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低分子右旋糖苷氨基酸注射液引起轻微的过敏反应出现面色潮红,发热,嗜睡,头晕时有报道。但引起过敏性休克并心跳骤停少见报道。我院发生1例输人低分子右旋糖苷氨基酸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心跳骤停同时抢救成功1例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药物过敏引发心跳呼吸骤停是紧急的突发医疗事件。复苏的及时与否和复苏的有效性是影响复苏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整个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必须做到沉着、冷静,判断准确,措施及时,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才能提高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我科于2007年9月16日成功地抢救了1例剖宫产术后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引发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例,因发现及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16例急性心梗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诊救护的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急性心梗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故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急救的护理对策.结果 13例患者抢救成功,病情好转后出院,死亡3例.未发生医疗纠纷及不良事件.结论 有效的急救护理对提高因急性心梗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麻醉期间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麻醉期间病人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并寻找对策。方法:对42528例手术中的15例呼吸心跳骤停病历进行分析。结果:麻醉期间病人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主要是医生责任心及管理机制的问题。结论:改善管理、更新设备、强化责任心将有助于减少麻醉期间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右旋糖酐致过敏性休克2例赵润明刘芳黄新茹何连福吴泽生⒇(大理医学院附属医院大理671000)关键词右旋糖酐;过敏性休克中图分类号:593.1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出现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实属罕见。1994年至1997年期间,我院曾遇到2例,经积极救...  相似文献   

6.
心跳呼吸骤停抢救的成败,除与抢救是否得当有关外,还与引发心跳呼吸骤停的因素有关。对于心肌状况良好而又非心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所致的心跳呼吸骤停者,给予积极抢救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将1例低钾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抢救历时约40min而成功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由丽丽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32-1232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救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在诊治的7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进行心肺复苏57例。结果:在57例患者中,心跳呼吸骤停时间≤5min者,救治成功率12.8%;心跳呼吸骤停时间〉5min者,救治成功率为5.6%。结论:越早实施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纤维胃镜、结肠镜检查引起心脏呼吸骤停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纤维胃镜、结肠镜检查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少见。我院从1998年-2001年做纤维胃镜检查460例.纤维结肠镜检查280例,发生纤维胃镜致心跳、呼吸骤停3例。纤维结肠镜致心跳、呼吸骤停1例。发生率为0.54%。4例均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对经我院急诊科和各科抢救的106例非创伤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6例中,在本院内发生的心跳骤停患者10例,经复苏存活8例(80.0%)。96例在院外发生心跳骤停患者,其中32例由出诊医务人员在现场抢救后放弃或接回医院,复苏存活6例(18.8%);另64例由目击者或旁人直接送来医院,复苏存活4例(6.3%)。结论院内发生的及经医务人员现场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存活率明显高于未经现场抢救而直接由亲属或旁人送来医院者。认为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应实施"四早生命链",并大力加强心肺复苏知识的群众性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0.
乃远福 《广西医学》2002,24(5):703-704
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极为紧急的危重症 ,应尽快正确地进行救治。本文就我院 12 0急救中心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院前救治的 7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 (CPR)成功的因素。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76例中 ,男性 5 2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5~ 78岁 ,平均年龄 4 6 2 7岁 ;心跳呼吸骤停全部发生于院外或送往急救中心的救护车上。1 2 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与CPR结果 :本组病例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以不明原因的猝死、多发性创伤和心血管疾病最多 (见表 1)。1 3 心跳呼吸骤停发作时的环境特征 :全组 76…  相似文献   

11.
