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馥南 《光明中医》2005,20(6):31-32
1肝病利胆,肝胆并举肝炎患者引起胆系病理改变,临床并不鲜见。因为从生理上讲,肝胆之间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而肝主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排泄,故有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之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胆互病。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易并发胆道感染,其机理一是与肝炎病毒侵犯胆系有关,二是由于肝炎时胆道生理机能改变,肝脏防御功能减退,细菌侵犯所致。这样可使肝炎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对预后带来不良影响。在治疗上,应用郁金、赤芍、大黄、虎杖、丹参等活血利胆之品,疏肝利胆,肝胆并举,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对于缩短病程,提高…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特点是起病快,传染性大,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此证属中医“黄疸”范畴,主要是湿热之邪为患,且多侵犯脾、胃、肝胆诸脏腑。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在护肝的同时,从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的治疗大法着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6~48岁。诊断均符合1990年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湿热蕴结型。临床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心中懊,体倦…  相似文献   

3.
陈昆山主任中医师、教授为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首批名中医 ,从医四十余年 ,擅长内科 ,专攻肝胆、风湿病 ,学验俱丰。余有幸随师三载 ,获益非浅 ,现将其治疗肝病经验介绍如下 :1 肝病黄疸 ,重视清利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中医阳黄范畴 ,按现行中医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所述 ,分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等型。陈师认为其病机是湿热或热毒之邪侵犯机体 ,蕴积体内 ,造成肝胆失于疏泄 ,胆汁溢于肌肤而发黄。进而肝气横逆 ,克伐脾土。病位在肝胆脾胃。陈师根据临床观察 ,曾于 2 0世纪 70年代总结 11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治经验 ,并经三…  相似文献   

4.
黄芪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蔡林光急性黄疸型肝炎(简称急黄肝)、其病理机制是湿热互结,肝胆失疏。其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舒肝理气。一般认为,湿热互结致黄疸,不宜用补。但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黄芪在急黄肝治疗中有良好的疗效。兹取90例急黄肝病者分...  相似文献   

5.
肝炎合剂治疗急性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60例疗效观察长沙市传染病院(410011)潘一平主题词甲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肝炎合剂/治疗应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强的自限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急黄、瘟黄、阳黄范畴,系由热毒炽盛、肝胆湿热所致。笔...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由于湿热毒邪郁结、肝胆疏泄不畅、气滞血瘀所致。因此,从1981年以来,我们便以清热解毒、利胆除湿、活血化瘀等治法着手。对谷丙转氨酶长期持续或反复明显增高,超出正常值1~5倍或以上者,在院外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效的慢性病毒性肝炎130例,改用慢肝三号方药为主或其加减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导如次。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5,(3)
目的:观察利胆消黄汤对肝胆湿热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住院肝胆湿热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利胆消黄汤联合西药组(观察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各46例,进行治疗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进行肝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TBIL及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酶、退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利胆消黄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陈黎  林海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25-1226
目的观察凉血利胆方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3例,均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凉血利胆中药治疗,对照组加用小剂量654-2注射液静滴;比较两组TBil、ALT、ALB、PTA的变化和黄疸持续时间及胆囊声像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黄疸下降、黄疸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胆囊声像图的改善较之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凉血利胆方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肝胆湿热证降黄效果显著,黄疸持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党中勤教授对黄疸型肝炎的治疗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收集相关病案资料,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党师认为,黄疸型肝炎的病机为湿热交蒸,瘀毒互结;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强调肝脾同调,突出活血化瘀;其经验方"茵虎退黄方"疗效确切,临证重视利胆泻下药的应用,及给药途径的多样性。结论:党师治疗黄疸型肝炎疗效确切,不仅能改善患者症状,而且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三七有利胆、退黄、降酶等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七又名金不换,为金疮折伤之要药,其药用价值为历代医家所公认。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并参阅现代对三七的药理研究资料,认为三七有利胆、退黄、降酶、降絮、提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等作用。三七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理想的药物。利胆、退黄、降酶。三七活血化瘀,利胆退黄、降酶等作用显著。我们自1989~1991年,用三七配合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0  相似文献   

