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胃癌肝转移灶行肝切除的疗效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1982例胃癌患者中106例诊断为肝转移,其中同时性肝转移91例(4.6%),异时性转移15例(0.7%),23例行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术,对该23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2%、35.6%、16.8%,3例生存超过5年;单因素分析显示单肝转移灶、异时性肝转移和胃浆膜层未受累是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患者有利的预后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前两者是其有利的预后因素。83例胃癌肝转移未行手术切除者中,8例有肝切除可能,该8例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37.5%和0%,未行肝切除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肝切除者(P〈0.01)。结论对能进行根治性切除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单肝转移灶和异时性肝转移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行肝切除术的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Kaplane-Meier法分析生存率.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法.结果 全组总的1、3和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5%、68.5%和39.9%.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瘤最大直径、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类型及转移瘤病理分化程度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瘤最大直径(P=0.012)、手术切缘(P=0.027)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最大转移瘤直径小于5.0cm、手术切缘阴性预示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已知有5%~9%的胃癌患者会发生肝转移[1-3],而这些患者中很少有人行肝切除术,其原因主要是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大部分伴随有肝外转移,如腹膜后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直接侵及其他脏器等[1]。大部分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全身化疗,但其反应率仅为25%~45%,中位生存时间约为7~15个月,长期生存较差[4-5]。因此,针对转移灶的切除术是否会带来长期生存,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云南省肿瘤医院近年来胃癌肝转移患者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评价了胃癌肝转移行肝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已知有5%~9%的胃癌患者会发生肝转移[1-3],而这些患者中很少有人行肝切除术,其原因主要是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大部分伴随有肝外转移,如腹膜后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直接侵及其他脏器等[1]。大部分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全身化疗,但其反应率仅为25%~45%,中位生存时间约为7~15个月,长期生存较差[4-5]。因此,针对转移灶的切除术是否会带来长期生存,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本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胃癌合并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48例胃癌肝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对22例胃癌肝转移者仅行胃癌原发灶切除+术后全身化疗;对胃癌肝转移的孤立病灶行同步切除12例;未能切除肝转移灶者实施无水乙醇瘤体注射+门静脉埋泵化疗共14例。肝转移灶未治疗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14%、0;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58%、25%;肝转移灶局部治疗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7%、21%。后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转移灶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合并肝转移的病灶应实施积极的局部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不同手术切除方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沧市人民医院施行手术治疗的52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半肝/扩大半肝 + 全尾叶切除36例(联合半肝切除组),肝门部/围肝门区 + 全尾叶切除16例((围肝门切除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CA19-9值,以及术后1、3 a生存率等指标。  结果  联合半肝切除组与围肝门切除组的术中出血量[(705.5±54.3)mL vs (809.9±61.4)mL]、手术时间[(240.4±22.5)min vs (358.1±31.1)min]、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8.3% vs 18.8%)、术后3个月CA19-9值阴性率(88.2% vs 73.3%)以及术后1 a生存率(58.8% vs 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均是HCCA的有效手术方式,但前者具有更高的 R0 切除率及短期生存率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肝切除与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成功率及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提高 [1 ,2 ]。对不能切除的肝癌 80年代开始应用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 ,取得了很大效果 [3,4] 。但是 ,肝切除和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细胞癌两者预后效果如何研究尚少 [5 ,6 ] 。作者通过对我院普外科从 1990~ 1996年进行的肝切除和肝1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回顾性对比研究 ,为临床选择肝切除或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适应证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5 6例肝细胞癌患者 ,年龄 36~ 5 5岁 ,1990~ 1996年行肝切除或肝动脉化学栓塞…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小鼠前胃癌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实验性小鼠前胃癌肝转移模型。方法 :将浓度为 1× 10 7个·ml-1的小鼠前胃鳞癌细胞 (MFC)悬液 0 2ml接种于 615小鼠脾被膜下 ,分别于术后第 1、2、3、4周处死 2~ 3只小鼠 ,观察腹腔内肿瘤生长情况 ,其余小鼠待其自然死亡 ,观察生存天数。结果 :肝转移发生率为 83 3 3 % ,小鼠平均荷瘤生存时间为 (3 7 83± 7 3 2 )d。病理结果提示肝转移瘤细胞与脾脏肿瘤细胞形态学相似 ,符合低分化鳞癌的特征。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实验性小鼠前胃癌肝转移模型 ,为筛选抗肿瘤药物和研究肿瘤转移行为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手术切除肝转移灶的价值。方法联合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2007年1月—2012年9月关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文献,并将文献中的治疗方案分为同期手术切除原发灶+肝转移灶组(A组)、手术切除原发灶+二期切除肝转移灶组(B组)、单独切除原发灶+术后介入治疗组(C组)、单纯手术切除原发灶组(D组)及非手术治疗组(E组)5组,比较各组3年或5年生存率。