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LOH)检测多结节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技术并评估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胆外科进行手术的25例多结节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年龄(52.74±7.6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肿瘤结节微卫星位点缺失情况。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生存分析探讨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H)在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 p、8p、17p、4q、13q及16q共6条染色体上24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1999年1月至2000年5月225例行根治术的HCC石蜡标本应用微切割技术,获取纯净肿瘤DNA进行LOH检测,并分析LOH与HCC患者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OS)、无瘤生存(DFS)的关系.结果 LOH在检测的染色体位点上发生明显.在单因素分析中,D8S298位点LOH的患者根治术后5年OS、DFS率皆明显低于无LOH的患者[(39±6)比(54±5),P<0.05;(36±7)比(60±6),P<0.01].同样,在D1S199基因位点,LOH患者术后5年OS、DFS率亦显著低于无LOH者[(28±7)比(55±5),P<0.01;(29±8)比(53±5),P<0.05].在其他22个检测位点,未发现LOH与HCC术后生存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D8S298、D1S199位点LOH分别是HCC患者根治术后DFS、OS较差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D8S298、D1S199位点LOH有可能分别成为HCC患者根治术后预测转移复发及总体生存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8p杂合性缺失(LOH)的特点及其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p上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62例HCC组织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进行LOH分析。结果有56.5%(35/62)的HCC患者在1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发生LOH。LOH频率最高的3个位点依次为D8S298(51.1%,24/47)、D8S1771(48.8%,21/43)和D8S264(43.5%,20/46)。D8S298位点肝内转移者的LOH频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在D8S1771位点,肿瘤直径〉3cm的LOH频率明显高于≤3cm组(P〈0.05)。结论HCC在染色体8p特定位点上LOH明显,在这些区域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8p上部分位点的LOH与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肝癌边缘群(SP)细胞中Tg737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探讨其与肝癌临床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胶原酶结合机械消化法分别制备95例肝癌细胞及癌旁正常肝细胞悬液,Hoeehst33342染色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分别分选肝癌及癌旁的边缘群细胞,分别提取DNA后以同一患者的外周血DNA为对照,采用PCR-SSCP-银染方法 检测肝癌和癌旁中SP细胞Tg737基因5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然后进一步分析微卫星LOH情况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的关系及意义.结果 95例肝癌边缘群细胞中,Tg737基因5个位点LOH发生的平均频率是71.24%,频率最高点为G64212(78.75%),其中24例(25.30%)标本中检出3个以上微卫星标记位点存在LOH.其中SHGC-57879和G64212的LOH与肝癌的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结论 肝癌边缘群细胞中Tg737基因的高频率LOH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相关,提示肝癌干细胞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是影响肝癌病理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少枝胶质瘤1p染色体的杂合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少枝胶质瘤中1p染色体的杂和性缺失.方法 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16例少枝胶质瘤标本及5例正常对照脑组织行1p染色体检测.结果 在16例少枝胶质瘤中有10例有1P染色体的杂合性缺失,占62.5%,其中6例Ⅱ级肿瘤中有5例缺失,10例Ⅲ级肿瘤中有5例缺失.结论 1p染色体杂合性缺失是少枝胶质瘤的重要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对这两类少枝胶质瘤有效地加以区分,并用于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原发性前列腺癌及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肿瘤 (PIN) 8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LOH)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经显微切割获取前列腺癌及PIN各 10个样本DNA ,采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 ,对 8号染色体上的 14个微卫星位点LOH进行检测。 结果 :10个原发性前列腺癌样本在 8号染色体有不同LOH的频率 ,8p 2 3.1 p2 3.2及 8p2 1 p2 2为两个高频LOH区。 10个高级别PIN样本检测 8号染色体 14个微卫星位点 ,有 5个样本至少有一个位点检测到LOH。 结论 :前列腺癌中存在 8号染色体的高频LOH区 ,分别位于 8p 2 3.1 p 2 3.2 ,8p2 1 p2 2区 ,高级别PIN出现LOH的位点与前列腺癌相同 ,位于 8p 2 3.1 p 2 3.2及 8p2 1 p2 2区的肿瘤抑制基因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p14ARF蛋白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缺失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癌中p14ARF蛋白的表达缺失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菌素-生物素(SP)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印记反应(Western blot)对45例肝细胞癌组织、39例癌旁组织及37例非肿瘤肝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p14ARF蛋白在肝癌肿瘤组织中表达缺失率为84.496(38/45),p14ARF蛋白Ⅰ级-Ⅱ级(高分化)病例p14ARF蛋白缺失率为44.496,Ⅲ级-Ⅳ级(低分化)病例p14ARF蛋白缺失率为94.496(P〈0.05)。结论p14ARF蛋白表达缺失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提示p14ARF基因的失活可能是肝细胞癌恶性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蛋白的表达及其基因的缺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蛋白的表达及其基因的缺失情况,探讨p16基因与肝癌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我院原发性肝癌2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及其基因的扩增情况。 