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飞  张烁 《中国医疗前沿》2010,(10):23-23,18
目的观察比较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30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布利特组(n=17)、胺碘酮组(n=13)。伊布利特1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150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75mg静注。结果观察房扑/房颤转复所用时间(从第一剂开始注射时算起)(min);观察房扑/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情况、时间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转复情况及转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盐酸普罗帕酮(心律平)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时间≤48小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34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7例和盐酸普罗帕酮组17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kg的患者首剂1mg、体重<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盐酸普罗帕酮组首剂7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7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盐酸普罗帕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94.1%和52.9%(P<0.05).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心律平均能有效转复房颤,伊布利特转复房颤的疗效优于盐酸普罗帕酮,是转复房颤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n=15)及胺碘酮组(n=14).伊布利特1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150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75mg静注.结果 伊布利特组转复心房扑动/心房纤颤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9例与5例在给药后0~90分钟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4.29%和33.33%;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3例与4例在给药后90分钟至4小时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0%和5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高于胺碘酮,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富马酸伊布利特(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符合条件的116例房扑、房颤患者,使用伊布利特药物转复,先予1 mg(体质量≥60 kg)或0.01 mg/kg(体质量〈60 kg) 稀释后静注,观察10 min,如无效则给予相同剂量重复应用.用药后心电监护4 h,观察复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1例房扑患者中11例首剂转复窦性心律(窦律),6例重复剂量转复窦性,有效率80.9%;95例房颤患者中首剂转复窦律37例,重复剂量转复窦律22例,有效率62.1%.房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房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结论:伊布利特是转复房扑、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尤其对房扑疗效显著,充分准备及心电监护下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颅脑外伤转复房颤的效果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房颤患者12例,胺碘酮组首剂150mg,无效可10min后第2次150mg静注,后予胺碘酮1mg/min静滴6,h后改为0.5mg/min,持续24~48h,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急性首发房颤患者,首剂3~5 mg/kg胺碘酮10 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1.5 mg/min维持,房颤能被有效终止。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颅脑外伤合并急性首发房颤患者效果满意,安全可靠。胺碘酮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62.5%2,4h内转复窦律为37.5%,该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胡海强 《吉林医学》2010,(30):5285-5286
目的:比较静脉内应用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46例随机分组,伊布利特组对于体重>60kg者首剂1mg,体重<60kg者首剂0.01mg/kg;普罗帕酮组首剂70mg,稀释后10min内静脉推注,观察10min,仍未转复者,重复首剂剂量然后观察心率、QTc、血压,记录心电图等。结果:伊布利特组与普罗帕酮组分别有13例与8例在给药后90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54.17%和36.36%;两组用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伊布利特组给药后QTc间期较给药前显著延长,普罗帕酮组给药前后QTc间期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伊布利特组主要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普罗帕酮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显著窦缓。结论:伊布利特可作为一种有效并且快速的房颤或房扑的转复药物,与盐酸普罗帕酮比较,其对房颤、房扑的转复具有明显的优势;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静脉推注伊布利特过程中,停止用药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应在严格监护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或房扑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筛选18~80岁、持续时间≤ 3个月(3 h 至3个月)、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或房扑患者共25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为13和12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 kg者首剂1 mg、体质量<60 kg者首剂0.01 mg/k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或0.01 mg/k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35 mg.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或房扑的心室率,但组间比较无差别;转复例数为伊布利特组9例,普罗帕酮组3例;普罗帕酮组转复失败的病例中有6例改用伊布利特,其中2例转为窦性心律,而伊布利特组转复失败的4例改用普罗帕酮后均未转复.转复时间:伊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2.8±10.9) minvs (36.3±9.1) min,P<0.01].不良反应: 伊布利特组1例合并有左室功能不全者用药后即刻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普罗帕酮组1例出现左心衰竭,另1例出现头晕、手麻.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或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及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岩  冯择瑞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32-735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有效性。方法筛选持续时间在90 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36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各19例和17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 kg者,首剂1.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体重<60 kg者,首剂0.01 mg/k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0 mg/kg或0.01 mg/kg;可达龙组,首剂15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50 mg。结果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的总转复率分别为63.16%VS 35.29%(P<0.05);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可达龙组75.0%VS 33.3%(P<0.01),伊布利特组房颤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可达龙组60%VS 35.7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28.13±11.46)min VS(50.01±14.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药物,其疗效优于可达龙,但需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比较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进行观察。36例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入2组,伊布利特组(n=19)、普罗帕酮组(n=17)。依布利特1mg,于10min内静注;普罗帕酮7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观察10min,若房扑/房颤仍未终止且QTc间期〈550ms,分别给予第二剂,剂量相同。结果:观察房扑/房颤转复所用时间(从第一剂开始注射时算起)(min);观察房扑/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情况、转复时间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转复情况及转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是使房扑、房颤快速转律的最有效药物,尤其是在用药后0~90min的时段内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转复疗效更佳,明显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的效果差异。方法 61例房扑及70例房颤患者各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治疗,转复为有效,未转复为无效。结果伊布利特对于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76.92%vs.47.06%,P0.05),伊布利特对房颤的转复率亦明显高于普罗帕酮(66.67%vs.37.93%,P0.05);伊布利特对于房扑的转复率与胺碘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76.92%vs.27.78%,P0.05),但对于房颤的转复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无差别(66.67%vs.47.06%,P0.05);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无论对房颤还是对房扑的转复均无差别(P0.05)。因此,伊布利特转复房扑的成功率高于房颤。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既优于普罗帕酮又优于胺碘酮,对转复房颤仅优于普罗帕酮,其对房扑的转复成功率高于房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 mg。 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 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2.
