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晓兵  贾春红  陈智华  熊丹 《光明中医》2020,(11):1610-1611
目的通过临床病历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归纳总结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与发病时间的周期性,为以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积累一定的经验。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9月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科病房、门诊及国医堂的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204例,全部病例按其临床表现、CT或MRI征象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2个亚型,包括合并各项并发症的患者。患者入院后通过详细询问和记录发病的季节、月份、日期和发病当日的具体时间,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点高峰期、发病季节高峰期。结果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以子、丑、寅、卯时发病人数最少,占比均小于1.50%;在巳时达到高峰期,发病率高达29.90%,在午、未、申时发病率也较高,分别为13.73%、12.75%/19.61%;缺血性中风发病月份存在集中趋势,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率较高的月份为秋冬季,较低的为春夏季。结论缺血性中风呈现一定的时间点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圆形统计方法,对怀化地区五县二市191例老年中风患者的发病与时辰、月份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病与时辰的关系,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发病与月份的关系P>0.05,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中风与时辰的关系密切,根据时辰规律,对中风患者进行作息、保健、康复、看护等指导,对预防中风的复发、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风之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及全球范围的主要疾病负担。由于高发病率及致残率,其预防尤为重要。中医学一向重视"治未病",重视摄生防病,而现代生活方式违背中医的养生原则与法则,导致易患中风。且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病理体质的产生,通过药物、饮食等干预,以改变体质,达到预防中风——"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核心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是祖国医学预防学说的中心思想,对于指导当今社会疾病的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针对于中风病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治未病"的思想入手,结合《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理念,提出了关于中风预防的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6.
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中风的预防。在健康状态时主要通过系列养生之术包括适应四时、调摄精神、调节饮食起居、适度运动等预防中风。中风先兆阶段,根据具体证候分型论治,一般分为肝阳上亢型、痰瘀阻络型、阴虚络阻型和阳虚络阻型等。中风发作后,掌握发病规律,防止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7.
时辰对西安地区中风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培红  林海  李江英  纪永毅  吕富荣  王玮  马超 《陕西中医》2009,30(10):1291-1293
目的:观察中风在不同时辰(时间段)的发病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西安地区八家医院16891例中风病患者,在昼夜发病过程中存在的分布情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发现中风的发病,中经络以夜间为主(子时至寅时为多),中脏腑的也是以夜间(子时至寅时)及上午(卯时至午时)发病相对白天较多。结论: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对发病的高峰时间进行观察和必要的干预治疗,以减少中风疾病的发生,为以后更好地预防中风病的发生及其治疗、预后的判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时辰节律与死亡时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生物学为研究生物在各方面受时间影响而发生的节律性变化 (包括每日、每月、每年四季的改变 )的科学。医学研究发现 ,人们从生至死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存在一种时辰节律性。这与中医的阴阳学说理论与中医重视节气、时辰等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 ,强调天、地、人合一的看法 ,可能存在着某些相应关系。下面仅就我院 1997年以来 116例慢性病死亡患者作一回顾 ,重点就死亡时间与时辰规律的关系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 :死亡的慢性病患者 116例 ,男 82例 ,女 34例 ;晚期恶性肿瘤 5 6例 ,慢性心肌功能不全 32例 ,晚期肝硬化 8例 ,脑溢血 6例 ,慢性肾…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77-79
中风后抑郁(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从发病机制、中西医早期预防方面将有关中风后抑郁的早期预防的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目前西药治疗PSD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医药疗法治疗本病的优势进行讨论,为寻求有效的预防中风后抑郁的方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医时间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转归、病死的时间分布有着明显的节律性,并与年、季、月、日的阴阳盛衰消长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1].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季节、时辰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内经〉曾系统全面地叙述了四季、朔望月、昼夜十二时辰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笔者以中医时间测病思想理论为依据,将我院 1998年- 2005年收治的 398例中风病人发病时间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需重视预防,治未病思想能够指导中风病防治。微观辨证是对传统辨证方法的补充和丰富,可以弥补传统辨证手段的不足。运用微观辨证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中风病防治中的作用,故而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试谈治疗高热与时辰医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辰始于《易经》,时辰医学详于《内经》。《内经》以中医基础理论“天人相应”为指导,从整体上研究人生命活动的周期性,提出了时辰治疗医学,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的一门时间医学科学,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与其它学科有...  相似文献   

13.
时辰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中的时辰治疗学是根据时辰节律来选择最佳的用药时间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时辰医学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及提高期,并于20世纪70年代由我国学者首次提出中医时辰医学的概念.时辰医学早期应用体现在择时服药的治疗手段上,此法与现代的时间治疗学相似.时辰治疗学包含了因时制宜、择时用药.中药应用则体现在一是开提外透的药物,宜于午前服用;沉降下行药物宜于午后服用.二是温和补气的药物,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滋阴养血的药物,宜于入夜服用.三是祛除阳分,气分之邪的药物,宜于清晨服用;清阴分伏火的药物,宜于入夜服之.  相似文献   

14.
刘振伟 《光明中医》2011,26(6):1224-1225
中风在我国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其发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治疗不太理想,而中医有关中风的预防和其恢复期的治疗凸显优势,本文就以治未病浅谈有关中风的防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内经》:"对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为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丹溪心法》中也有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  相似文献   

15.
边宁涛  马菲鸿 《光明中医》2014,(6):1141-1141,1273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可降低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探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纵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体会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精髓,并将其应用到中风的防治之中,普及中风的防治知识,让公众了解中风的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先兆症状、有效预防措施,加以主动干预,使中风的危害降至最小。  相似文献   

16.
王世宏  周透萍 《中医杂志》1998,39(5):316-316
脑血管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病死的主要疾病之一。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又远比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及其他脑血管疾病高,且来势急骤,发病突然,予后凶险。其发病时间,多在白天活动状态下突发,医学界常依此作为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缺血性中风)相鉴别的特点之一。本文尝试运用“子午流注”学说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中风353例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探讨其发病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将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 (0~ 24: 00)化为角度坐标,作圆形统计,确定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再以住院日期为例,先确定出每月天数组中值的累计日数,并转换成角度,分别求出其正弦和余弦值,再按公式求出平均角度和角度标准差,推测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期.结果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中午 11: 00~ 13: 00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的高峰时间点在 12: 11: 34;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日期上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结论 日中午时是出血性中风的关键时段,欲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临床宜注意日中午时的治疗和护理;出血性中风患者无特定的发病高峰期,应时时预防以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301例中风患者发病与时辰、月份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纯庆  徐莲娣 《陕西中医》1994,15(3):112-113
运用园形统计方法,对301例中风患者的发病与时辰、月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病与时辰的关系P<0.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与月份的关系P>0.05,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丁立辉 《光明中医》2013,28(2):233-234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急、病情重、合并症多,多有后遗症,"治未病"作为《黄帝内经》中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治未病"对中风的临床指导意义简要总结。1"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未痛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内涵.根据中风后足内翻的病因病机,可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该病的防治中,通过调整阴阳,育阴扶阳、滋阴柔筋,扶缓抑急以及活血化瘀通络,达到预防与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