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24 h 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临床收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均在患者发病后6 h 内行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术后即刻复查颅脑 CT。对照组仅给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2 h 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21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21 d 后疗效及 BI 评分、治疗3月后血管再闭塞率。结果治疗后2组 NIHSS 评分均随着时间逐渐下降,治疗7 d、14 d、21 d 后,治疗组 NIHSS 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1 d 后与治疗前 NIHSS 评分比较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1d 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效率:83.33% vs50.00%;显效率:100.00% vs83.33%)。2组BI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月后,血管再闭塞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1%vs33.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与机械取栓后24h 内应用肝素抗凝治疗,神经功能改善、溶栓效果较好,残疾、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血管再通情况;于溶栓前以及溶栓后7d和1、3个月时,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于溶栓前和溶栓后即刻及1、3d时,采用GCS评分对患者意识状况进行评估;于溶栓后1、3个月时,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溶栓后行头颅CT检查了解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26例患者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达86.7%.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7d和1、3个月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即刻及1、3d的GC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3个月的BI优良率分别为76.7%和80.0%.溶栓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7%.结论 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与单纯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实施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11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10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牛津残障量表(OHS)预后情况和治疗期间并发症。结果治疗前,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7 d、30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OHS量表评价致残率为25.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4, P=0.011)。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7.96%,明显低于对照组2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 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宋存峰  王磊  隋玲玲  杨磊  卢光亮 《吉林医学》2011,(30):6337-633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经超选择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7例急性脑血栓患者,微导管置于责任血管应用尿激酶进行接触溶栓。溶栓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个月后牛津残障量表(OH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起病6 h内的30例患者血管完全再通,8例血管部分再通,3例血管未通;6~12 h内的患者血管完全再通4例,血管部分再通4例,血管未通3例;术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术后2个月后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定预后良好,为52.63%。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血栓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桥接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评价指标为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再通等级达2b、3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 共纳入36例(男22例)患者,年龄为26~88(68.3±13.6)岁。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7例、大脑前动脉A1/A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4例。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达91.7%(33/3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3.3%,12/36),其次为出血转化(16.7%,6/36)。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6%(2/36),死亡率为8.3%(3/36)。桥接组患者14例,直接取栓组22例。桥接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而两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血管再通及90 d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杨仍新 《当代医学》2009,15(17):264-266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1~6小时内进行脑血管造影,对靶血管采用微导丝机械破碎血栓、微导管接触性血栓内灌注尿激酶。结果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估:53例患者基本治愈27例(50.9%),显著进步18例(34.0%),进步4例(7.5%),无变化5例(5.7%),恶化后死亡1例(1.9%)。结论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苏畅 《大家健康》2014,(8):274-275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全部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意识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结果:40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进行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为82.5%,同进行溶栓之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溶栓之前相比,意识情况有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属于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20年1月期间住院行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的32例ABAO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90 d采用门诊复诊或电话询问等形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患者术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观察支架取栓后基底动脉再通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 TICI)2b/3级的比例,同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4 h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详细记录大脑后动脉异位栓塞、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90 d均获得随访,预后良好率为62.5%(20/32),其中m RS评分0分6例,1分9例,2分5例,3分2例,4分3例,5分4例,6分3例;32例患者中有26例闭塞血管再通达到m TICI 2b/3级,血管再通成功率为81.25%(26/32),其中13例患者为一次支架机械取栓获得血管再通;术后24 h NIHSS评分平均(3.22±0.71)分,较术前的(12.16±3.25)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全部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意识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结果:40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进行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为82.5%,同进行溶栓之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溶栓之前相比,意识情况有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属于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张楚  刘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164-116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术是否能够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方法:选取3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A组,17例)、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组(B组,16例)。