之证。"不在温"指不是温补之法,而是温通之意。"利小便",非甘淡利湿,而是治疗目的。为使小便通利,需宣畅气机化湿,宣畅气机的过程中脏腑的气化功能得以恢复,脏腑功能得到强化。湿温病有病位、脏腑之别,治疗上通过宣降肺气、运代中州、宣上渗下、行气通腑,恢复肺、脾胃、大肠、膀胱气化功能,强化诸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针对温病中的湿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5方面来理解:其一,因湿邪易遏阳气即成"阳遏"之证,故治求通阳;其二,因湿热病热湿相合、湿遏热蕴,此时的"阳微"多为假象,故不可妄用温热之药;其三,"而在利小便"是因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为治湿大法;其四,"在利小便"并非指仅利小便,汗、吐、下等法均可酌情应用,中心思想为"给邪以出路";其五,"不在温"是说不应轻易用温热之药,非指绝对不可用温药,若确系阳气不足则应于方中加入姜附等温阳之品以助阳除湿,"随证治之"方可应临床之万变。  相似文献   

4.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有句名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验之临床,诚非虚言。利小便为治湿之要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通阳即利湿通阳,乃专为湿热而设也。盖湿为阴邪,粘滞重着,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与热合,胶结难解,令阳气闭郁不达,必见肢厥,即宜此法也。陈光淞说:“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胶结,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通阳之法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难,唯有河间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籀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  相似文献   

5.
系统论述了"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源流及发展,其治疗主要针对湿温病,湿困阳气,阳气不得宣散而言。利小便,化湿邪,通阳气即为该法的具体的体现。临证应用时应细心辨证,不可通利太过,以免耗伤阴津。  相似文献   

6.
王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199-200
湿温为湿热病邪致病的温病。湿邪易困遏阳气,温邪又易伤阴,故湿热感人有湿阻阳气与热伤津液的双重性,所以湿温救阴通阳临床意义重大。救阴不是滋补阴血,而为顾护阴津,防止过汗伤阴;通阳不在温补,而在通利小便以化湿。救阴通阳,有别杂证。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著名论断,打破了温通法治寒症的僵化思维。笔者对阳气不通的病因和治法进行了深入思考,拓展了“通阳不在温”的理念,提出了多种通阳法,用具体病例证实了化瘀泄浊通大便亦可通阳治疗久病畏寒肢厥,并在《伤寒论》中找到了理论源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语,出于叶香岩《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湿温的法则之一。水、湿、痰、瘀皆属阴邪,最易阻遏人体阳气,而变生阴邪为本,阳遏为标之变证。治病求本,邪除阳自通,笔者将叶氏通阳法则推广应用于水、湿、痰、瘀阻遏的各种杂证,简介如下: 1 产褥热(气分湿温)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对此理解,后世注家说法不一。如宋仁甫曰:“阳虚者.本多痰湿,受寒湿非姜、附、术、苓不能去。”而吴锡璜说:“利阴分之湿寒即所以通阳。”有关温病学教材对此论述亦欠全面。而此对温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笔者请试粗论。“通阳”,主要适用于湿热类温病,对于温热类湿病并挟湿邪亦可同样运用.在湿热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湿与气”盛衰涓长变化的矛盾。湿住粘滞重浊,湿热交混,郁而不化,阻遏阳气运行是湿热类温病的主要病机特点。因此,通阳是其治疗的…  相似文献   

12.
"分消走泄",是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之湿热病病机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叶氏认为,湿热之邪留滞三焦,治疗重点并非"温补阳气",而是应以"温通阳气"为总则,具体以"分消走泄"之法开上、畅中、渗下,使三焦气化畅通,小便得利,则湿热自去。此亦叶氏所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主旨。  相似文献   

13.
"湿胜则阳微"由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首先提出,对于治疗湿邪为患颇具临床指导意义。对此,笔者认为湿邪不仅易伤阳气亦易遏阳气,遂成"阳微""阳郁"等证错综并见,治疗应以化湿利小便为宜,即"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但也须虑其阳气,适时兼用温阳之法方可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15.
卢红蓉 《国医论坛》2002,17(1):23-24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 ,叶氏曰 :“热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温病的救阴 ,多为人所易解 ,而通阳却不然 ,虽有解者 ,也多不透彻。1 通阳不在温 ,而在祛湿笔者认为 ,“通阳最难”是叶氏相对“热病救阴犹易”提出的。温热之病 ,热为阳邪 ,易伤津液 ,故在治疗温热病时 ,一般都知道护阴生津 ,因而“犹易”。而通阳却不然 ,因为在湿热病过程中 ,湿温或湿热之邪蒙蔽清窍 ,湿热互结 ,胶着难…  相似文献   

16.
何伟  张明雪 《河南中医》2009,29(5):427-428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功能基础,决定着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方向。"扶阳气"作为仲景辨治伤寒六经病的主导思想之一,其含义有补养阳气和调理阳气。具体到心悸的证治,又有温补心阳、温建中阳、温通肾阳、宣通阳气之别,所用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真武汤等经方,至今用于心悸的临床治疗仍效。  相似文献   

17.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通阳祛湿法治疗湿痹、"小便不利"、厥证及痰饮病,叶天士继承仲景思想,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分消走泄法,从三焦给湿邪以出路,恢复阳气的通达与条畅,拓展了通阳祛湿法在外感和杂病治疗中的应用思路。本文对《伤寒杂病论》和《临证指南医案》中通阳祛湿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梳理,以资同道。  相似文献   

18.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因饮停湿聚、痰凝瘀阻所致的阳气不通、气与水为患的杂病治疗拓宽了思路。笔者将此理论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临床运用中体会到桂枝贵在通阳,可行里达表,温通一身之阳气,流畅一身之血脉,并从温通卫阳、温通心阳、温通中下二焦、温阳利水、温通经脉等方面予以论述。而在阴虚、阳盛证中亦可配伍使用。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辛温发汗、甘温助阳,可行里达表,温通一身之阳气,流畅一身之血脉。  相似文献   

20.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通阳与救阴是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湿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湿热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