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双胎妊娠合并贫血与妊娠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合并贫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496例双胎妊娠分为两组,妊娠合并贫血者(贫血组)共321例,其余17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的妊高征,产前出血,产后出血,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率与平均孕周,平均出生体重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贫血组妊高征,产后出血,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贫血严重程度与妊高征,产后出血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与平均孕周呈负相关(P<0.05)。两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重度贫血病例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胎妊娠合并贫血时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成倍增加,特别是重度贫血对孕产妇和围生儿有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夫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情况。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678例孕妇及其婴幼儿的外周血HIV抗体进行检测,其中资料完整的86例HIV抗体阳性孕妇为HIV组,另选择与HIV组年龄、孕周相匹配的HIV抗体检测阴性的40例健康孕妇及其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跟踪随访。结果 (1)HIV组孕妇中,流产、早产、低体重儿及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为9.3%(8/86)14.0%(12/86)、16.3%(14/86)及10.5%(9/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1/40)、5.0%(2/40)、7.5%(3/40)及2.5%(1/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HIV组孕妇中,合并念珠菌性阴道尖及尖锐湿疣的发生率分别为9.3%与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及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HIV组孕妇中,母婴HIV垂直传播发生率为12.8%;而对照组孕妇所分娩的婴儿中,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发生率为0%。两组孕妇HIV感染垂直传播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孕妇感染HIV后可显著增加流产、早产、低体重儿及小于胎龄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同时增加念珠菌性阴道炎、尖锐湿疣的感染机会,母婴HIV垂直传播的发生率亦明显升高。加强孕期保健、预防HIV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胎儿窘迫发病原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Yang H  Chen R  Li Z  Zhou G  Zhao Y  Cui D  Li S  Han C  Yang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4):211-2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胎儿窘迫的病因、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1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HBsAg)、HBVe抗原(HBeAg)、HBV核心抗体(HBcAb)和HBV DNA均阳性,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研究组),85例无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结果、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和胎儿预后进行分析,并对研究组中76例婴儿在出生后0、1、6月龄时分别注射酵母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10μg,24月龄时检测婴儿HBV表面抗体(HBsAb),以评价母婴HBV阻断效果。结果:(1)研究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38.3%,对照组为1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HBV感染胎盘可导致绒毛膜血管病。(3胎儿窘迫者,24月龄时母婴阻断率为78.6%,无胎儿窘迫者母婴HBV阻断率为91.7%,两 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感染,可引起胎盘绒毛膜血管病,致使胎盘功能下降,临床表现为胎儿窘迫、进而导致HBV母婴阻断失败。  相似文献   

4.
输卵管妊娠患者生殖道巨细胞病毒和沙眼衣原体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Jin H  Lin J  Xu K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0):600-602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合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95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异妊娠组)和42例际件切除术,无输卵管妊娠史的卵巢囊肿患者(对照组)血清中抗巨细胞病毒IgM,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生殖道组织中巨细胞病毒gH基因和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基因。结果:异位妊娠组抗巨细胞病毒IgM阳性14例,阳性率为15%,对照组阳性1例,巨细胞病毒gH基因阳性18例,阳性率为19%,对照组则2例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差异性(P<0.05)。异位妊娠组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基因阳性25例,阳性率为26例,对照组则阳性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可能与输卵管妊娠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患者的母儿结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患者的母儿结局,探讨导致母儿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产妇14127例,其中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患者121例,分为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组(PE组,64例)和未并发子痫前期组(N-PE组,57例),对两组患者的母儿结局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母儿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1)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的发病率为0.86%(121/14127)。(2)胎盘早剥、肺水肿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PE组分别为16%(10/64)、11%(7/64)和41%(26/64),N-PE组分别为2%(1/57)、0和16%(9/57),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率和〈32周的早产率:PE组分别为55%(35/64)和27%(17/64),N—PE组分别为16%(9/57)和2%(1/57),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PE组为31%(20/64),N-PE组为7%(4/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围产儿病死率和新生儿转重症监护室的发生率:PE组分别为11%(7/64)和33%(21/64),N-PE组分别为0和5%(3/57),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单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高血压病史≥4年、未系统治疗、未定期产前检查和有子痫前期病史等是影响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母儿结局的高危因素(P〈0.05)。