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航空总医院80例经初步检查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颈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并分析其与DSA检查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在80例经初步检查拟诊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共检查316段血管节段,DSA检查结果证实,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67例,共112段血管节段;未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13例,共204段血管节段。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中检出的血管节段数量分别为34段、50段、20段、8段。CTA检查结果显示,发生颈动脉狭窄和未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为65例、15例。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25%(77/80)、97.01%(65/67)、92.31%(12/13)。CTA与DS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的诊断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66、0.914,P<...  相似文献   

2.
兔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重建后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狭窄性病变呈逐年增高的发病趋势,治疗该类疾患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进行狭窄段血管重建,但重建部的血管往往因再狭窄而告失败^〔1〕,因此建立合适的动脉弱样硬化狭窄和重建后再狭窄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引起脑供血不足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在解剖上常常局限于三个部位:(1)颈总动脉起始部;(2)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部;(3)颈内动脉颅内段的虹吸部。颈总动脉分叉部位是动脉硬化性狭窄最常见的部位。临床表现颈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4.
5.
大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所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在国外己广泛开展,但国内至今未见有大组病例报告.本文简述近年国外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最新随访结果和研究成果.通过对外科治疗近况的介绍,可得出结论:谨慎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将使一时性脑缺血患者得益非浅,但应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脑梗塞 ,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侧高度狭窄 ,更易引起致命的脑梗塞 ,及时手术干预 ,是十分必要的。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另一侧高度狭窄 ( >75 % )的患者 2 8例 ,颈内动脉狭窄 >90 %的有 9例 ,均经颈内动脉支架术 (CAS)治疗成功。男 2 1例 ,女 7例 ,年龄 4 8~ 74岁 ,平均 ( 6 7± 5 )岁。有临床症状者 2 6例 ,2例仅有狭窄侧颈动脉杂音。2 .方法 :( 1)影像学检查 :2 8例患者行CT、MRI,颈部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总结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82例(男66例,女16例,年龄48~84岁,平均68.6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EA。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9例,颈丛麻醉4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56例,其中全麻应用39例,颈丛麻醉17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者65例,症状好转者14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种兔颈动脉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弹性壁兔颈动脉狭窄模型.方法 采用显微缝合方法将兔颈动脉部分连续显微缝合,分别形成狭窄率约25%、50%、75%的血管狭窄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于术后10、20 d分别进行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依据多普勒超声及DSA影像计算模型狭窄率,多普勒超声测得狭窄处血流速度波形,计算不同狭窄血管每秒平均血流量.结果 成功制作单侧兔颈动脉狭窄模型15个,25%、50%、75%狭窄组各5个,狭窄率可控,误差在-5%~5%内.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每秒平均血流量(F)均减少(P<0.05),50%狭窄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和平均血流速度(Vm)增高(P<0.05),75%狭窄组Vs和Vm减小(P<0.05).结论 应用显微缝合法制作的兔颈动脉狭窄模型,方法简便,成模时间短,狭窄率可控,并且具有弹性壁、可搏动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适于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时机和策略.方法:1987年2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74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34例患者症状限于一侧,均施行了一侧颈动脉内膜切除(CEA),其中8例对侧因狭窄>70%或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而行CEA或支架成形(CAS).38例双侧均有症状,15例双侧先后施行CEA;3例一侧行CEA,对侧行CAS;20例仅行单侧CEA.另外2例双侧无症状,均因狭窄>70%而行单侧CEA,其中1例还行对侧CAS.结果:本组74例患者共行93侧CEA,68例术后顺利,2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出现心肌缺血,1例脑出血,1例声音嘶哑.67例患者平均随访4.9年,63例无与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无论对侧颈动脉正常、狭窄甚至闭塞,均应施行CEA.双侧狭窄患者的治疗时机和策略因人而异.CEA术中主要依据电生理监测结果决定是否采用转流.  相似文献   

12.
