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前性心绞痛(PAP)病史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 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心绞痛病史分成PAP组和非PAP组,根据冠脉造影判定为单支和多支病变。结果 PAP组59例中单支病变3例(5b1%),多支病变56例(94.9%);非PAP组56例中单支病变46例(82.1%),多支病变10例(17.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先前性心绞痛病史者,冠脉为多支病变。无先前性心绞痛病史者,多为单支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侵犯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层,从而导致血管张力下降及血流障碍,同样可产生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方法:常规Judkins法冠脉造影,冠状动脉低张力状态诊断标准为:①冠状内造影剂排空明显延迟伴或不伴造影剂充盈延迟。②冠状动脉主干或局部明显扩张。③无管径狭窄。结果:600例冠脉造影中22例病人呈冠脉低张力状态。16例有典型的心绞痛病史,3例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3例伴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22例患者中14例有高血压病病史,16例有血脂水平增高。心电图运动试验17例阳性。冠脉造影显示病变段血管内膜不光滑。结论:冠状动脉低张力状态可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其临床表现与单纯冠脉狭窄患者无异,  相似文献   

3.
冠脉搭桥术后恢复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脉搭桥术可消除或缓解心绞痛 ,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搭桥术后恢复期治疗与护理不当 ,也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如心肌梗死 ,血管桥血栓形成等。我们对 4例冠脉搭桥术后病人进行了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47~ 65岁 ,冠心病、心绞痛病史 1~ 6年 ,2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 ,既往均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冠脉造影术结果均提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 ,2~ 3支病变。 4例患者于 1 997年 2月至 2 0 0 0年 5月分别在外地医院行冠脉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临床观察分析。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的10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各54例,同期选取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健康人群对照组各54例,对患者的冠脉病变炎症程度进行分析,并与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脉病变炎症三支和双支的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单支(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患者的冠脉病变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科 1997年 11月至 2 0 0 1年 9月对 6 1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均获得成功 ,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1例中男 5 2例 ,女 9例 ,年龄 30~ 84岁 ,平均 (5 6 .1± 10 .7)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2 0例 ,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或运动试验阳性 39例 ,急性心肌梗死 2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 15例。单支病变 4 2例 ,双支病变 15例 ,三支病变 4例 ,完全闭塞病变 9例。全部病例均有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指征。1.2 方法 :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 ,在局麻下经皮穿刺右侧股动脉 ,先行冠脉造影 ,选…  相似文献   

6.
崔晓容 《大家健康》2016,(5):112-1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临床观察分析.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的10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各54例,同期选取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健康人群对照组各54例,对患者的冠脉病变炎症程度进行分析,并与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脉病变炎症三支和双支的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单支(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患者的冠脉病变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稳定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将86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阴性对照组组。并根据冠脉造影的Gensini积分分成<30分组和≥30分组。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测定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和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脂联素水平虽然低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30分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30分组(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伴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红细胞容积、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滨湖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124例,依据《ACS急诊快速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的心肌酶学、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等结果,分为对照组35例(初诊诊断为ACS,后经冠脉造影等检查排除ACS者),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7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2例。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红细胞容积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指标SYNTAX积分、危险分层及预后指标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的红细胞容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与SYNTAX积分、GRAC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红细胞容积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红细胞分布宽度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SYNTAX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急性心肌梗死组GRACE评分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中,红细胞容积与SYNTAX积分呈负相关(r=-0. 328,P <0. 05),红细胞分布宽度与SYNTAX积分和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 504、0. 317,P <0. 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中,红细胞容积与SYNTAX积分和GRACE评分无明显相关性,而红细胞分布宽度与SYNTAX积分、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 331、0. 521,P <0. 05)。结论 ACS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红细胞容积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且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升高与ACS患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探讨NT-proBNP水平对ACS患者冠脉介入危险性和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2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选取无冠心病史健康查体者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NT-proBNP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通过冠脉造影检查得出冠脉病变积分,比较各组NT-proBNP水平,并对冠脉病变积分、心功能分级与NT-proBNP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与冠脉病变积分和心功能Killip分级有明显正相关性(r=0.612,P=0.015;r=0.575,P=0.016);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心功能NYHA分级有明显正相关性(r=0.719,P=0.00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与心功能改变有一致性(r=0.351,P=0.018)。结论:血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危险评估的预测指标,并可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并可能提示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合并急性左心衰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冠脉病变特征及早期血运重建情况,为制订干预策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合并急性左心衰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征及早期血运重建结果。结果本组均为老年患者,既往心肌梗死病史、2年以上心绞痛病史、入院时无心绞痛症状、合并症者多;入院时血中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明显;冠状动脉均为三支或双支病变、累及左主干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弥漫性长病变、慢性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罪犯血管中多为左前降支(LAD),早期冠脉血运重建22例,成功21例。