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只有慢性高血压病史≥4年是影响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母儿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患者的母儿病率和围产儿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合并子痫前期者。慢性高血压病史≥4年是导致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的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4-01—2005-12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第二医院68例ICP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妊娠结局(研究组)。对照组32例,为同期住院治疗的单纯ICP孕妇。比较两组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各并发症的发生率:早产67.6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6.18%,产后出血29.41%。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产前、产后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低体重儿出生率、新生儿窒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易发生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肝功能异常。应重视此类疾病的治疗,加强母婴监护,药物治疗同时适时终止妊娠对母婴的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发生率变化趋势及经规范治疗后的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的母、儿结局。方法 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共1490例,按照糖代谢异常情况分为糖尿病合并妊娠79例(DM组),妊娠期糖尿病777例(GDM组,其中A1型355例,A2型316例,分型不明106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634例(GIGT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组的母、儿结局进行分析,并对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同期分娩的19013例糖代谢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1)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总发生率为7.3%,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一阶段即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发生率呈缓慢增长,平均为4.3%(376/8739);第二阶段即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发生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平均为10.8%(445/4133);第三阶段为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基本稳定于8.9%(678/7640)。(2)3组糖代谢异常孕妇总的巨大胎儿、子痫前期、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12.1%(180/1490)、9.5%(141/1490)和9.4%(140/14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P〈0.01)。3组糖代谢异常孕妇子痫前期、早产、宫内感染、羊水过多、酮症的发生率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糖代谢异常孕妇围产儿总死亡率为1.19%(18/1513),其中,DM组为4.93%(4/81),显著高于GDM组的1.14%(9/787)和GIGT组的0.78%(5/645)(P〈0.05)。而且,DM组新生儿窒息、低血糖及转诊的发生率均高于GDM组和GIGT组(P〈0.01)。(4)3组1505例新生儿中仅有0.6%(9/1505)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均发生于早产儿。结论 (1)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应重视提高对孕期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处理。(2)经过孕期规范化管理,巨大儿、子痫前期和早产仍是糖代谢异常孕妇最常见的并发症,DM孕妇的母、儿合并症显著高于GDM和GIGT孕妇,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该类型糖尿病孕妇管理。(3)新生儿RDS已不再是新生儿的主要合并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时间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01—2005—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91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资料,按入院确诊至终止妊娠的时间分为三组。A组:确诊后24h终止妊娠,B组:确诊后24—48h终止妊娠,C组:确诊后〉48h终止妊娠。对三组患者母儿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实验室检查均提示有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障碍,三组患者间终止妊娠前低蛋白血症及蛋白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C组患者HEUP综合征发生率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三组围生儿结局比较,C组胎儿生长受限(FGR)及早产儿发生率最高,分别是48.6%和68.6%。(4)三组间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患者剖宫产率均高于阴道分娩率,C组剖宫产率达91.4%。结论重度予痫前期患者应根据病情轻重、发病孕周及胎儿宫内状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恰当的时机终止妊娠,能取得较好的母婴结局。保守治疗时应实施严密监护。  相似文献   

9.
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特点及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方法 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64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未治疗组33例,未能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1)64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一期5例(7.8%)、二期29例(45.3%)及潜伏梅毒30例(46.9%);其中治疗组分别为4例、20例及7例,未治疗组分别为1例、9例及23例。(2)治疗组孕妇早产、死胎、死产均为0,新生儿先天梅毒为3例(9.7%)。未治疗组早产4例(12.1),死胎11例(33.3),死产3例(9.1),新生儿先天梅毒10例(3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1)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由于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因此,对梅毒高危妇的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2)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有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妊娠期行规范并及早的抗梅毒治疗,能很好地控制早产、死胎,但不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腺苷蛋氨酸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估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效果。方法:观察组30例采用腺苷蛋氨酸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苦黄注射液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功能、瘙痒评分,两组病人在孕32例周后行NST检查,分后比较两组围生儿预后及产妇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固醇(CHOL)及瘙羊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产时缺氧发生率低,且孕周较长、新生儿体重较重,剖宫产率较低(P<0.05)。