11.
急性黄疸型肝炎以黄疸为主症,以血瘀为病理基础,为治疗本病之关键。善治者常用一二味活血化瘀之品增加疗效,熟练掌握活血化瘀药的功效临证可得心应手。1 瘀血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理基础急性黄疸型肝炎以黄疸为主症,兼见胁痛,食欲减退,恶心欲呕,神疲乏力,溲黄,便秘和苔黄浊腻等。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关键在于湿热熏蒸,瘀热内阻,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  相似文献   

12.
丁济民治肝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济民先生(1911~1979)系清末民初我国医界一代宗匠丁甘仁之孙。晚年因每见肝病猖獗,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曾多年投身于肝炎专科工作,疗效卓著,名闻遐迩。先生认为黄疸型肝炎由于湿邪侵入、蓄积化热、留恋脾胃,从而妨碍消化、吸收、输送等功能,并由湿热壅滞累及肝胆。辨证在于辨其热重、湿重或湿热两重。对热重者  相似文献   

13.
姜春华治疗急性肝炎的经验戴克敏关键词姜春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老中医经验根据黄疸的有无,临床上可将急性肝炎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姜春华教授认为:“凡黄疸型肝炎初起总以湿热为本;二者之中以热为本,以湿为标,治疗以清热为主,利湿次之,因为清热有...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消化道传染病[1]。张镜人教授对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有着深厚的造诣,认为其病机乃素体脾虚、湿毒内盛、肝脾同病,治疗上以祛湿为要,病变早期以健脾化湿、疏肝利胆为基本治法,晚期则以活血化瘀,软坚消积为主,兼顾清化湿热,疗效颇佳。该文从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对张教授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经验进行探讨,并举验案2则,以资赏析。  相似文献   

15.
舒肝利胆合剂是本院院内制剂,由广金钱草、王不留行、莱菔子、石菖蒲、郁金、茵陈、虎杖、广藿香、栀子、柴胡、青皮、芦根、莪术、枳壳等组成,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肝胆湿热证。近3年来,笔者根用疏肝利胆合剂治疗肝胆湿热证患者500例,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目前已发现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在我国中医与西医病名是不同的。中医没有病毒性肝炎这个病名,中医认为感受湿热所致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湿热困阻脾胃累及肝胆为急性无黄疽性肝炎。气滞血瘀,热伤肝阴为慢性肝炎。湿热痰瘀胶着。郁阻血分。肝胆失泄为瘀胆型肝炎,重型肝炎属“急黄”或“瘟黄”。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对30例黄疸型肝炎患者在保肝、降酶等治疗基础上,加服自制利胆退黄汤,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仙居县中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门诊及住院部各种急、慢性黄疸型肝炎共60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型。所有病例均经过B超或者CT排除肝内外阻塞性黄疸及其他肝胆系统疾病,不具备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其他指标。将60例患者  相似文献   

18.
薛博瑜论治病毒性肝炎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薛博瑜教授 ,医学博士 ,曾师从国家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薛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治学严谨 ,学验俱丰 ,尤专于肝胆系疾病。笔者有幸随师诊病 ,获益良多。兹就薛师有关病毒性肝炎的论治思想 ,择要介绍如下。1 肝炎类型多端 ,病机同中有异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等类型 ,中医笼统地认为 ,上述类型均与湿热疫毒侵袭有关。然观之临床 ,并非如此简单。薛师认为 ,湿热毒邪虽为肝炎之致病因素然类型不同 ,湿热毒瘀之轻重不一。如甲型和戊型肝炎 ,病机为湿热蕴结脾胃 ,困遏肝胆 ,病变中心在中焦…  相似文献   

19.
活血利湿法治疗急、慢性淤胆型病毒性肝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聪  陈明 《河北中医》2006,28(7):504-505
中医学认为黄疸的产生与湿热交蒸,瘀阻中焦,肝脾功能失调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淤胆型病毒性肝炎除了肝功能受损、肝内淤积表现之外,甲襞微循环观察有明显淤滞表现,据报告重用活血化瘀药赤芍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取得明显效果[1].1998~2005年,我们运用活血利湿法治疗急、慢性淤胆型病毒性肝炎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中医阳黄范围,其原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或者情志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和,湿阻中焦,湿热交蒸,熏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其主要矛盾是湿热郁蒸。因此,治疗应采用清热利湿之法。笔者自2008~2012年采用泻肝五苓散配合甘利欣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