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肝细胞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梗阻性黄疸肝细胞透射电镜观察王凤安廖海鹰闫庆辉刘津薛平张玉英第二临床医学院(050000)关键词胆汁郁积,肝内/病理学;肝/超微结构;显微镜检查,电子中图号R657.3;R657.43有关梗阻性黄疸时肝脏透射电镜观察研究的报道不多,报道内容往往...  相似文献   

2.
兰晓东  许军 《黑龙江医学》2007,31(5):350-352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状态下大鼠肝脏细胞损害的发展规律及机制,探讨维拉帕米对肝细胞保护作用。方法使用生化、免疫组化、末端脱氧核甘酸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HE染色测量不同组别、不同梗黄时间大鼠肝脏细胞的坏死及凋亡指数(AI)Bax蛋白表达和活性氧(ROS)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单纯梗黄组大鼠(G1)肝脏细胞凋亡和坏死程度逐渐加重,ROS水平持续升高,Bax蛋白表达进行性升高。A1与ROS水平、Bax蛋白表达变化呈正相关。维拉帕米治疗组(G2)呈现相似变化,但各时相点上,细胞坏死及A1均较G1轻。组间ROS水平和Bax蛋白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拉帕米对梗黄肝细胞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纠正钙稳态失调可能是其抑制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 临床上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的鉴别方法甚多,基层医院常因检验条件不够而无法开展。我们就基层医院较普遍开展的血清蛋白电泳法,对1978年以来各型病毒性肝炎983例、梗阻性黄疸89例以及健康正常人100例进行比较分析,提供鉴别诊断参考。 材料与方法 983例病毒性肝炎按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南宁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89例梗阻性黄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血流阻断加重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门静脉血流阻断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分为A组:胆道再通、门静脉周围游离、切除肝尾状叶,90 min后关腹腔;B组:胆道再通、肝尾状叶分流门静脉、余肝门静脉血流阻断90 min、恢复正常门静脉血流、切除肝尾状叶,关腹.术后0 、1、6、24、72 h采集标本,进行组织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G组);胆总管结扎组(OJ组);胆总管结扎+PGE1给药组(PE组).术后再分设3、7、10 d 3个时相点随机采集标本,检测血清肝功能水平,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细胞线粒体与内质网的空间结构关系。 方法:通过连续超薄切片重建线粒体与其周围内质网的三维模型,结果:连续超薄切片和三维模型显示:除极少量的线粒体与脂滴直接接触外,几乎每个线粒体都被内质网所包裹,大多数线粒体周围既有RER又有小囊泡状SER,少数线粒体则仅有小的SER。这些内质网与线粒体紧贴如同线粒体外壳,二者的间隙小于30nm,其间无任何其它细胞器。结论:肝细胞线粒体通常在内质网包绕下执行生理功能,二者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紧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程学远  陈希纲  徐洪来  覃怀成  张明 《广西医学》2009,31(11):1582-1584
目的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组织线粒体DNA D—loop区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选择40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和其相应癌旁组织,取对应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线粒体DNA后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果40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线粒体DNA D-loop区中,发生突变16例(40.0%),共发现突变住点34个,其中16个位点为点突变,5个位点发生插入,13个位点发生缺失;另外新发现2个多态性位点。结论线粒体DNA D-loop区是一个具有高度多态性和突变性的区域,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突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肾系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及其致肾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再分为胆总管结扎后15d、21d两个亚组),每组15只。胆总管双重结扎法建立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切取肾脏行肾小球系膜细胞原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值,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测定细胞浆[Ca^2+]i浓度。