结论腺苷蛋白氨酸是治疗ICP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对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61例妊娠合并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LE妊娠时机及孕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分为SLE稳定组(35例)和SLE活动组(26例),并对2组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结果:(1)在妊娠并发症方面,SLE活动组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稳定组(58%vs.0,P=0.000),胎膜早破、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产后出血、羊水过少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方面,SLE活动组早产(50%vs.20%,P=0.014)、低出生体质量儿(50%vs.20%,P=0.014)、中期引产(27%vs.3%,P=0.018)的发生率均高于SLE稳定组,但2组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足月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SLE活动组自然分娩率低于稳定组(0 vs.43%,P=0.000)。2组间死胎剖宫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孕期发现的4例SLE患者,其中2例是由于反复胎心率波动于115~125次/min之间,于我院风湿科门诊就诊,确诊为SLE。结论:SLE孕产妇属于高危妊娠患者,孕期应密切监测SLE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压,以及尿蛋白、肝肾功能、免疫学指标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时发现SLE病情活动情况,及时处理,以减少妊娠并发症及不良结局。孕期发生子痫前期时应排除SLE,对于孕期反复胎心率低的孕产妇也应警惕合并SLE。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下治疗休克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Li Z  Leng J  Lang J  Liu Z  Sun D  Zhu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1):653-655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 5年间收治的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妊娠病例 2 1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有休克症状及腹腔内出血量超过 10 0 0ml的 2 1例为研究组 ,其余 194例为对照组 ,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输卵管破裂的发生率分别为 81%(17/2 1)、16% (3 1/194)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腹腔内出血量分别为 (1775± 5 3 1)与(13 3± 176)ml (P <0 0 1) ,自体输血量分别为 (1141± 13 2 7)与 (2 5± 83 )ml (P <0 0 1) ,自体输血率分别为 95 %与 9%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40± 2 2 )与 (5 6±5 8)ml,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研究组与对照组输卵管切除术的比例分别为 86%与5 1%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手术时间分别为 (5 0± 2 4)与 (43± 2 4)min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3 0± 0 8)与 (2 3± 0 8)d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两组均无腹腔镜操作引起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 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对休克型输卵管妊娠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资料齐全的65例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二尖瓣狭窄程度分为二尖瓣正常组20例(瓣口面积〉4.0cm^2)、轻度狭窄组11例(瓣口面积2.5—4.0cm^2)、中度狭窄组14例(瓣121面积1.5—2.5cm^2)以及重度狭窄组20例(瓣口面积〈1.5cm^2);根据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分为正常压力组33例[肺动脉压〈30mmHg(1mmHg=0.133kPa)]、轻度升高组18例(肺动脉压31—49mmHg)、中度升高组7例(肺动脉压50~79mmHg)和重度升高组7例(肺动脉压≥80mmHg);根据孕前是否进行心脏手术分为心脏手术组14例和非心脏手术组51例;根据患者的不同心功能状态分为Ⅰ级组24例、Ⅱ级组13例、Ⅲ级组13例、Ⅳ级组15例,观察各组的围产儿结局。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对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二尖瓣正常组患者心功能Ⅰ~Ⅱ级者为80%(16/20),Ⅳ级组患者中,80%(12/15)在中度狭窄组(6例)及重度狭窄组(6例),与二尖瓣正常组和轻度狭窄组的心功能Ⅳ级发生率(20%,3/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压力组患者心功能Ⅰ~Ⅱ级者为73%(24/33),重度升高组患者心功能Ⅳ级的发生率(6/7)明显高于心功能Ⅰ级的发生率(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脏手术组患者心功能Ⅰ~Ⅱ级发生率为71%(10/14),Ⅲ级和Ⅳ级的发生率均为14%(2/14),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脏手术组患者Ⅰ~Ⅳ级心功能发生率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功能Ⅰ~Ⅲ级组患者的平均孕周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功能Ⅳ级组平均孕周为(34.6±3.1)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176±186)g,明显低于心功能Ⅰ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Ⅳ级组患者中,共发生医源性流产和引产9例(14%,9/65),医源性早产18例(28%,18/65),胎儿生长受限4例(6%,4/65),围产儿死亡3例(5%,3/65);而心功能Ⅰ~Ⅱ级组患者以上指标均为0。(5)65例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合并心房纤颤者7例,其心功能Ⅲ~Ⅳ级(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6/7。结论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伴中、重度二尖瓣狭窄、重度肺动脉压升高及心房纤颤,容易发生心功能衰竭危及生命,不宜妊娠。已妊娠者应尽早终止妊娠;心功能Ⅲ~Ⅳ级的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医源性流产、早产和围产儿病率均增加,围产儿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The major problem is the need for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 with mechanical heart valves. Study desig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course and outcome of pregnancies of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mechanical heart valves with anticoagulant therapy. Study included 43 pregnancies leaded and terminated at the Institute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Center of Serbia in 20 years. We divided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Group I included 21 patients who were under Ethylbiscumacetate (Pelenthan) during the first 36 weeks of gestation, and intravenous Heparin in the last 4 weeks and after the delivery. Group II included 22 patients who received 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all the time. Results: Worsening of the heart functional status happened in 6 patients (13.9%). The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during the pregnancy was 13.9% and after the delivery 9.3%. The incidence of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was 11.6% during pregnancy and 14% after the delivery. Four patients had thromboembolic events before the pregnancy.