程琳  夏豪  胡丽丽 《疑难病杂志》2012,11(4):241-244
目的系统评价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7—201 1年中英文电子文献数据库和手工检索的方式,收集有关伊布利特和胺碘酮治疗房颤和房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9篇。(1)房颤转复率:伊布利特(76.60%)高于胺碘酮(57.8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11.57~3.59,P<0.01),漏斗图提示未见偏倚。(2)房扑转复率:伊布利特(80.00%)高于胺碘酮(2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18,95%CI 4.72~21.96,P<0.01)。(3)房颤/房扑总转复率:伊布利特(81.36%)高于胺碘酮(6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2,95%CI 1.54~5.15,P<0.01)。(4)转复时间:伊布利特组少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漏斗图提示可能发生偏倚。(5)不良反应发生率:伊布利特组为20.18%,胺碘酮组为1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2,95%C1 0.37~1.80,P=0.62)。漏斗图提示可能发生偏倚。结论与胺碘酮相比,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转复率更高,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AFL)或心房颤动(A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7例AFL或AF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4例,给予伊布利特注射液1 mg于10 min内静脉注射(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静注。胺碘酮组13例,给予胺碘酮注射液150 mg于15 min内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5 mg静注。观察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例数及时间。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短于胺碘酮组(P0.05);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11例与6例在给药后0~30 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分别有3例与2例在给药后30~90 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总转复率分别为100.0%和61.5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为AFL或AF转复为窦性心律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和普罗帕酮组(30例),胺碘酮组予胺碘酮150mg静注,继以1mg/min的速度静脉输入,维持6h。再以0.5mg/min的速度维持18h;普罗帕酮组予普罗帕酮70mg静注。未复律1h后追加70mg。结果转律率:胺碘酮组81.25%(26/32),普罗帕酮组70%(21/30)。两组转律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胺碘酮组15.6%(5/32),普罗帕酮组23.3%(7/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但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的心房颤动安全有效,且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5.
常以芳 《中原医刊》2009,(14):22-23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进行观察。46例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入2组,伊布利特组(n=24)、普罗帕酮组(n=22)。伊布利特1mg于10min内静注,普罗帕酮7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观察10min,若房扑或房颤仍未终止且QTc间期〈600ms,分别给予第2剂,剂量相同。结果观察房扑或房颤转复所用时间,并观察房扑或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的转复率及转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是使房扑、房颤快速转律的最有效药物,尤其是在用药后0~90min的时段内心房颤动和心房朴动的转复疗效更佳,明显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6.
Zhang HC  Guo JH  Fang Q  Zheng YA  Sun YM  Zhu WQ  Wan Z  Guo JX  Ge JB  Han S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2):798-801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5个研究中心共入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212例,随机进入普罗帕酮组和伊布利特组。伊布利特组107例,其中房颤75例,房扑32例;普罗帕酮组105例,其中房颤76例,房扑29例。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测下于10min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1·5h内房颤/房扑的转复率及4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78·1%vs.48·3%,P<0·05);而房颤的转复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7%vs.39·5%,P>0·05)。两组房颤和房扑总转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为61·7%和41·9%,P<0·05)。(2)两组平均转复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房颤/房扑持续48h之内者,两组间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房颤/房扑持续3d以上者两组间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伊布利特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4·7%)、连发室性过早搏动(4例,3·7%)和一度房室阻滞(1例,0·9%)。普罗帕酮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交界性心律与低血压(2例,1·9%)、恶心与呕吐(2例,1·9%)。普罗帕酮组发生1例与试验药物无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与普罗帕酮比较,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有明显的优势。房颤/房扑持续3d以上者(<90d)应用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两药的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