结果 A组5年生存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与C、D、E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158~22.130,P<0.05);C组与D、E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117、8.295,P<0.05)。结论对于可以切除肝转移灶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另外,二期行手术切除肝转移灶也是可以选择的。对于手术可以切除原发灶而不能切除肝转移灶的病人,手术切除原发灶后行介入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胃癌肝转移患者316例的临床资料,以采用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173例,采用胃切除辅以化疗进行治疗,化疗组143例,采用单纯化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相同期间我院进行胃癌切除术患者中的165例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处理。结果①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肝外转移、胃切除术及TACE,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采用胃原发病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后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N及脉管癌栓为其预后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胃癌原发灶切除及肝转移灶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及N为其独立预后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应该提高胃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以达到提高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金龙胶囊是以鲜活药用动物为原料。运用低温冷冻及现代生化技术分离提取工艺制备而成的现代中药,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双重作用。上海市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金龙胶囊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胃癌伴肝转移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在有些地区,本病已在男性人群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居第一位。本病如不治疗,预后极差。我院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展肝切除治疗肝癌;至今,经我院治疗的肝癌已逾3000例,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院1973年10月~1986年8月施行全胃切除的7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病理检查及手术并发症等。术后近期死亡5例,手术病死率6.8%。随访58例(86%),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0%、34%和22%。半数以上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碱性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指出患者的年龄大小、病期长短及组织类型对预后的影响不大,但癌肿的浸润程度尤其是胃壁浆膜层的浸润、淋巴结的转移范围、全胃切除同时采用不适当的联合脏器切除、术后吻合口瘘(10.8%)、感染等并发症及营养不良、恶液质等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肝脏是胃癌主要远处转移部位,肝转移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胃癌肝转移(GCL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存在个体差异性,治疗效果差,治疗方法的选择存在一定争议。复习相关文献,对GCLM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疗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Liang P  Dong BW  Yu XL  Yu DJ  Feng L  Gao YY  Wang Y  Xiao Q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2):806-8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和影响生存率的因素。方法1995年7月至2005年6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行微波局部消融治疗肝转移癌128例患者282个肿瘤,原发灶分别为食道、胃肿瘤26例,结肠、直肠肿瘤44例,乳腺癌19例,肺癌15例,其他部位恶性肿瘤24例。肿瘤最大直径0.7~8.6 cm(平均3.5 cm±1.6 cm)。根据肿瘤的大小分组:直径≤3.0 cm 64例140个结节;直径>3.0 cm 64例142个结节。根据肿瘤的个数分组:单发47例,2个44例,3个或3个以上37例。根据肿瘤的分化程度分组:低分化57例、中分化53例和高分化18例。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 lan-M e ier方法;显著性检验采用Log rank方法;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方法。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20个月(1~103个月)。1、2、3、4、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88%、73.84%、51.09%、36.14%、31.89%。单因素分析肿瘤的大小(P=0.028)、分化程度(P=0.026)和病灶有无复发或转移(P<0.001)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病灶大小(P=0.035)、有无复发或转移(P=0.001)及肿瘤的分化程度(P=0.038)对生存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对肿瘤直径小于3.0 cm、分化较好且无复发或无肝内外转移的肝转移癌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之首。绝大多数患确诊时已属进展期,早期胃癌患低于5%。手术治疗对早期胃癌效果好,术后5a生存率超过60%。进展期胃癌手术治疗效果差,淋巴结转移、腹膜播散及肝转移严重影响其预后。胃癌血行转移主要是转移至肝脏,胃癌肝转移的发生率较高,可达44.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联合肝部分切除治疗肝门区胆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31例患行联合肝部分切除治疗肝门区胆管癌。结果:31例中21例达Ro根治切除。住院死亡率9.7%(3/3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4.5%(20/31)。结论:联合肝部分切除治疗肝门区胆管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伴有肝硬变的肝癌,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术式。方法;收集肝段切除组38例,半肝切除组40例,将两组资料进行比较。所得数据用X^2检验或t检验。结果:肝段切除组和半肝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6例和15例(P〈0.05),手术死亡为0和8例(P〈0.05),平均输血量为421±321ml和630±299ml(P〈0.05)平均手术时间为150±27min和200±29min(P〈0.01)术后存活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的巨大肝癌54例患者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随访1~5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术后3个月5例死于肝肾功能衰竭,49例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71%、32.65%、26.53%。结论非规则性肝切除是治疗巨大肝癌的有效方法,特别对于合并肝硬化的患者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