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而使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起下肢水肿、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此病,特别是60岁以上者发病率明显增加[1,2].而老年性脑卒中患者更易并发DVT,使老年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明显增加[3].本文就我院老年性脑卒中患者可能导致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万钧  朱敏  杨晓炜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22-40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形成因素涉及多方面,使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停滞凝结,导致静脉回流困难,引起下肢水肿、疼痛、色素沉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此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明显增加。临床研究证明,老年脑卒中患者非常容易并发DVT,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2〕。本文就我院近年来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DVT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尚未受到普遍重视,一旦发生,轻者使原有卒中症状恢复延迟,重者导致病人残疾加重,甚至死亡。本文对脑卒中患者DVT的危险因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目的是加深神经专科医生对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2例脑卒中患者,对其中35例脑卒中后偏瘫并下肢红肿疼痛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证实的DVT患者资料分析,并通过与同期收治的35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了解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为35/822(4.3%),DVT发生在瘫痪侧32例,其中同为左侧28例;脑卒中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住院2周~4周;肢体肌力0~Ⅱ级31例,Ⅲ级及以上者4例;年龄≥65岁28例;有股静脉置管史21例;合并高血压33例;有糖尿病19例;有心房纤颤者8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脑卒中后DVT组血Hcy、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重度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股静脉置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可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避免DVT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对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63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FⅫ:C,同时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Ⅰ抗原性(PAI-Ⅰ:Ag)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DVT组FⅫ:C和PLG: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5例(7.9%)年龄<45岁的患者FⅫ:C低于正常对照组x-2S;PAI-Ⅰ:Ag,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PA: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Ⅻ:C下降易导致纤溶酶原内激活途径受抑制,DVT的形成与FⅫ:C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2000年5月至2005年4月,我们共收治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不是一种简单疾病,同时具有一定潜在风险,原因是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产生凝结或堵塞现象,进而导致血液回流障碍。由于经常延误诊断或没有得到及时治疗,LDVT即转为慢性病变,造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给病人带来长期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严重者致残。产生其病症主要有3个因素,分别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与血流滞缓。LDVT伴随着浅静脉扩张与下肢肿胀疼痛,也存在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尚未受到普遍重视,一旦发生,轻者使原有卒中症状恢复延迟,重者导致病人残疾加重,甚至死亡。本文对脑卒中患者DVT的危险因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目的是加深神经专科医生对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4例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病人经积极治疗和有效护理后治愈出院。结论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早发现、早处理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2例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作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发症肺栓塞(PE)是人类主要猝死原因之一.Greefield等[1]认为未经治疗的DVT,90%将演变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常见病,其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必须依靠客观检查方法才能明确诊断。静脉造影术是标准诊断方法,但属侵入性检查。非侵入性诊断技术有多种,其中体积描记法和多普勒血流探查法曾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实时超静脉显像法列受重视,正在成为最重要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2.
2000年3月~2003年5月,我科共有8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142例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下肢深静脉形成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有56例发生肺栓塞,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合并存在外伤手术史(OR=4.36,95%CI 1.38-13.82,P=0.01);冠心病(OR=17.41,95%CI 3.49-86.90,P0.01);高血压(OR=26.69,95%CI 6.68-106.62,P0.01);心脏瓣膜病(OR=4.00,95%CI 1.01-15.83,P=0.04);慢性肺部疾病(OR=2.57,95%CI 0.51-12.92,P=0.03);恶性肿瘤病史(OR=7.38,95%CI 0.90-60.22,P=0.04);D-D(OR=1.10,95%CI 0.99-1.11,P=0.02)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密切相关,通过t检验,发现Wells评分(t=-10.84,P0.01)升高会增加发生肺栓塞的风险。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合并外伤手术史、慢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恶性肿瘤病史是发生肺栓塞的高危因素;D-D、Wells评分升高是会增加肺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包括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而相当部分DVT可导致PTE,甚至是致死性的PTE。特别是近年来防治PTE的临床实践表明,防治PTE的发病源头DVT更为重要,从而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DVT最常见的是下肢DVT,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为了提高DVT的防治水平,降低DVT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我院自1998年8月至2004年12月住院的1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不同用药方案的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9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时间是在卒中后第1~31天,多见于第13天。下肢DVT发生在患肢者20例,发生在双侧下肢者9例,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糖尿病最常见。结论肢体瘫痪、高龄、高凝状态等是发生下肢DVT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给予必要预防。  相似文献   

17.
27例老年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2~3 w易于并发肺栓塞(PE),危及患者的生命,且DVT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对DVT和PE的认识,现将我院确诊的DVT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柳明  李建霞 《山东医药》2006,46(24):32-32
1998年1月~2004年1月,本院共实施妇产科手术5682例,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8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会海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5):1154-115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引起股青肿、肢体缺血坏死,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还有部分患者可随病情发展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重者危及生命。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法,本文对近年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147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两组:骨折组68例,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 骨折组和骨病组的APTT、PT、TT、Fib水平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