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al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was 6.9% in group I. Two patients died due to the heart failure 3–7 days after the vaginal delivery. Maternal mortality was 4.6%. One neonatus died of hydrocephalus (2.5%) in group II. In our study there were no fetuse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onclusions: Pregnancies of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heart valves should be planned. We suggest ethylbiscumacetate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rin as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during the pregnanc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近5年收治的34例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医师指导下妊娠,为选择性妊娠组(14例);未在医师指导下妊娠,为非选择性妊娠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孕周及母婴结局。连续变量补体C3、C4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结果选择性妊娠组14例中11例病情平稳,足月分娩6例,早产6例,平均分娩孕周为(35.3±4.3)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076.9±192.4) g;非选择性妊娠组20例中12例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足月分娩4例,早产6例,平均分娩孕周为(33.6±4.2)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315.0±488.5) g;选择性妊娠的妊娠成功率86%,明显高于非选择性妊娠组的50% (P=0.035)。 结论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系高危妊娠,存在较高的母婴风险。非选择性妊娠有更多的胎儿丢失率,选择性妊娠和孕期多学科协作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00例ICP患者(ICP组)和10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ERα基因1号内含子Xba Ⅰ和PvuⅡ酶切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1)对照组ERα基因的Xba Ⅰ基因型XX、Xx、xx频率分别为6%、33%、61%,ICP组分别为2%、33%、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等位基因X、x频率分别为23%、78%,ICP组分别为19%、82%,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ERα基因的PvuⅡ基因型PP、Pp、pp频率分别为18%、42%、40%,ICP组分别为12%、53%、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等位基因P、p频率分别为39%、61%,ICP组分别为39%、62%,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ERα基因的Xba Ⅰ和PvuⅡ组合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α基因多态性与ICP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7.
Wu SQ  Xu XH  Liu HL  Guo S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6):334-336
目的 探讨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HELLP)患者终止妊娠的最佳时间及其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 1 992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9月 ,57例HELLP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诊断至分娩时间长短不同分为 3组。Ⅰ组 :确诊后 2 4h内终止妊娠 ;Ⅱ组 :确诊后 2 4~ 48h终止妊娠 ;Ⅲ组 :确诊 48h后终止妊娠。对 3组母儿围产期并发症和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 3组孕产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 ,Ⅰ组 7%及 1 1 % ,Ⅱ组 1 6 %及 2 1 % ,Ⅲ组 64 %及 73 %。Ⅲ组的孕产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Ⅰ、Ⅱ组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2 )Ⅰ、Ⅲ组孕产妇并发DIC、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 ,Ⅰ组 :1 1 %、4 %及 1 9% ,Ⅲ组 :55 %、36 %及 64 % ,Ⅲ组明显高于Ⅰ组 (P <0 0 5)。 (3)Ⅰ、Ⅱ组孕产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 4 %及 37% ,Ⅱ组明显高于Ⅰ组 (P <0 0 1 )。结论 HELLP综合征患者一旦确诊应尽快终止妊娠 ,终止妊娠最佳时间为诊断后 48h内。继续妊娠对孕产妇预后有严重影响 ,终止妊娠时间越晚 ,孕产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合并妊娠的恶化率、妊高征发生率及妊娠期处理。方法 :对 1997~ 2 0 0 0年收治的 2 1例 SL E合并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L E合并妊娠病情恶化率及妊高征发生率分别为 5 2 .4 %及33.3% ,与 SL E病情活动和缓解有关。结论 :SL E合并妊娠病情容易加重 ,也易并发妊高征 ,应加强妊娠期监测和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视屏显示终端 (VDT)作业对育龄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及早孕绒毛组织DNA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VDT作业及对照组的育龄妇女各 30例 ,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按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SCE)检测方法及微核检测方法进行培养、检测。分别记数SCE数及微核数 ;选择VDT作业及对照组的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各 2 0例 ,采用绒毛直接制备法对其绒毛细胞微核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 1)VDT作业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发生率为 6.8917± 1.684 6/细胞 ,对照组为 6.4 650± 1.5194 /细胞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VDT作业妇女外周淋巴细胞微核率为 ( 4 .0 667± 0 .80 66)‰ ,与对照组的 ( 3.6833± 0 .82 5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VDT作业孕妇绒毛微核率为 ( 1.0 50 4± 0 .62 62 )‰ ,高于对照组的 ( 0 .62 53± 0 .50 98)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VDT产生的电磁辐射对VDT操作者本身DNA的损伤不明显 ,但可能引起VDT作业妇女子代胚胎组织DNA的损伤。能否导致VDT作业妇女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升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