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潍坊市以深化医改为动力,以公立医院改革为核心,将在全市卫生系统广泛开展"医疗惠民行动",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放心、看病不方便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点落实20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不高,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广大患者医疗消费支付能力不强.城乡困难群体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卫生厅党组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坚持把各族群众.特别是让城乡困难群体能够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来抓.通过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制度、开展卫生扶贫、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等措施大力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努力保障贫困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  相似文献   

3.
江宁区中医院于2004年12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南京市惠民中医院,为我区唯一的惠民中医院,也是全南京市唯一的惠民中医院,为全区内2万余名“低保、特困、困难”人员提供惠民医疗服务。成立惠民医院以来,共接诊惠民病人2789人次,其中住院239人次,门诊2550人次,发生总费用1215496元,优惠金额285407元,其中门诊减免93144元,住院减免192263元。其核心内容为实行医疗服务“五免五减半三优惠”。  相似文献   

4.
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某军队医院2008—2010年住院患者欠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军队医院医疗欠费现状,并针对欠费原因和形成机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5.
医疗救助制度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是否完备和保障水平是否充足的重要标志。为提高贫困人群的医疗服务可及性,缓解重特大疾病带来的沉重负担,国际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依托各自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了不同的救助机制。本文对典型国家的医疗救助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公共医疗保险制度多内嵌重大疾病保障机制、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倾斜性保护,同时设有完备的家计调查式医疗救助制度,并鼓励通过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释放公共医疗体系压力。基于此,本文从公共资源向低收入弱势群体倾斜、科学界定救助对象、合理确定医疗救助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强制度衔接与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医疗救助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医疗救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医疗救助是政府对因患病而无经济能力诊治的贫困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资金资助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从保障人群的健康权,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医疗服务及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的高度出发,论述了建立与发展医疗救助制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实施医疗救助的特点以及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共同点与区别;阐述了医疗救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制度缺陷的层面分析了城市社区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和就诊管理制度、社区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和社区医疗药品供给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对社区医疗就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公共医疗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过程一直伴随着辩论甚至争议,人们对一些具体内容、措施甚至《医疗法》本身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新的要求。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也始终存在不同意见,例如全民目标与个人特殊需求、平等和效率、联邦政府和省区政府的责权、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作用等。近年来,争论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的医疗改革形势,政府可以采取降低基本医疗层次,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 面,建立医疗意外保险等形式的商业保险,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和政府健康保障基金等多层次 的医疗保障体制,整合社会卫生资源和解决卫生服务资金的来源问题,使之更加有效地提高卫生资 源的利用率,从而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不断融入和应用于医疗领域,医疗服务正在逐步走向真正的智能化,智慧医院、智慧医疗应运而生,其在推动我国医疗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同时,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发展与变革,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已成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和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武昌惠民医院2006—2007年的运行与管理情况的调查,论述惠民医院是缓解贫困人群"看病难、看病贵"应运而生的,是社会医疗救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重点分析了惠民医院在整个医疗救助与医疗服务体系中,是使特困群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良好场所;是当前有效处理特定困难患者与医方、管理方的经济关系,缓解医患利益矛盾与冲突的有益方式;最能体现政府扶贫济困的意志与医疗救助制度的福利性质,是最贴近贫困人群的载体和组织形式;阐述其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与相关政策配套;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论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机衔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近期着力抓好的五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和农村医疗救助是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研究两者的有机衔接,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虽然中国与加拿大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卫生的效果也有显著差异,但对这样一个连续6年联合国发展指标评比中名列第一的国家的医疗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老年人医疗需求以及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为政府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合理性建议。方法: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下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的关系。结果: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增长存在经济发展的双重门槛效应,第一个临界点为当人均GDP达到6434元左右时,为老年人医疗需求释放的临界点;第二个门槛值即人均GDP达到46770元左右时,为老年人医疗需求趋于稳定的临界值。结论: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阶段时,健康表现出较多投资品的特征,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影响并不显著(P>0.05);而当经济发展处于较高阶段时,人口老龄化促进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医疗需求更多地具有消费品的特征。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健康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老年人晚年幸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构建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确定的改革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就建立医疗服务体系而言,整合现有城乡医疗机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医改成本,是构建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针对我国当前医疗资源不足与利用效率不高并存的现实,笔者认为,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充分挖掘现有医疗资源的潜力,可能是一条成本较低、见效较快的公立医院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6.
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建立和完善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离休干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全国各地离休干部医疗已经基本进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为切实保障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各地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在离休干部医疗统筹服务和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认真研究,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政府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予以破解。其中包括:"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等措施,惠民医院的出现,曾让人颇感希望。根据部署,国家将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由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室,努力让广大农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为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破解特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阳光民生救助工作的总体要求,历城区卫生局积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模式对城乡特困群众实行大病补充医疗救助,有效缓解了特困群众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治理当前中国医生收入和医疗资源效率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借鉴国际有益的方法与经验。医生收入和医疗资源效率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两个基本要素。事实上,医生收入的变化是跟医疗资源效率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在运行健康、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中,研究医生收入和医疗资源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规范医生收入和改善医疗资源效率尤显重要。从不同视角去分析把握两者的关系,从理论上丰富、发展《健康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不断增强其对实际问题的洞悉力与解释力。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具有特殊性,因而同时探索政府规制对医生收入和医疗资源效率调控的影响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武广华 《中国卫生》2011,(11):31-32
近年来,世界各国医疗费用普遍上涨较快。医疗费用的增长超出经济增长或国民收入增长比率的问题,己成为各国最重要、最紧迫的政策问题。因此,各国政府无不重视医疗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并把支付方式的改革作为引领医疗改革的关键政策措施。随着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如何选择合适的支付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