结果 实验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值明显下降(P〈0.05),肾小球系膜细胞胞浆钙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Ca^2+]i内流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在阻塞性黄疸大鼠肾系膜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梗阻性黄疸状态下大鼠肝脏细胞凋亡的情况,探讨重组生长激素注射液的抗凋亡作用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O组,n=24)、梗阻性黄疸模型组(OJ组,n=24)、生长激素治疗组(RH组,n=24).分别于建模后3、7、14 d随机从各组中取-亚组处死大鼠进行指标测定,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及肝脏组织学的光镜检查,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原位凋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蛋白表达.结果 RH组和OJ组血清TBIL、TBA水平,术后3d时即明显升高,此后升高渐趋缓慢,并逐渐下降,但仍高于SO组.RH组术后3、7d时TBIL和TBA水平较OJ组明显下降(P<0.05);组织学先镜观察:RH组和OJ组术后3d即出现肝细胞损伤,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但各时相点RH组较OJ组减轻.OJ组和RH组术后3d即见细胞凋亡增加,7d明显增加,14d后镜下视野见广泛细胞凋亡,RH组与OJ组比较,各时相点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Bcl-2蛋白表达的规律与凋亡呈一致性,但各时相点上表达RH组较OJ组明显上调(P<0.05).结论 大鼠梗阻性黄疸时肝脏存在着细胞凋亡,是梗黄状态下肝功能损害的重要机制.重组生长激素对肝细胞凋亡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硒对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体内体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了一定剂量的亚硒酸钠对离体和在体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在2.185、4.375、8.750、17.500、35.000μmol/L的剂量条件和2.185μmol/L的剂量外,其余剂业硒酸钠均可以引起离体大鼠肝细胞DNA损伤。5、10、20μmol/kg的亚硒酸钠也可引起在体大鼠肝DNA损伤。亚硒酸钠引起的离体和大体大鼠肝细胞DNA损伤均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状态下机体发生脓毒血的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两组 ,假手术组 (shamoperation ,SH组 ) ,梗阻性黄疸组 (obstructionjaundice ,OJ组 )。通过建立梗阻性黄疸的动物模型 ,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情况。结果 :OJ组大鼠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H组。结论 :梗阻性黄疸时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 ,肠道细菌发生易位 ,这可能成为梗阻性黄疸患者易感性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梗阻性黄疸并发肾功能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梗阻性黄疸 (OJ)并发肾功能损害的模式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5 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 (SO)、胆总管结扎术后 5d(CBDL5d)、10d(CBDL10d)、15d(CBDL15d)及胃饲脱氧胆酸钠治疗 (CBDL +DC)组 ,监测血浆内毒素 (ETX)水平和肾功能指标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 (CPAH)、菊粉清除率 (CIN)及钠排泄分数 (FENa + )的变化。结果 CBDL大鼠血浆ETX水平随时间推移持续性升高 (P <0 0 5或P <0 0 1) ;CBDL5d组FENa + 较SO组显著升高 (P <0 0 1)、而CIN和CPAH无明显改变 ,术后 10d起肾功能指标进行性减低、CBDL15d组FENa + 已较SO组显著降低 (P <0 0 1) ;胃饲DC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ETX水平、改善肾功能指标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肾小管水钠重吸收功能抑制是OJ并发肾损害的早期表现 ,随OJ时间延长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肾小管水钠重吸收功能由抑制转向激活状态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OJ并发肾功能损害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NOD2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2,NOD2)基因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大鼠阻塞性黄疸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观察建模后4、7、14 d后肝组织NOD2 mRNA的表达以及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minase,ALT)水平。结果阻塞性黄疸4、7、14 d大鼠出现明显的肝损伤,表现为TB、ALT的明显增高。肝组织NOD2 mRNA表达在阻塞性黄疸7、14 d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结论阻塞性黄疸时肝脏NOD2表达明显上调,NOD2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阻塞性黄疸时肝脏局部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4.