Zhou DB  Xu BN  Yu XG  Bu B  Jiang Y  Ma XD  Zhu RY  Chen LF  Zhu P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2):908-9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极度狭窄的诊断和手术处理特点.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颈动脉极度狭窄患者53例,53例术侧颈动脉狭窄均超过95%,其中28例伴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回顾性分析53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 45例术后无任何并发症.3例术后早期血压、心率或心律不稳定,1例心肌缺血,1~2 d内恢复正常;1例轻度声音嘶哑与饮水呛咳;1例因深静脉置管引起菌血症;2例并发脑出血.全组未发生围手术期脑缺血.结论 对颈动脉极度狭窄患者应尽早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围手术期的脑缺血风险很低,很少需作术中转流,但需警惕高灌注综合征和脑出血;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肾动脉狭窄患病率的调查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肾动脉狭窄(ARAS)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2年10月-2003年11月,以存在冠心病、脑血管病和(或)下肢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人群的选择标准,对这些患者行肾动脉造影,同时对比分析ARAS患者与无ARAS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1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中,24.3%存在ARAS。冠心病、脑血管病、下肢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中,ARAS的检出率分别为27.9%、30.0%和40.0%。ARAS的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66.0%的ARAS患者没有典型的症状,为造影过程中的"意外诊断"。同无ARAS的患者相比,这些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71.4%比35.9%,P<0.01)。结论ARAS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4.3%。ARAS在下肢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人群中检出率最高,应加强在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特别是周围血管病伴颈动脉狭窄的人群中对ARAS的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变中的地位和疗效。方法 对1993年 5月至 2 0 0 3年 10月 5 9例 6 1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早期 4 6例 4 7次CEA采用颈丛麻醉下通过阻断试验结合返流压力测定选择性应用转流管 ,近期 13例 14次手术在全麻并常规应用转流管下进行。结果 早期手术组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 (2 0± 6 )min ,近期手术组颈动脉平均缺血时间 (4 2± 0 7)min ,P <0 0 1。术后 30d内无死亡和脑卒中。术后 2年和 5年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 4 7%和 14 8%。结论 本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采用全麻合并术中转流可以显著减少同侧脑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 1998年10月-2010年1月,对2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治疗。男140例,女75例;年龄51~88岁,平均66岁。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27例,有脑梗死病史31例。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检查和/或CT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80%,同时伴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45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96例,其中2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外周血管病变43例并同期处理。结果术后15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其中148例术前临床症状均改善。术后1周内2例出现脑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术中1例舌下神经损伤、4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者,均未作特殊治疗。术后7~24个月25例手术部位再狭窄,狭窄程度均25%且患者无TIA症状,未作特殊处理。1例随访3年时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其余患者均病情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综合术前评估,选择介入治疗适应证。方法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MRI、DSA和CTP检查,讨论脑血管狭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和脑血流动力学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患侧与健侧相比,MTT和TTP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0.002);狭窄程度与CTP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63,P=0.13);侧支循环越差梗死发生率越高(r=1.0,P=0.017);灌注越低梗死发生率越高(r=0.999,P=0.033)。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应该进行MRI、DSA和CTP的综合分析,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CJ  Huang D  Wang W  Liu C  Ran 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09-411
目的观察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24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其中18例有慢性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6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手术要点是于颈动脉分叉处斜形切断颈内动脉,外翻颈内动脉剥除有粥样斑块的内膜,同时从颈总动脉切口剥除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增厚的内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22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一方法自200l年8月至2003年7月,共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8例,术前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4.13=13.38)%,均为症状性病人结果狭窄位于颈内动脉6例,位于颈总动脉2例,所有病人均成功地植入支架术后狭窄程度均≤10%。全部病人无临床并发症,5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随访3~27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缺血性神经损害发生;影像学检查无显著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高危的病人,脑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因硬化斑块或血枪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轻度伸舌偏移2例.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和有效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