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及预后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变为关节滑膜炎,其增生及破坏少有自愈者。老年人(60岁以上)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又称为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一般认为持续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预后较差。而血沉是判定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一个指标。 目的:通过一般情况和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比较,分析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 设计:回顾性分析。 单位: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风湿病科。 对象:纳入于2002/2004在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且发病均年龄≥60岁。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无完整病史或相关辅助检查者。符合标准者106例,男48例,女58例,年龄60~80岁,平均(68&;#177;9)岁。 方法:对106例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般状况、首发关节、受累关节及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类风湿因子及C-反应蛋白均为半定量测量,定义为1,2,3,4,5级。 主要观察指标: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般状况、首发关节、实验室指标及性别因素的对比分析。 结果:入选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比例接近(1:1.2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女性[(67.71&;#177;11.92),(68.06&;#177;8.68)岁;t=0.034,P〈0.05]。②首发关节受累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平均受累关节数分别为3.10,1.66个。女性患者以单关节较为多见,共22例,占全部病例的37.93%,男性7例,仅占14.58%,男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7.20,P〈0.01);男性患者腕、肩、踝关节受累较女性多见(29,10;14,5;17,9例;在21.05,7.53,5.62,5P〈0.01~0.05)。③随着病程的进展,女性患者最终平均受累关节较男性多(4.67,3.88个),男女腕、膝、踝关节受累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3,51;24,41;21,41例;x^2=5.88,4.74,7.85,P〈0.05~0.01);男性平均病程要长于女性[(4.38&;#177;5.63)年,(4.17&;#177;3.11)年]。④在疾病初起,对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进行比较,女性患者较男性为高(69.29&;#177;38.63,44.43&;#177;9982;27&;#177;1.9,1.5&;#177;2.1 , t=2.65,2.1,P〈0.05);C反应蛋白女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86&;#177;1.18,0.85&;#177;1.47,t=0.31,P〉0.05)。 结论:女性患者预后差于男性患者,且病情进展较男性患者为快。要改变疾病的结局,强调的是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目的 对RA患者的影像学病情进展进行随访,探讨影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srthritis,RA)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对41例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治疗的RA患者双手相X线进展情况进行2-9年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起病关节、关节外表现、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核周抗体、抗鼠食管角质层抗体、抗RA33抗体、HLA-DRB1^*04等位基因等因素与RA预后的关系。结果 根据Stein-brocker分期有无进展将41例RA分为两组,有进展组及无进展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7&;#177;2.8)年和(3.8&;#177;1.5)年,差异无显著性(P=0.155,95%CI;0.375-2.280)。只有DRB1^*04对RA影像学病情进展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5,回归系数R=0.220,期望值Exp=6.753)。结论 HLA-DRB1等位基因可作为估计RA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查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相关文献制定自编影响因素问卷,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入选的121例患者中,93例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率为76.86%,不良率为23.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和体质量指数高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治疗及时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较差,预后好坏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需要加强锻炼达到减肥的目的,同时,一旦出现类风湿关节炎,及时寻求医师的帮助,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刘瑾  张瑞薇 《华西医学》1996,11(2):133-134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因子刘瑾张瑞薇林懋贤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免疫中心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系慢性反复发作的多关节炎症,本病病因不明,主要与遗传、感染、性激素、创伤等因素有关〔1〕。本文通过对1995年1月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IgG、IgA、IgM类风湿因子(RF)ELISA测定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RA)的诊断价值 ,我们对 40例RA患者进行了测定 ,并与RF胶乳法比较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0例RA患者 ,其中活动性 2 3例 ,非活动性 1 7例。男 9例 ,女 31例 ,年龄 2 2~ 65岁 ,平均 45.1岁 ;病程 4月~ 6年 ,平均 3.8年。正常对照组 2 4例 ,年龄、性别等与RA组无明显差异。ELISA试剂盒由南京军区总医院提供 ,胶乳试剂盒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 ,滴度 >1 :2 0为阳性 ,均按说明书操作。2 4例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IgG、IgA、Ig…  相似文献   

6.
7.