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罗库溴铵后肌松时效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罗库溴铵(rocuronium,ROC)用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肌松时效以及术后ROC的肌松残留情况.方法:无神经肌肉疾患、肾功能正常,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患者4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Ⅰ组)20例,为梗阻性黄疸患者,ASA Ⅲ级;对照组(Ⅱ组)20例,非黄疸患者,ASAⅠ~Ⅱ级.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用4个成串刺激(TOF)进行肌松监测,其值为TOFR.ROC首量为3×ED95(0.9 mg/kg),当术中TOFR(T4/T1)恢复达25%时追加1×ED95(0.3 mg/kg).观察ROC的起效时间、临床时效、TOFR从0恢复至70%和从70%恢复至90%的时间以及拔管即刻的TOFR,同时监测血气.结果:Ⅰ组末次给药ROC作用时间长于Ⅱ组.拔管时各组的TOF值及TOFR<70%的例数无显著差异.术后两组均不同程度存在肌松残留情况,但观察组肌松残留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导致ROC药效时间的延长和术后TOFR恢复时间的延长,临床上使用ROC时,追加药物时间须适当延长,并且拔除气管内导管时应以TOFR恢复达90%时为宜.  相似文献   

15.
生长激素在梗阻性黄疸大鼠围手术期应用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 (recombinanthumangrowthhormone ,rhGH)在梗阻性黄疸 (obstructivejaundice ,OJ)大鼠胆流复通术前、术后应用对手术耐受性、安全性以及术后恢复的意义。方法 将 14 6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 (SHAM)、胆总管结扎组 (CBDL)、胆流复通组 (REF) ,CBDL GH组和REF GH组。测定各时相点血清肝功能指标、前白蛋白 (PA)、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以及尿样DBIL的水平。结果 REF GH组大鼠术后 7d病死率明显低于REF组 (P <0 0 5 ) ;给予rhGH的大鼠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未用rhGH者 (P <0 0 5 )。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rhGH能明显改善OJ大鼠胆流复通术前的肝功能 ,降低TNF α水平 ,增强手术耐受性 ,提高手术安全性 ,并能促进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顺式阿曲库铵用于阻塞性黄疸患者静脉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和肌松效应。方法将40例因阻塞性黄疸接受手术的患者(Child-Pugh B级)随机分为A1组(n=20)和A2组(n=20);将同期行腹部手术的40例肝功能正常患者随机分为B1组(n=20)和B2组(n=20)。麻醉诱导时A1、B1组患者及A2、B2组患者分别单次静脉注射2ED95或3ED95顺式阿曲库铵;用TOF-Watch SX加速度仪对前臂尺神经行4个成串(TOF)刺激来评估神经-肌肉阻滞程度。观察麻醉诱导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插管条件和肌松效应。结果 A1、A2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别明显高于B1、B2组(P<0.05);A1、B1组患者气管插管条件评价为优的比率分别明显低于A2、B2组(P<0.05);相同诱导剂量时,A1、A2组患者肌松药起效时间分别与B1、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剂量由2ED95增至3ED95,肌松药起效时间明显提前(P<0.05);4组患者恢复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期间患者均未出现组胺释放的不良反应。结论顺式阿曲库铵可安全地用于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管阻塞对大鼠肝脏功能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胆总管结扎组(BDL,n=50)和假手术组(n=10,仅游离胆总管不予结扎).BDL组据结扎持续时间又分为BDL3、BDL7、BDL14、BDL28和BDL42组(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第3、7、14、28、42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 (ALT)等肝功能指标,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假手术组于术后7 d行上述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BDL组大鼠肝脏功能指标明显改变,血清TBIL、DBIL、TBA值在阻塞早期(BDL3 或BDL7 组)为最高,后呈下降趋势,至实验末期(BDL42组)时仍高于对照组;ALT等酶学指标也有类似变化.BDL组大鼠的主要病理形态学改变为肝内小胆管增生和肝纤维化.结论:大鼠肝脏功能阻塞早期即发生明显的损害,机体可产生一定的代偿以改善肝功能,但持续存在的胆管阻塞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大鼠阻塞性黄疸期内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显示其肝功能测定值并不能反映其肝脏组织的实际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建立阻塞性黄疸的动物模型,观察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移位,旨在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易感性增高的机制。实验表明,胆管结扎组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为43.75%,假性手术组全部阴性,提示阻塞性黄疸时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肠道细菌移位,可能是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感染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