结果25例肝癌中,p16蛋白阴性表达率为68%(17/25),癌旁组织中p16蛋白阴性表达率为4%(1/25)。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16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关系密切(P<0.05),而与癌灶体积、甲胎球蛋白(AFP)值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p16基因在癌组织中的缺失率(28%,7/2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1/25)(P<0.05)。p16基因缺失与肝癌分化程度、癌灶体积、AFP值无关(P>0.05)。 结论 p16基因失活与肝癌发生关系密切。除了基因缺失之外,还有其他引起p16基因失活的因素存在。p16蛋白的检测可能是预测病人预后的一个指标,但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发生频率,探讨上述遗传学改变与HCC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选择5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对32例HCC进行了MSI与LOH分析。结果 32例HCC中有14例出现MSI,其中有6例出现2个位点MSI,后者癌肿转移率明显低于其他的组(P=0.001),在所检5个位点中D1S484和TP53 MSI发生频率最高,而D9S1604昨D8S555遗传学改变多为LOH且发生频率较低。结论 MSI是部分HCC发生、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遗传改变,尤其在在无癌肿转移的肿瘤中。D1S484和TP53是HCC中对MSI敏感的检测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胸腺鳞癌微卫星不稳定(MSI)和杂合性缺失(LOH)发生频率,以探讨胸腺鳞癌MSI现象的合适微卫星(MS)位点.方法 选择5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从石蜡包埋的存档标本中选取9例肿瘤组织和其对应的自身正常组织,提取DNA后用PCR扩增,6%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MSI和LOH分析.结果 9例胸腺鳞癌均出现MSI或LOH.在所检5个位点中D6S1708、TP53、DM、D11S988和D8S136微卫星不平衡发生率分别为66.7%(6/9)、33.3%(3/9)、33.3%(3/9)、33.3%(3/9)和0%(0/9).D6S1708遗传学改变多为LOH(5/6),D11S988位点仅见于LOH.结论 D6S1708、TP53、DM和D11S988可以作为研究胸腺鳞癌微卫星的位点;微卫星不平衡可能在胸腺鳞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其与胸腺鳞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染色体1pter-p36.21杂合性缺失与瘢痕疙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找瘢痕疙瘩1pter-36.21中可能存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瘢痕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5例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瘢痕疙瘩组织在所选的位点上的LOH发生率为60%(15/2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的4%(1/25,P<0.05),在所选的位点上均未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D1S243位点、D1S468位点、D1S507位点、D1S199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28%(7/25)、40%(10/25)、52%(13/25)、12%(3/25),其中D1S243、D1S468、D1S507的LOH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在D1S243-D1S468-D1S507位点的LOH存在与瘢痕疙瘩有关的潜在瘢痕抑制基因(SSG),而1pter-36.21上LOH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The role of theAPC (adenomatouspolyposiscoli) tumor suppressor gene in the genesis of non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is addressed. The frequency of allelic deletion in theAPC gene was analyzed using microdissection of the tumor specimens and a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intragenic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Twelve of 29 carcinomas investigated were informative (41%). In five of these (42%) LOH was detected in theAPC gene. LOH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umor grade or stage. This high frequency of intragenic LOH suggests an implication of theAPC gene or a closely linked gene in the genesis of a subset of non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The use of a microdissection technique allows the reliable detection of tumor-specific LOH when using a PCR-based assa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p53、VHL的微卫星(MS)DNA杂合性丢失(LOH)的发生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随机提取50例膀胱TCC组织标本DNA,并取5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作对照;提取40例患者尿液标本DNA,取位于p16、p53、VHL的6个微卫星位点引物行PCR扩增,8%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银染结果检测杂合性丢失与TCC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50例TCC标本中,6个微卫星位点中至少1个位点LOH阳性者45例(90.0%);40例尿液标本中,以上位点至少1个位点LOH阳性者35例(87.5%),尿脱落细胞组织学检查阳性者25例(62.5%),主要见于中、晚期肿瘤。p16、p53、VHL基因6个微卫星位点中,LOH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D9s259(76.3%)、D9s270(65.7%)、D17s786(50.0%)、D3s1284(41.7%)、D3s1038(41.2%)、D17s379(40.5%)。D9s259、D9s270、D3s1038、D17s786的LOH阳性率与TCC分期、分级无关,D3s1284、D17s379主要见于高分期、分级肿瘤。结论TCC组织标本和尿液标本抑癌基因微卫星位点LOH检测是一项新颖、高敏感的方法,D9s259、D9s270、D3s1038、D17s786可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D3s1284、D17s379可作为膀胱肿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