类风湿因子滴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 《中国疗养医学》2003,12(3):200-20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类风湿因子滴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受检血清用生理盐水做倍比稀释,与免疫胶乳试剂按操作要求做凝聚试验。结果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测试RF阴性26例,阳性74例。结论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并不是特异的.类风湿因子阳性不能作为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RA患者的影像学病情进展进行随访,探讨影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41例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治疗的RA患者双手相X线进展情况进行2-9年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起病关节、关节外表现、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核周抗体、抗鼠食管角质层抗体、抗RA33抗体、HLA-DRB104等位基因等因素与RA预后的关系。结果根据Stein-brocker分期有无进展将41例RA分为两组,有进展组及无进展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7±2.8)年和(3.8±1.5)年,差异无显著性(P=0.155,95%CI:0.375-2.280)。只有DRB104对RA影像学病情进展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5,回归系数R=0.220,期望值Exp=6.753)。结论HLA-DRB1等位基因可作为估计RA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对控制疾病和防止关节破坏有重要意义,约75%RA患疾病早期即有关节破坏的表现,且绝大多数患的关节侵蚀性改变发生在疾病开始的2年内.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敏感而特异的RA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易感性与HLA—DR基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易感性与HLA-DR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75例RA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PCR-SSP法检测HLA-DR4和HLA-DR53基因分型、BNlI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速率散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同时定量和定性检测类风湿因子,并对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RA患者HLA-DR4和HLA-DR53等位基因发生的频率数分别为44%和56%,与对照组比较均R<0.01,结果 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P>0.05结果 无显著性意义,其DR基因与RA的相对危险率分别为3.70和2.64,HLA-DR4高于HLA-DR53.②75例RA患者其速率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分别有59例阳性和44例阳性.两法经x2检验,结果 均P<0.0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组问比较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速率比浊法好于乳胶凝集法.③7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速率比浊法检测结果 为198.59±379.21IU/ml,同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P<0.01结果 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RA患者其HLA-DR基因与RA的发生易感性明显有关,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慢性、进行性炎症损害为特征,进行性及侵蚀性的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类风湿因子的发现以及泼尼松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其研究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现已进人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胡兰萍 《护理研究》2007,21(12):3242-324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手、足、指、趾等小关节最易受累,轻者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重者关节变形、强直,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由于病因不清,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手段。2006年10月-2007年3月我科采用益赛普(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全新生物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2例,随访1个月,96%的病人疗效满意。现将益赛普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临床观察项目的相关性。 方法:对78例RA及47例非RA住院患者,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酶联免疫吸附法)及类风湿因子(免疫比浊法),同时进行临床观察项目的记录。 结果:抗CCP抗体及RF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6%(45/47)和80%(62/78),87%(41/47)和77%(60/78)。抗CCP抗体与RF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335,P=0.003),与X线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r=0.245,P=0.041),与其余的临床观察项目无相关性。 结论:抗CCP抗体对RA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合免疫比浊法检测RF,可明显提高对R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抗-CCP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10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142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CCP的检测采用ELISA法,RF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抗-CCP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3.1%、92.3%,RF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6%、61.9%,两者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与RF联合检测更有助于临床R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杨静  董建玲  邹晋梅  张羽  田岚 《华西医学》2009,24(1):120-123
目的:本文研究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停药、居住条件恶劣、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否并发感染、地震破坏烈度等多种因素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影响。方法:对58例确诊为RA的重灾区(北川、平武、江油、安县)地震前病情稳定患者震后一月进行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同时评估患者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情况,了解患者是否病情活动,分析地震造成停药、居住条件恶劣、PTSD、并发感染及地震破坏烈度等多种因素对RA的影响。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地震破坏烈度与疾病活动是否有相关性,采用SPSS12.0软件对地震可能影响RA患者病情活动的其它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34例RA患者出现病情活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显示:上述四县患者疾病活动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病情活动者中62%患者停药;85%患者居住条件恶劣;59%患者患有PTSD;3.5%患者并发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停药、居住条件恶劣、PTSD及并发感染与RA患者病情活动相关(P均小于0.05)。结论:本研究中涉及的四个县RA患者疾病活动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地震造成的停药、居住条件恶劣、PTSD、并发感染可使一部分RA患者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16.
随机抽取门诊初诊RA患者,分为试验组和照组,试验组在一般治疗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定期的随访,比较治疗前后试验免疫指标如ESR、CRP、RF、ACCP的变化,及进行HAQ、Sharp评分,评价综合管理的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获随访6、12个月,两组治疗前后6、12个月,ESR、CRP、ACCP及HAQ差异显著(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Sharp评分对照组治疗12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管理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RA实行综合管理治疗起到更有效控制RA病情活动及延缓RA骨侵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症状程度传统上一直使用类风湿因子参数,但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常出现类风湿因子的数值变化与患者临床改善情况不相符.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横断面调查,于2006-09/2007-0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参试者:选择7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男11例,女65例,平均年龄(44±13)岁,均符合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方法:对患者的关节功能、X射线分期、休息痛、晨僵、压痛关节数、压痛关节指数、肿胀关节数、肿胀关节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评估.应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类风湿因子分别与这些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类风湿因子分别与上述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类风湿因子与年龄、病程、关节功能、X射线分期、休息痛、晨僵、压痛关节数、压痛关节指数、肿胀关节数、肿胀关节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血沉、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和症状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LA—DR4等位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玉祥  靳洪涛  邵福灵 《新医学》2007,38(2):122-123
1 引 言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致残率很高,有资料显示,RA患者发病2年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为减少致残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不典型的、早期的RA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对RA的血清学特异性检查指标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