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联合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14例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联合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在中青年患者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致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回流障碍型布加综合征的应用。方法:本组14例,平均年龄28.6岁,均为肝段或长段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致肝静脉出口阻塞,其中12例下腔静脉完全阻塞,2例为肝段下腔静脉严重狭窄,采用3种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分别应用11例,1例和2例。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时间4-52个月,平均24个月。方法:(1)术后2例人工血管因栓形成,1例最后改行腹膜腔颈内静脉腹水转流术;另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死亡。随访期死亡率为7%,总人工血管通畅率为86%,而腔房人工血管的通畅率为93%,本组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范围为5-26cmH2O,平均下降15.5cmH2O,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下腔静脉长段血栓致下腔静脉和肝脉回流障碍的中青年患者,联合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不失为一种能同时缓解门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手术方法,其远期通畅率尚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布加综合征继发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继发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方法:本组31例,均做术前造影,彩超检查28例,28例行根治术并取栓。结果:造影发现血栓24例,彩超发现25例,手术无死亡及急性肺动脉栓塞,随访6个月-80个月,复发3例。结果:造影对附着于侧壁或大块的血栓诊断确切,对前后壁或漂浮的血栓易漏诊。在治疗中,新鲜或漂浮的血栓在切开IVC后多被血流冲出,附壁血栓可采用球囊导管拖栓或手法取出。 相似文献
3.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短段病变型布-加氏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布-加氏综合征的下腔静脉短段闭塞及肝静脉主干病变根治性切除的优缺点、术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下腔静脉闭塞或狭窄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42例,肝静脉主干闭塞段切除、肝静脉流出道成形、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10例,肝静脉主干闭塞段切除、肝静脉-右心房吻合3例,经皮肝穿肝或副肝静脉破膜、扩张10例。结果 1例死于并发症,随访58例,平均30个月,介入复发3例,手术复发1例。结论 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治疗布-加氏综合征,能根治病变、符合正常解剖生理、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报告57例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经验.重点介绍对术式选择见解;肝静脉出口平面或其上方的下腔静脉膜状梗阻、或≤2cm的节段性梗阻、狭窄病变,应选择下腔静脉隔膜切除或成形术.本病70%以上患者适用此术式;肝静脉阻塞应首选门-腔分流术;肝静脉闭塞及其邻近下腔静脉梗阻,病变>2cm时,可选择肠─房转流术。总之要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及范围不同确定适当的手术方式,才能提高疗效.全组57例,术后3mon内死亡2例,失访1例。54例随访5mon至8a,平均 2a+8mon.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治疗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球囊扩张下腔静脉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40例,40例中男18例,女22例,病程1-24年。病理类型为膜性下腔静脉阻塞和短节段性下腔静脉阻塞。本组病例总扩张成功率为92.5%。1例因肺梗塞而死亡;5例下腔静脉侧壁被穿刺导丝刺穿,后者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6.
膜性布加综合征480例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膜性布-加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480例膜性布-加综合征患者手术的长期疗效和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破膜组52例,随访率84.62%(44/52),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有效率61.4%,复发率38.6%,介入组238例,随访率86.55%(206/238),随访时间6个月至8年,有效率91.7%,复发17例,复发率8.3%,根治组190例,随访率87.37%(166/190),随访时间9个月至8年,有效率90.4%,复发率9.6%,介入组,根治组的长期效果明显优于破膜组(P<0.05),复发率低于破膜组(P<0.05),结论:膜性布-加综合征患者治疗应首选介入球囊扩张术,对于病变范围大,膜厚和介入治疗后复发的病例,则应用直视下病变隔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布加综合征根治术后复发再手术1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 Chiarisyndrome,BCS)根治术的复发原因及再次手术的要点。方法11例根治术复发患者,再次造影,采用下腔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4例,隔膜切除、取栓2例,隔膜切除取栓、人工血管片扩大成形4例,下腔静脉狭窄部位切开、右肝静脉主干成形、人工血管片做下腔静脉扩大成形1例。结果全组无一例死亡,术后急性心衰2例、胸腔大出血2例,均保守治愈。出院时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随访6~68个月,平均32个月,效果优良9例,良好2例。结论病变远端下腔静脉游离长度、血栓是否清除干净、扩大成形的材料及大小等因素均会影响根治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13例体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应用一种新的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初步经验。方法本组 13例。平均年龄 36岁。发病时间平均 31个月。下腔静脉隔膜 3例 ,右肝静脉隔膜 1例 ,下腔静脉隔膜合并远侧血栓形成 6例 ,下腔静脉长段血栓形成 2例 ,1例为后腹膜肿瘤侵入下腔静脉全程并延伸进右心房。所有病例均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结果手术成功 13例 ,1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 ,2例采用细胞回收机 ,1例输库血 2 0 0 0ml,2例输库血 4 0 0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 1例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结论此根治方法视野清晰、有利于彻底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9.