收集所有病人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溶栓治疗等待时间等,分析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病人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能力差异。结果:病人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吸烟史与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后的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接受治疗的等待时间和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A组病人治疗后7 d和B组病人治疗后24 h、7 d后的NIHSS评分变化均与等待治疗时间长短有关,等待治疗时间越短,NIHSS评分改善越明显(P<0.05~P<0.01)。。同时,溶栓等待时间越短,病人的Barthel评分改善越明显(P<0.01)。治疗后24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2段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进行机械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为32~84(62.5±14.4)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4±3)分;术前ASPECTS评分为8.0(7.0,9.0)分;病因分型采用TOAST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例,心源性栓塞10例,其他原因5例,不明原因3例;机械取栓前静脉溶栓6例,其中5例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例使用尿激酶;优势M2患者14例;分析其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情况,并分析术后90 d预后。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  结果  20例患者平均发病到股动脉穿刺时间为200~582 min,中位时间为370(277,483)min,发病到再通时间为(481.3±121.4)min;6例患者仅使用支架取栓,8例患者仅使用直接抽吸取栓,6例患者使用支架联合抽吸技术取栓,取栓次数为2(1,2)次;成功再通率为95.0%(19/20),4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2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随访,20例患者中死亡1例,预后良好患者13例(65.0%)。单因素分析显示,联合静脉溶栓、不合并sICH与90 d良好预后相关。  结论  对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联合静脉溶栓、不合并sICH与90 d良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术对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发生的、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5例行单纯药物治疗.对比支架取栓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程度,评估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共纳入患者27例,其中12例进行了支架取栓治疗,术前NIHSS评分为(18.9±6.3)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10.6±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用药前NIHSS评分为(12.7±4.2)分,治疗7d时NIHSS评分为(9.4±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血管完全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CI) 2b~3级]10例,部分再通(TICI 2a级)1例,未成功再通(TICI 0~1级)1例.术后3个月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支架取栓组7例(占58.3%),单纯药物治疗组3例(占2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取栓治疗可明显增加伴有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运重建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于治疗24 h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 h、3 d的NHISS评分,阻塞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例数、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阻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78%、86.96%,高于对照组的61.76%、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524/0.019、4.356/0.037)。与入院时比较,2组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F=16.913、5.53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P=3.321/0.001)。观察组残余狭窄率≤30%患者占比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1%(χ~2/P=11.876/0.001);2组在颅内出血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HVS)在评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共52例。根据T2 FLAIR图像上血管高信号征是否存在分为有血管高信号征组和无血管高信号组。比较两组患者弥散序列(DWI)上梗死体积大小、入院时及治疗10天后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基本临床资料。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2例中无远端HVS组35例(67%)和远端HVS组17例(33%)中,梗死体积大小分别为(89.74±28.82)和(73.15±26.37),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6(6~27)分及10(2~21)分,入院10天NIHSS评分分别为13(6-26)和8(0~19)分,无远端HVS组与远端HVS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明显狭窄、闭塞,HVS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9例(42%)、11例(73%),16例(89%)。HVS组中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27例,占HVS阳性组77%,血管高信号征阴性组中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5例,占HVS阴性组29%,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T2 FLAIR序列HVS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缺血性梗死重要的影像学征象。有远端HVS的患者急性梗死灶体积较小,NIHSS评分较低,临床预后较好。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HVS的出现率越高。大脑中动脉区HVS联合MRA有利于临床评估脑梗死的病变范围、血管病变的大致位置、血管的狭窄程度,可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及致密动脉、改良Rankin量表、年龄、血糖、介入治疗时间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dense artery,modified Rankin scale(mRS),age,glucose,onset-to-treatment time and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DRAGON]评分及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量表(totaled health risks in vascular events,THRIVE)及血糖、早期梗死征、致密层、年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sugar,early infarct signs,dense artery,age and NIHSS,SEDAN)评分,对北京市顺义区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急诊收入院的接受静脉溶栓并机械取栓桥接治疗且经证实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共58例,分别对患者使用ASPECTS、DRAGON、THRIVE评分和SEDAN量表进行评分,以卒中后3个月临床预后为观察终点,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评分对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22例患者预后不良,两组间介入24h的NIHSS评分、血糖、CT血管高密度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SPECTS、DRAGON、SEDAN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DRAGON、SEDAN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24、0.753、0.715。结论 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可预测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桥接治疗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郑立宏  董太和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70-171,173
目的: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入选符合溶栓条件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梗塞部位及责任血管后,行介入方法椎基底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先用微导丝和微导管探查血栓,自血栓内穿过至血栓远端,以了解血栓的长度和部位,然后用微导丝在血栓近端捣碎,随后将微导管头端置于血栓近端通过微导管局部分次推注尿激酶,根据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控制尿激酶总量在150万U以内。术中适时检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结果:自2005年~2008年共选择治疗12例病人,溶栓后血管再通10例(83.3%),未成功再通2例(16.7%),10例再通病人中8例疗效良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3例。结论:急诊动脉溶栓是急性椎基底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有效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