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缺失(LOH)情况,并探索新的抑癌基因位点。方法: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用14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生引物,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平均距离为10厘摩(centi-morgan,cM)。用ABI PRISM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统计各位点杂合缺失率。结果:在12个获得有效数据的微卫星位点中,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6.78%,18p中最高为D18S53(38.09%),18q中最高为D18S474(55.74%)。4位患者的18号染色体所有杂合位点都存在缺失,30位患者的杂合缺失位点不少于50%(平均6个/人);缺失位点少于50%的有53人(平均1个/人)。结论: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存在高频的LOH,并以整体缺失为特点。存在高频LOH的区域定位有转化生长因子(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Rb结合蛋白8(RbBP8),特别是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MADH2、4、转化生长因子-β1反应元件(TGF-β1)等的缺失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有重要影响。18p也有存在未知抑癌基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散发性结直肠癌4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在4号染色体寻找杂合缺失区域,为定位、筛选高频杂合缺失区存在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20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的平均遗传距离是10.4里摩(cm01)。产物进行电泳、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短臂(4p)、长臂(4q)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4.25%、28.56%,可见3个最小的高频缺失区域(Region):R1:在D4S405和D4s3013(4p14—15.2)之间;R2:在D4s3000和D4s2915位点之间(4q12—21.1);R3:在D4S407和IMS2939位点之间(4q25—31.1)。D4S1534位点与肝脏转移有关(P〈0.05),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4号染色体的3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域4p14—15.2、4q12—21.1、4q25—31.1存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染色体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LOH)精细定位分析,探讨更为精确的高频LOH区域并筛选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 在1q31.1-32.1区域选择6对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以GeneScan 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扫描以及LOH分析.LOH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q 31.1-32.1区域平均LOH率是22.98%.以D1S2622位点最高,为36.73%(18/49),最低是D1S412,为16.42%(11/67).结果 显示,更精确的缺失范围定位应该在D1S413和D1S2622之间(1q 31.3-32.1),约2 cM的遗传距离范围内.该区域各位点的LOH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以及肿瘤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将1q31.1-32.1区域高频等位基因缺失精细定位于D1S413和D1S2622位点之间,遗传学距离约2cM的区域内,提示在该区域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4.
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区22q13精细定位,以筛查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8个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5.6%。发现两个高频缺失区域:一个在D22S1171和D22S274之间,约2.7厘摩(cM);另一个在D22S1160和D22S1149位点之间,约1.8cM。D22S1171位点与肿瘤发生部位显著相关(P=0.020);D22S114位点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8);D22S1160位点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6);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筛选发现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分别约2.7cM及1.8cM。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22q13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在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为筛选高频杂合缺失区内存在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依据。方法7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之间的的平均遗传距离是1.02cM(centi—Morgon,里摩)。产物进行电泳、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染色体4p15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1,34%,最高的是D4S3103位点(35.62%);最低的是D4S2933位点(12.50%)。可能的肿瘤抑制基因的范围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cM的遗传距离内,该区域内有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D4S1546位点杂合缺失与肿瘤直径显著相关(P〈0.05),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索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后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限定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cM的范围内。该区域内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可能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6.
散发性结肠直肠癌肿瘤分化及转移相关基因杂合缺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ng Z  Zhang F  Zhou C  Qiu G  Bai S  Liu W  He L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76-779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2号染色体上可能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位点。方法:以2号染色体上30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83例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用ABI PRISM 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检测各位点杂合缺失率,比较与肿瘤分期、分化的关系。结果:24个位点获得有效数据,平均遗传距离为11厘摩(cM),杂合缺失率平均为15.16%,较高的有2个们点:D2S206(2q33-37)的32.08%和D2S364(2q24.2)、31.03%,其余位点的杂合缺失率均小于20.00%;D2S142(2q24.1)、D2S126(2q35)、D2S2211(2q24.2)、D2S305(2q23.3)的杂合缺失率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后2个位点间的缺失有相关性。结论:已知几个错配修复基因位点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并无高频杂合缺失发生,D2S2305(2q23.3)到D2S2211(2q24.2)之间区域为整体性缺失,此区域和D2S142(2q24.1)、D2S126(2q35)2个位点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提示存在未知的肿瘤分化和转换相关基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胃癌染色体1q4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精细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胃癌1号染色体1q43区域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缺失(LOH)研究,为筛选此区域内可能存在的胃癌相关抑癌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4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D1S1594、D1S2785、D1S304、D1S321)覆盖1q43区域与96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进行LOH分析.结果 该区域所测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17.9%,其中D1S1594位点最高,杂合缺失率为26.5%;D1S2785位点杂合缺失率最低为7.7%.1q43区域各位点的杂合缺失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在1q43区域内发现一个高频LOH区域,即D1S1594及D1S2785位点之间约1 cm区域,提示该区域内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8p杂合性缺失(LOH)的特点及其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p上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62例HCC组织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进行LOH分析。结果有56.5%(35/62)的HCC患者在1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发生LOH。LOH频率最高的3个位点依次为D8S298(51.1%,24/47)、D8S1771(48.8%,21/43)和D8S264(43.5%,20/46)。D8S298位点肝内转移者的LOH频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在D8S1771位点,肿瘤直径〉3cm的LOH频率明显高于≤3cm组(P〈0.05)。结论HCC在染色体8p特定位点上LOH明显,在这些区域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8p上部分位点的LOH与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胃癌表型与5p15.33位点等位基因丢失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5p15.33区微卫星标记杂合性缺失(LOH)与临床病理学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抽提80例胃癌标本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中基因组DNA,应用4个微卫星标记对5p15.33区进行LOH检测并与Lauren分型等临床病理学指标分析。结果 有76例临床信息齐全病例纳入统计分析。5p15.33区4个微卫星标记平均信息性病例比例为71.05%。其中31.58%(24/76)病例至少一个位点检测到LOH,以D5S2849位点LOH频率最高(37.25%)。5p15.33位点LOH以肠型胃癌多见(P〈0.01),与年龄、性别、部位、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5p15.33区可能存在控制胃癌形态学表型的候选抑癌基因,但该基因可能不是决定其他临床表型的主要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对7q21-22区精细定位,寻找新的结直肠癌抑癌基因.方法 采用15对微卫星DNA标记7号染色体,在高频杂合缺失区另取5对微卫星标记对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3 h,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1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即7q21-22区.对该区再用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行精细定位,界定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精细的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结论 通过精细杂合缺失作图的研究,在7号染色体发现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的精细杂合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1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