结论合并急性左心衰的NSTEAMI临床合并症多,入院时常无心绞痛症状易被误诊,心功能较差,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且复杂,多为慢性进展的结果,提示预后不良,早期积极血运重建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年龄≥70岁的老年首发A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按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6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心绞痛组左心室内径小于无心绞痛组,舒张末径分别为(47.50±6.17)mm及(51.88±5.96)mm(P〈0.05),但两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的发生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未显示对老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未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部分机制,我们分析了ACS患者的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变化情况。方法:入选ACS者22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者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12例,另有稳定型心绞痛(SAP)者10例,健康(Control)者10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CAM-1、VCAM-1水平,结果: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sICAM-1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UAP组或AMI组血清sICAM-1浓度也显著高于SAP组,P<0.01,而UAP组和AMI组间清sICAM-1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AMI组和对照组四组间血清sVCAM-1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CAM-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高低并与病变的活动性有关,尤其是以ACS中,ICAM-1均明显增高,因此,检测血清ICAM-1有助于冠心病的临床状态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以及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及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与BNP的相关性,并随访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天、3个月病死率,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继发心力衰竭和再入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结果: AMI组、UAP组的BN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 < 0.01),AMI组BNP水平显著高于UAP组(P < 0.01);冠状动脉3支或左主干病变患者BNP水平均显著高于1支和2支病变(P < 0.01),2支病变与3支或左主干病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血浆BNP水平独立于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出院后30天、3个月病死率独立相关(P < 0.05),与住院期间、出院后30天和3个月MACE发生率独立相关(P < 0.01)。结论: ACS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其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血浆BNP水平变化可能独立于各因素预测ACS患者30天和3个月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愈后的影响,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预后的价值。方法:将4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A)和无梗塞前心绞痛组(B),就其冠心病危险因子,严重合并症,病死率及心肌酶峰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心肌酶峰值及住院病死率均较B组低。结论:梗塞前心绞痛作为缺血预适应指标对预测心肌梗塞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Bi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清脂蛋白(a)[L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2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28例,分别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血浆Fib和血清Lp(a)的水平,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别,并分析它们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和IBil在AMI组、UAP组、SAP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而且AMI组明显低于SAP组(P均<0.05),但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UAP组与SAP组相比,TBil明显降低(P<0.05),而DBil、IBil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Fib明显高于UAP组、SAP组与对照组(P均<0.01),但UAP组、SAP组和对照组相比Fib差异无显著性(P>0.05);Lp(a)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3支病变组TBil、DBil、IBil明显低于1支病变组(P均<0.05),与2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支病变组DBil明显低于1支病变组(P<0.05),而TBil、IBil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3支病变组Fib明显高于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P均<0.05),而2支病变组与1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Lp(a)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脉狭窄积分与TBil、DBil、IBil呈负相关,与糖尿病史和Fib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1、-0.210、-0.311、0.299、0.335,P值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Bil、糖尿病史及Fib对冠脉狭窄积分影响比较大。结论:血清Bil降低、血浆Fib升高与ACS的发生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脂蛋白(a)与ACS以及冠脉病变程度关系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炎症反应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2例冠心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健康成人 (NCHD)血清的C 反应蛋白 (CRP)。冠心病患者又分为 3组 ,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1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12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13例。比较SAP组与NCHD组之间 ,UAP组、AMI组与NCHD组之间CRP的差异。结果UAP组、AMI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NCHD组 (分别为 :P <0 0 0 5、P <0 0 0 0 1) ,但SAP组与NCHD组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均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提示急性炎症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心脏肌钙蛋白T(TnT)快速测试方法观察1995年~1997年间该院住院的冠心病(CHD)患者TnT的变化。患者分急性心肌梗塞(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稳定性心绞痛(SAP)和非冠心病对照组(NCHD),结果发现经临床、EKG和酶学(CK-MB)明确诊断的AMI患者TnT均升高,72小时后(K-MB都恢复正常,而TnT仍有67.5%阳性,提示AMI早期TnT的诊断准确性与CK-MB相似,对于CK-MB已恢复正常的心肌梗塞,TnT对其诊断更为有用;本实验所用的TnT为半定量,结果示面积较小的部分AMI TnT(11/21)示弱阳性,面积较大的所有AMI TnT都是强阳性,提示定量TnT与心肌梗塞的面积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实验还发现UAP患者中19.6%TnT为阳性,这些病人在一年内均发生心肌梗塞,而SAP和UCHD的TnT均为阴性,所以TnT还有预示冠心病不良转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87例中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血清睾酮浓度。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用Gensini冠脉评分评估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低于50%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塞组血清睾酮水平(分别为488.2±96.8ng/dL,411.6±128.6ng/dL,365.3±116.6ng/dL)显著低于对照组(562.8±110.2ng/dL)(P均<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塞组三组比较,急性心肌梗塞组血清睾酮水平最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居中,稳定型心绞痛组最高(P均<0.05)。血管造影Gensini得分与血清睾酮水平显著相关(n=87,r=-0.513,P<0.05)。结论:中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睾酮呈低水平状态,且与冠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浓度(D-dimer,DD)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7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和23例健康人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AMI组、UA组和SA组DD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浆中DD浓度明显升高,DD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并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绞痛、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其中病变血管6支,回旋支远端狭窄1例,左前降支完全闭塞1例,左前降支近端狭窄3例(其中1例合并右冠状动脉中段狭窄)。分别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结果:PTCA成功4例,失败1例。PTCA后有3例发现内膜撕裂和血管壁塌陷,随即行支架植入。术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1级,术后均恢复TIMI血流3级。术后随访1-3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结论:PTCA和支架植入,是冠状血管再通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