廖伟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40-4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心肺复苏的106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呼吸骤停病人。结果:7例病人经心肺复苏成功出院;22例有效,心跳呼吸恢复,而且持续12小时以上,随后死亡:无效77例。结论: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的时间是建立自主循环的决定因素,尽早实施电击除颤是CPR成功的最关键措施,有效的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是心肺复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分子右旋糖酐引起过敏性休克的预防与抢救.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低分子右旋糖酐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与抢救过程.结果 因对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认识不足而致过敏性休克.结论 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发生过敏性休克时,抢救稍不及时,便会危及生命,所以要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3%~4.70%,其过敏致死率较青霉素高2~4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用于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比较其复苏成功率及所用时间、重要脏器心脏和肺脏的病理改变,了解各复苏液的效果.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早期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 mg· kg1)建造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模型,不予任何干预.(3)干预组(n=56),又分为7个亚组,每组n=8:生理盐水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混合组)、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胶体混合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上述不同的液体复苏.结果: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时间比较:生理盐水组和混合组复苏成功率最高,分别为87.50%和83.33%;人血清蛋白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效果最差,其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6.67%和25.00%,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需要的平均时间最短[(18.50±8.85) min],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复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及电镜下心脏、肺脏组织病理改变:脓毒性休克早期组病理改变最明显;各液体复苏干预组中,生理盐水组效果最好,其次是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而单纯胶体(人血清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胶体混合组效果最差.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首选生理盐水,如生理盐水复苏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人血清蛋白等胶体进行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脏骤停入院时血浆脂联素的水平,并探讨脂联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首次诊断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26例,根据随访1年结果,分为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组)21例,无心脏骤停患者(无心脏骤停组)305例,测定入院时血浆脂联素、CRP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TN—I)等指标,对脂联素、CRP等生化指标与心脏骤停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心脏骤停组血浆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无心脏骤停组,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低射血分数以及低血浆脂联素浓度与心脏骤停心肌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低血浆脂联素浓度可能是评估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比较利伐沙班和伊诺肝素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本研究标准的79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38例,利伐沙班5mg/12h口服;伊诺肝素组41例,1mg/(kg·12h)皮下注射。疗程8d。结果:住院期间利伐沙班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8例,出血4例;伊诺肝素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10例,出血7例。随访期间利伐沙班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14例;伊诺肝素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15例。两组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伊诺肝素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出血的发生率相似,该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ST抬高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心肌微循环灌注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32例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症状、心功能,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结果:本组患者32例,支架置入成功率100%。32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4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1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术后心电图较术前有所改善,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直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击伤致呼吸心脏骤停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999年-2010年收治的11例电击伤致呼吸心脏骤停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1例电击伤致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经积极的心肺脑复苏治疗后,6例治愈,2例复苏成功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例治疗无效死亡,治愈率54.4%。结论电击伤致呼吸心脏骤停是急诊科的危重症,尽快、持久地采取有效的心肺脑复苏,同时积极进行高压氧治疗,对于患者的复苏成功及治愈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近年我院完成的24例胸主动脉病变的治疗经验,通过对临床手术资料的分析,明确胸主动脉瘤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积累胸主动脉病变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胸骨正中切口,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经股动脉或主动脉近弓部插管,上下腔静脉插管,直接经冠状动脉开口晶体液灌注停跳。作升主动脉斜形切口、"S"形切口或"I"字切口。行单纯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环加宽、主动脉瓣置换及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并升主动脉成形术7例;单纯Bentall手术6例;二尖瓣+Bentall手术1例;Wheat手术1例,Wheat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Bentall手术+全降主动脉、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术中止血困难行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4例。结果:本组24例病人,术后早期低心排5例,二次开胸1例,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出血及低心排),余病人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个月~6年,心功能Ⅲ级1例,晚期死亡1例。复查彩超无瓣周漏及心内膜炎,机械瓣活动良好,且升主动脉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人工血管除外)。结论:胸主动脉病变一经发现,应积极手术,有利于改善心功能,防止动脉瘤破裂,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预警分级管理对危重早产儿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以期改善患儿的临床结局。 方法 选择2019年3—6月的40例危重早产儿为对照组,2019年7—10月的40例危重早产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转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法转运,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结局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的转运时间为(12.29±2.14)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转运时间(18.65±3.37)min(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气管插管脱出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20.00%,气管插管脱出、静脉置管堵塞、监护仪导联松脱各2例,供氧不足、仪器设备故障各1例,P<0.05);观察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为7.50%(呼吸异常、低体温、低血氧饱和度各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结局发生率(47.50%,呼吸异常、心率异常各4例,低体温5例,低血氧饱和度6例,P<0.05)。 结论 预警分级管理指导危重早产儿院内转运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有效减少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改善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在急诊抢救时对心脏骤停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实施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急诊科抢救的83例心脏骤停患者、4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当时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不同医生的治疗观点分为二组:A组:实施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结合药物治疗;B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心跳,血压,统计比较两组恢复正常心跳的成功率。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对比统计,A组:心脏骤停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例中恢复心跳分别为36例(85.7%)和23例(100%)。B组:心脏骤停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例中恢复心跳分别为23例(56.1%)和15例(68.1%)。A组恢复正常心跳成功率较B组高。结论在急诊抢救领域中对心脏骤停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体外起搏的临床疗效较好,抢救成功率高,并且使用安全、简便、快捷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预防和抢救心脏骤停的好手段,值得在临床急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