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能震波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能,为临床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方法:实验兔24只,制造两侧兔桡骨中段10mm的骨缺损。一侧骨缺损的两骨断端于第2周及第6周用高能震波进行冲击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于震波前及术后第2、4、8、12周分别行双侧桡骨X线检查。于震波术后当日,第2、4、8、12周切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满12周8只中5只获骨性愈合,3只未愈;对照组满12周8只中无一例获骨性愈合。结论:高能震波能有效地促进骨的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2.
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三种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方法 :分别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FDB)、部分脱蛋白骨 (PDPB)、部分脱钙骨 (PD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以自体髂骨和空白缺损作为对照 ,术后 4 ,8,12 ,2 4周取材 ,通过X线摄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测 ,评价三种材料的成骨作用 .结果 :X线摄片可见 4周时材料密度较高 ;8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模糊 ;12周时材料边缘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 ;2 4周时PDPB组髓腔再通 ,PDCB组缺损区域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 ,有一些高密度影 ,CFDB组缺损区域有更多高密度影 .X线片评分表明 4周和 8周时各材料组无显著差异 ;12周时PDPB组和PDCB组评分高于CFDB组 ;2 4周时评分为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经组织形态观察可见 4周和 8周新骨贴附材料生长 ,以后新骨增多 ,材料随时间推移逐渐降解吸收 ,2 4周时成骨量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结论 :PDP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好 ,PDCB的修复效果较好 ,CFDB修复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4.
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的重要课题,也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难题之一。随着医学及生物材料的发展,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的膜引导组织再生(MGTR)技术,用以修复扁平骨及长管状骨缺损获得成功,因为骨组织是以再生方式完成创伤修复的组织之一,故MGTR适用于骨再生过程,即膜引导性骨再生(MGBR)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现将近年来有关应用MGTR技术修复骨缺损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可生物降解共聚膜修复免桡骨节段性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和聚乳酸共聚物的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方法:采用兔桡骨中段1.2cm节段性骨动物模型,共24只分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12只,双侧处理方法相同,A组骨缺损区用膜包绕骨缺损区,B组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生物降解材料聚已内酯(poly ε caprolactone, P C L)和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 L A)共聚物的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方法:采用兔桡骨中段12 cm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共24只分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12只,双侧处理方法相同, A组骨缺损区用膜包绕骨缺损区, B 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3、6、12周后处死,进行 X 线、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检测生化及免疫指标。结果:实验组( A)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 B);材料呈明显的降解趋势;血清中 Ca、 P、 Ig G、 Ig M 、 C4值与正常及空白对照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生物降解材料( P C L/ P L A)在引导骨性组织再生中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促进骨缺损的愈合。证明新型骨生物降解材料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1只新西兰白兔双侧尺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W、7W进行大体形态、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9W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术后7W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 愈合迹象;术后9W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王海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8):897-900,F0004
目的:将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研究它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双侧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A组(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铁板内固定术,设为B组(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两组均于在第4、8、12、16周后进行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x线片、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检测,发现植骨区骨痴形成、植入物内部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提高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前后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证明提高引导膜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照对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直径12mm长20mm泡沫TiC/Ti植入6只Beagle犬的左侧胫骨节段性骨缺损区。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采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照(频率1.5MHz、强度30mW/cm2、脉冲宽度200μs、脉冲周期1kHz、20min/次、1次/d),对照组为不开功率源的假辐照,术后4w、8w后分别行X线检查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及分析材料周围骨愈合情况。结果 6只beagle犬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4w超声组骨早期成熟度优于对照组,表现在材料周围骨痂影密度增高,骨痂影由两端向中央生长;对照组仅见骨痂区密度低,还可见部分骨痂缺如。术后8w超声组新生骨痂面积优于对照组,骨干结构相对稳定;对照组骨缺损区未闭合,在骨干两侧看到少量骨痂,愈合较差。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4w时超声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8w时超声组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联合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照与人工骨材料修复可提高新骨形成速度及骨组织密度,缩短节段性骨缺损的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制诱导型人工骨材料在兔颅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材料组(自制诱导型人工骨材料,M组)、实验对照组(同种异体冻干骨,B组)和空白对照组(N组).制备双侧颅顶骨8mm的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材料.术后采取大体观察、血液化验、骨磨片组织形态观察及荧光双标记示踪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大体观察、骨磨片组织形态观察及荧光双标记示踪等提示M组材料植入后缺损区有明显新骨生长,B组有新骨生长,但M组较少,N组新骨生长不明显.外周血液检查显示M组LYM%与B组、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不同时间点血总蛋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血钙等与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尿素氮检测在16周虽然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其数值在正常范围,提示对肾功能无影响.结论 自制诱导型人工骨植入机体后持续促进新骨生长,诱导成骨效果强于同种异体冻干骨,且在体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low intensity ultrasound and tissue engineering technique to repair segmental bone defects, the rabbit models of 1.5-cm long rabbit radial segmental os-teoperiosteum defects were establish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All defects were implanted with the composite of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and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additionally thos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ubjected to low intensity ultrasound exposure, while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o sham exposure.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on the postoperative week 4, 8 and 12 respectively, and specimens were harvested. By using radiography and the methods of biome-chanics, histomorphology and bone density detection, new bone formation and material degradation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time after operation,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levels in both groups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especially in experimental group, reached the peak at 6th week (experimental group: 1.26 mmol/L; control group: 0.58 mmol/L), suggesting the new bone formation in both two group, but the amount of new bone formation was greater and bone repairing capacity strong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On the 4th week in experimental group, chondrocytes differentiated into woven bone, and on the 12th week, remodeling of new lamellar bone and absorption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 were observed.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composite material and new born density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that low intensity ultrasound could not only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formation of new bone,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calcification of new bone. It was concluded that low intensity ultrasound could evidently accelerate the healing of bone defects repaired by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3.
