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病毒型纳米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10年来 ,新型非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日益受到欢迎。其主要代表为纳米载体 ,具有无毒性及免疫原性的优势 ,已作为高效阳离子载体用于基因转移。体外基因转移实验表明 ,纳米载体的基因转移率高于普通脂质体及其它阳离子多聚体 ,如多聚氮丙啶及聚赖氨酸。本文对纳米载体的结构特点、性能、基因转移机制进行综述 ,并将其在体内外基因转移效率与其它非病毒载体作以比较  相似文献   

2.
阳离子多聚物纳米基因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阳离子多聚物能与DNA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而自组装成纳米微粒,保护DNA防止被核酸酶降解。阳离子多聚物由于具有合成简便、储存稳定、目的基因容量大、特异靶向性强、免疫原性低等优点被用作非病毒基因载体。阳离子多聚物按特性可分为两类:人工合成型和天然生物型。常见的人工合成型阳离子多聚物基因载体主要有: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Iysine),PLL],多聚乙烯亚胺(polyethyIenimine,PEI)和星状树突体[PnIyamidnamine(PAMAM)dendrimers]等:天然生物型阳离子多聚物基因载体主要有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和明胶等。本文重点讨论了阳离子多聚物介导的基因导入细胞机理和基因进行靶向性转移的策略,详细论述了各种阳离子多聚物用作基因载体的性能特点,最后对非病毒基因载体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病毒载体在基因表达质粒、反义寡核苷酸或反义表达质粒真核细胞的靶向转移中 ,有着病毒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这方面的研究人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以期在基因治疗方面有所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现状 ,分别阐明了质粒 DNA肌肉注射、脂质体载体、多聚阳离子载体、多肽导向载体以及嵌合载体 ,指出了非病毒载体亟需发展之处以及病毒载体与非病毒载体联合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基因治疗正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载体问题是制约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后者以其无病毒毒性和免疫原性等优越性而倍受瞩目.随着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多种纳米材料的涌现,以纳米颗粒为基础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倍受研究者推崇.综述了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现状,重点总结阐述了阳离子聚合物、无机纳米颗粒及磁性纳米颗粒载体系统,并探讨了其在应用研究方面的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因载体是指将基因或其它核酸物质运载到细胞中的工具.其化学本质可以是蛋白质或多肽、核酸、脂类、糖类、其它有机分子或它们的复合物.基因传递系统是基因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基因治疗的瓶颈.现有的基因载体包括两类.即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病毒载体转染效率高,但由于其转染具有免疫原性和致突变性限制了它的应用;非病毒载体系统具有低毒、低免疫原性和相对靶向性等优点,是新兴发展起来的基因转移系统.就各种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实现基因治疗的关键在于目的基因的高效转移并适度表达 ,这将直接影响其治疗效率和安全性。因此探索理想的基因转移技术是基因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病毒载体 ,传统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不能转染非分裂细胞 ,且载导容量有限 ,促使人们在寻找改进措施的同时积极研制其它类型的病毒载体 ,本文将阐述这些病毒载体的特性、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腺病毒伴随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姚二梅冯泽华侯云德随着对人类基因愈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对真核基因改造和转移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治疗已成为现实。基因治疗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寻找有效的基因转移系统。在病毒介导和非病毒介导的两类基因转移系统中,感染性的重组病毒载体是...  相似文献   