10.
笔者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13例布加综合征(BCS)。男9例、女4例,平均39.9岁。其中下腔静脉(IVC)膜性阻塞10例,采用PTA单纯治疗;IVC节段性狭窄3例,采用PTA后置入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术后IVC压力由术前3.77土0.79kPa即刻降至1.70士0.19kPa,IVC-右房压力阶差由2.58士0.73kPa降至0.18士0.12kPa。对其中12例随访3~44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仅首例膜性闭塞者PTA后44个月IVC发生再闭塞。笔者对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病例的选择、内支架的适应症等进行了讨论。认为膜性阻塞应首选PTA;对于节段性狭窄合理的治疗方法是PTA后置入内支架可有效阻止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312例经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总结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布加综合征 (Budd Chiarisyndrome ,BCS)的经验。方法 对 312例BCS患者行下腔静脉 (inferiorvenacava ,IVC)造影 ,确定病变部位、类型 ,再用导丝硬头或穿刺针穿通阻塞部位、球囊扩张、内置支架。结果 本组 312例 ,扩张成功 2 71例 ,其中IVC 2 6 0例 ,肝静脉 (hepaticvein ,HV) 11例 ,放置IVC支架 195例 ,HV支架 1例 ,无一例发生肺栓塞。术后发生急性肾衰 6例 ,肝昏迷 1例 ,急性心衰 2 1例 ,死亡 1例。并发IVC急性血栓形成 2例 ,死亡 1例。 2 0 3例获随访 6~ 10 4个月 ,复发 2 1例。结论 介入治疗BCS适应于多种病理类型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周围动脉瘤外科治疗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动脉瘤的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12月接受外科治疗的35例周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龄25~81岁,平均(56±14)岁.胭动脉瘤11例,股动脉瘤15例,颈动脉瘤4例,锁骨下动脉瘤5例,分别采用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结果 外科手术24例,重建动脉23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7%(4.24).腔内治疗11例,其中应用支架血管10例,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1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7个月~8年,平均41个月.外科重建血管移植物5年累计通畅率为61%,支架血管5年累计通畅率为48%.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例发生脑梗死.结论 外科手术仍是周围动脉瘤的经典治疗方法,对于高危或瘤体解剖困难的患者,选择腔内治疗可能会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但远期效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一体式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4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腹主动脉瘤初步经验。方法本组42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9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除均在腹主动脉放置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外,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者共放置5枚支架型人工血管,其中4枚直型支架用于隔绝降主动脉瘤;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者,降主动脉近侧破口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封堵;1例因一侧髂外动脉闭塞需先经腹膜外切口行人工血管搭桥后才能放置一体式分叉支架。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min。1例死亡,8例附加近侧短的覆膜支架,1例附加远侧Cuff,1例近侧和远侧均加Cuff。8例术后有少量内漏,1周后内漏均消失。5例封堵了双侧髂内动脉,20例封堵了单侧髂内动脉,但均未导致臀肌坏死或疼痛等并发症。2例瘤颈与瘤体呈90度角也获得成功。结论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可以达到隔绝腹主动脉瘤的作用,且操作更快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