预防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板切除术后用几丁糖(CHT)的同时在椎板缺损处植入人工骨(TCP)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C、D四组,制作L4椎板损伤模型,A组硬膜外涂布生理盐水,B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C组硬膜外覆盖人工骨,D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的同时加人工骨覆盖.术后12周经大体观察、生化检查、TGF-β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几丁糖和人工骨有明显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效果.在实验中B、C、D组均优于A组,P<0.01,D组为最佳防粘连方法,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运用几丁糖和人工骨能有效地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及使骨引导因子在局部浓集利于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与评价胶原海绵人工硬脑膜在开颅术中硬脑膜修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5例颅脑损伤手术需行硬脑膜修补病例,随机分为人工脑膜修补组(试验组)与自体膜修补组(对照组),对2组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二期颅骨修补术中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组术后颅内感染及脑膨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皮下积液及癫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二期颅骨修补术中分离皮瓣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硬脑膜外总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原海绵人工硬脑膜使用安全、简便,是开颅手术中硬脑膜修补较为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创伤性颅骨缺损自体修复的新材料及急性期术中一次性修复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弃用人牙提取脱钙人牙基质,利用其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在动物实验诱导骨再生修复成功后,对22例创伤性颅骨缺损在急性期进行术中一次性修复。病人年龄8~64岁,颅骨缺损范围4~5 cm 14例,6~8 cm 8例;开放伤17例,闭合伤5例。颅骨缺损区用脱钙人牙基质2~6g,与颅骨碎粒及骨屑均匀混合平敷在硬膜外颅骨缺损区内,术后临床检查、X线评价,CT多点骨密度值测定。结果术后第3周修补区能耐受压力,X片见骨窗区骨碎粒逐渐融合,CT值由最初20~40Hu上升200~700Hu,1年后,900Hu。全部病例无感染发生,未显免疫排斥反应。结论从弃用人牙提取人的BMP,用此材料对创伤性颅骨缺损急性期术中一次性修复,简单、有效。变二次手术一次完成,有别于传统的颅骨修复方法,具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pBMP/MPTCP复合人工骨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猪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与磁性多孔磷酸三钙 (MPTCP)结合制成人工骨 ,手术造成兔桡骨中段 1cm缺损 ,分别嵌入pBMP/MPTCP(A组 ) ,自体红骨髓 /多孔磷酸三钙 (BM/PTCP) (B组 )及pBMP/PTCP(C组 )。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大体标本骨痂量、X线、组织形态学、骨钙素检测、新骨形成面积比、生物力学实验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 ,三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修复且生物相容性良好 ,但A组较另二组有更多新骨形成及更好的力学性能 (P <0 .0 1) ;B ,C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pBMP/MPTCP有以下特点 :促进新骨形成能力强 ,生物相容性良好 ,有良好的填充作用 ,可在体内逐渐降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修复兔破损硬脊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穿刺抽取日本大耳白兔髂后上棘骨髓,分离BMSC,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的BMSC进行纯化,接种于人工硬脊膜上。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8只,制作L4椎板切除硬脊膜破损模型,A组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复合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术后30天处死动物,取修复区域的组织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观察,并对成纤维细胞密度进行分析。结果B组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丰富,细胞密度高于A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硬脊膜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的无机成分和天然的三维交通结构,经前期处理后煅烧至850℃的牛骨制成颗粒状,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电镜及光电子能谱检测煅烧骨理化特征及化学成分。结果: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煅烧后牛骨粉的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AP),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检测煅烧骨未检出氮元素,表明无蛋白、无有机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清晰的天然骨的骨小梁、小梁间隙及骨内管腔系统;孔隙大小为200~850 μm,平均孔隙率为(84.9±0.6)%。 结论:高温煅烧后的牛骨粉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与骨组织有亲合力,具有三维交通孔隙结构,基本符合骨缺损修复理想支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BMP、VEGF复合异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以聚乙烯吡咯啉酮 (PVP)作为VEGF的可溶性载体 ,以小牛松质骨为固体载体 ,制成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小牛松质骨 PVP BMP、小牛松质骨 PVP VEGF以及小牛松质骨 PVP载体 4种复合物 ,分别植入兔桡骨中段 15mm骨缺损处 ,在术后3,8,12周 ,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各组骨愈合、力学强度。结果 在术后 3,8,12周 ,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组明显优于其余 3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 12周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其余 3组 ,近似于正常骨。结论 BMP和VEGF联用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BMP、VEGF和松质骨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