8.
创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各种生长因子、炎症介质等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因治疗是现代生物治疗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创伤修复,尤其是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因治疗分为病毒载体导入系统(逆转录病毒、慢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相关病毒等)和非病毒载体导入系统的基因感染(直接注射、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穿孔、脂质体和脂质体复合物、阳离子多聚物等)。本文对创伤修复及基因治疗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
当前,小分子干扰RNA的递送方式主要包括病毒载体载送、化学修饰载送、显微注射载送、非病毒纳米载体载送。非病毒纳米载体载送与其它载送方式相比具有简便、安全、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但由于siRNA易水解以及被细胞摄取能力较差等原因,细胞呈递效率普遍较低。因此,近年来旨在优化siRNA、增加其应用范围而对其进行修饰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近期siRNA非病毒纳米载体研究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使用病毒载体难以避免机体对病毒微粒的免疫反应和由病毒介导的随机整合或野生型病毒重整等潜在危害,因此应用纳米技术进行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发展迅速。本就纳米微粒应用于基因载体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应用重组痘苗病毒载体进行肿瘤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其它病毒载体比较,痘苗病毒载体有较大的外源基因容量,可达25 ̄40kb,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非分裂细胞,并且仅在细胞质中复制,无致癌性的报道。目前,随着重组载体构建、减毒、选择标记及外源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进展,可望作为一种较理想的载体介导肿瘤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腺病毒载体(AV),腺病毒相关病毒载体(AAV)已经成为继反转录病毒载体(RV)以来最重要的病毒载体。与反转录病毒载体相比较,AV有其独特的优点,构建带有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通过293辅助细胞产生重组腺病毒颗粒,用于活体基因转移及靶细胞感染。目前已利用AV研究了neo,lacZ,HBsAg及CFTR等基因在不用组织中的表达,其中人们已利用CFTR基因通过AV介导对囊性纤维化进行基因治疗临床  相似文献   

13.
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获得高效、安全的基因转移载体.目前的非病毒载体(脂质体、多聚物、纳米载体等)和病毒载体(腺病毒、腺相关病毒、疱疹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等)都还各自存在着某些缺陷,而杆状病毒由于安全性高、可插入基因片段大、操作性好等优点展现了在基因治疗中的巨大应用前景,开辟了杆状病毒应用的新领域[1].就杆状病毒作为基因载体在体内外和癌症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及其相关问题(如介导体内基因表达时遇到的障碍和解决措施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使用病毒载体难以避免机体对病毒微粒的免疫反应和由病毒介导的随机整合或野生型病毒重整等潜在危害,因此应用纳米技术进行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发展迅速。本文就纳米微粒应用于基因载体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应用重组痘苗病毒载体进行肿瘤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其它病毒载体比较,痘苗病毒载体具有较大的外源基因容量,可达25~40kb,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非分裂细胞,并且仅在细胞质中复制,无致癌性的报道。目前,随着重组载体构建、减毒、选择标记及外源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进展,可望作为一种较理想的载体介导肿瘤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6.
非病毒型载体介导基因转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载体是制约基因转移技术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非病毒载体由于其安全、低毒、低免疫原性等特点而备受青睐。文章以脂质体和聚乙烯亚胺为代表,介绍了非病毒载体的性质、介导转染的机制。随着人们对细胞转染机制了解的深入以及生物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非病毒型载体将有望实现高效、低毒、靶向特异等特点,从而成为基因治疗中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基因载体的生物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非病毒型基因载体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进展,综述了非病毒型基因载体的毒性、纳米效应、血液相容性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添加、修复或替换基因从而达到直接排除病因是基因治疗的目的,也是用于治疗可遗传和获得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它包括目的基因、载体和靶细胞三个方面,其中载体在整个转染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非病毒载体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转染效率不如病毒载体,但其无毒、无免疫反应、性质可调且制备方便。本文主要就非病毒载体的转染机理及优化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基因治疗中,作为基因转移的载体,迄今几乎都用逆转录病毒,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将外源基因导入非分裂状态的细胞),DNA病毒作为载体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对腺相关病毒、腺病毒和疱疹病毒作为外源基因载体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高滴度产病毒PA317细胞的制备及基因转移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病毒滴度是其基因转移效率的最关键因素之一。用产病毒载体ψ-2细胞克隆的上清重复感染产病毒载体的PA317细胞克隆和用这两种产病毒细胞克隆进行乒乓上清感染,均能使PA317细胞克隆的病毒滴度提高1-2个数量级且无辅助病毒产生。面同样的造血生长因子应用下,以不同滴度的病毒载体重复感染人骨髓单核细胞,Southern迷杂交显示,,只有高滴度的病毒载体才能将目的基因较多地转移到人骨髓骨髓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