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45例)和直接PCI组(33例),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53.3%)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98.0%;2组开通率分别为91.1%和87.9%;住院期间2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7.5%(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联合PCI治疗AMI合并2型DM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首次AMI患者, 128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45例溶栓患者48小时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情况。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68.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Ⅲ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有4例发生无再流现象(No-reflow).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天,直接PCI组为8.2天,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比较,首次AMI患者直接PCI治疗,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高,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院内死亡率,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非随机分组,介入治疗组75例,静脉溶栓组57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再通率、死亡率、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单纯静脉溶栓组再灌注率为59.6%,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为96%.介入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5.93±1.87)d;静脉溶栓组住院时间为(21.05±1.91)d。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AMI住院病例98例,并发糖尿病35例(糖尿病组),未合并糖尿病63例(非糖尿病组),均在发病后12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及近期疗效。结果:开始溶栓时间糖尿病组平均为(5.68±2.24)h,非糖尿病组平均为(4.66±1.80)h,两组比较,糖尿病组时间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梗死血管再通率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病死率、再梗死和合并症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AMI患者的病情较重,静脉溶栓近期疗效较差,其溶栓治疗再通率较低,这与糖尿病患者开始溶栓时间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ST段抬高伴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AMI患者,根据是否获得溶栓治疗,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均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或抗休克治疗、抗心律失常、脑保护等对症处理,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结果溶栓纽23例血管再通,对照组4例血管再通,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4周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住院4周死亡1例,对照组住院4周死亡9例,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高新春  周长高  吴开霞  周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32-132,150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量两组QTd并进行对照。结果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人院当时QTd值无显著性差异(P〉O.05),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1周PCI组与静脉溶栓再通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国产基因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8例符合溶栓条件AMI患者随机分成重组链激酶组(r-SK)和尿激酶组(UK),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等并发症及其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SK组临床血管再通率76%,显著高于UK组54.2%(P〈0.01),两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r-SK溶栓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为一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5例 AMI患者分为两组,静脉溶栓组82例,PCI组53例,比较两组的再通率以及住院和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住院期间心绞痛的发生率、再梗率、病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均比溶栓组降低(P<0.01或0.05),住院天数比溶栓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6个月后,PCI组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塞、病死率比溶栓组也明显降低(P<0. 01或0.05),LVEF明显升高(P<0.05)。结论直接PCI组治疗AMI与静脉溶栓相比,能更有效地再通梗塞相关血管、降低住院病死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267例,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同时测定梗死相关血管(IRA)、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狭窄程度及TIMI血流分级。结果按溶栓结局分为溶栓再通组(180例)及未通组(87例),前者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少于未通组,而TIMI3级血流例数均明显多于后者(P均〈O.05)。结论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常常存在较严重的冠脉病变,溶栓未通患者病变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55例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根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124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13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①A组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NF)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而自溶现象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②A组随访时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显著低于住院期间(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而B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③A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力衰竭(8.06%)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0.16%)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6.79%和35.11%,P〈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直接PCI对所有AMI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有利于减少直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损害,改善左心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发病12h以内或 12~24h仍有心肌缺血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分为PCI组和溶栓组, 分别给予直接急诊PCI和尿激酶 (150万U) 静脉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发病 2周时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2 5%, PCI组再通率为 93 3%; PCI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IRA) 均达到TIMIⅢ级血流; 溶栓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PCI组 (P<0 .001)。溶栓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大于PCI组患者 (P<0 .01)。溶栓组患者AMI发作 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低于PCI组 (P<0 .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缩短住院时间,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2年3月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复苏成功4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溶栓组),对照组21例(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出血率。结果与常规组相比溶栓组梗死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2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AMI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李启荣 《广西医学》2002,24(8):1186-1188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2例AMI患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的常规治疗对照,观察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59.37%和14.55%(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急诊经应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12h的AMI患者被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治疗(94例)、药物治疗(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AMI患者的P值,各组更分为高危、低危两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天病死率。结果:PCI级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0%。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0.0%;慢复流发生率分别30.0%和25.0%;无复流发生率分别4.0%和o.0%。临床事件中,三组及亚组间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及其亚组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溶栓组及亚组心绞痛和再梗死发生率较PCI组和药物纽及亚组高(P〈0.05或P〈0.01);PCI组及其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药物组及其亚组LVEF较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下降(P均〈0.05);PCI组、溶栓组和药物组的28天病死率分别为0%、7.4%和18.7%(P〈0.05或P〈0.01),且死亡者均为高危亚组患者,溶栓组和药物组的高危亚组痛死率分别为10.4%和26.0%(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AMI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短缩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年龄≥7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老年人AMI患者97例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47例)及溶栓组(50例),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溶栓组梗死相关动脉(IRA)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率较保守治疗组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溶栓组发生出血并发症6例,其中皮肤黏膜出血5例,过敏反应1例,与保守治疗组(3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对无禁忌证的老年人(年龄≥70岁)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增加IRA血管再通率、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而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袁伟龙 《海南医学》2013,24(24):3689-369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96例AMI患者,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36例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21.4%,治疗后LVEF为(48.3±8.6)%,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8.75%,治疗后LVEF为(57.1±9.8)%,实验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94.4%,治疗后LVEF为(66.3±9.3)%,三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观察组和对照组,三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患者与常规治疗比较具有疗效明显、安全性高的特点,但较PCI治疗效果仍有所欠缺,可作为临床治疗老年急性心肌心梗的一种急救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h内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临床与冠脉造影血管再通进行评价。方法42例发病3h内AMI患者,采用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后7h-15d行冠脉造影,判定冠脉是否再通,同时与临床判断再通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临床判定冠脉再通率为76.19%,与冠脉造影判定再通率为83.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3h内AMI静脉溶栓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有效方法,临床与冠脉造影判定冠脉再通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夏勇  李晓龙 《中原医刊》2011,(21):105-10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入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观察组),与同期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对照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再通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48.3%)。观察组再通47例,再通率为78.3%;对照组再通11例,再通率18.3%。观察组病死率(8.3%)明显低于对照组(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行静脉溶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治疗与直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市静海区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对照组患者确诊后直接进行PCI治疗,而研究组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记录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治疗2周内的病死率。结果 研究组的血管再通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0)与病死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