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伤椎植骨、小关节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2015年1月-2017年4月确诊为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进行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伤椎植骨、小关节植骨术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后正中人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术,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触觉、伤椎高度、运动、Cobb's角.对患者进行6个月电话随访,应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ASIA)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观察疗效.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观察组触觉、伤椎高度、运动、Cobb's角指标治疗1个月之后较术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59.4±17.3)分,(58.8±16.6)分,(55.8±23.6)分,(54.5°±21.4°)]提升的幅度优于对照组[(75.6±14.9)分,(72.4±14.5)分,(76.8±23.3)分,(76.2°±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随访神经功能恢复状况(9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伤椎植骨、小关节植骨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明显解除患者的脊髓压迫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胸腰椎爆裂骨折187例,采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术前、术后Cobb角及ASIA下肢运动功能(AMS)情况。结果 164例获得随访,术前AMS评分(46.3±10.7)分,术后6个月(71.1±9.6)分,术后1年(77.8±9.4)分,术后AM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28.2±6.7)°,术后1周(9.1±5.4)°,术后1年(9.5±6.1)°,术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能提供稳定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将68例腰椎峡部裂Ⅰ度滑脱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5例,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修复峡部裂)和对照组(33例,椎间植骨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JOA评分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出现1例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牵拉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植骨融合率:治疗组91.4%,对照组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治疗组(25.8±1.5)分,对照组(26.5±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Ⅰ度滑脱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植骨与椎间植骨两种植骨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病人,按手术方法进行分组,伤椎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椎间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间植骨),统计两植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丢失度,伤椎植骨组大于椎间植骨组。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治疗方法疗效可靠,能重建伤椎高度,恢复前中柱支撑,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常规四联抗结核化疗,手术方式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采用VAS评分、ODI和Frankel分级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评估。结果手术时间4~8(4.30±2.60)h。全部患者手术成功,未出现术后结核复发、内固定断裂等情况。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7.97分±0.69分改善至1.18分±0.83分(P0.05);ODI由术前43.58±2.08改善至9.63±1.66(P0.05)。术后6个月,Cobb角:胸椎由术前35.00°±2.83°改善至20.70°±2.26°(P0.05),胸腰段由术前20.75°±2.22°改善至5.42°±1.78°(P0.05),腰椎由术前的27.00°±1.41°改善至46.50°±1.29°(P0.05),术后12个月复查各角度均有部分丢失(P0.05)。Frankel分级:A级3例改善至B级1例,2例无改善;B级5例改善至C级1例、D级1例,3例无改善;C级7例改善至D级3例、E级2例,2例无改善;D级11例改善至E级8例,3例无改善;E级34例无加重。1例患者合并术后窦道形成,3个月后愈合。结论单纯后路手术能在有效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后路减压植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伴有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应用后路减压植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伴有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并获得完全随访的患者32例.通过影像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来评估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8~32个月),伤椎后突角、Cobb′s角及脊柱矢状面指数分别由术前(22.1±6.3)、(20.2±5.3)、(22.3±6.8),术后恢复到(4.3±2.1)、(3.8±2.8)、(3.1±3.4),末次随访分别为(6.1±2.7)、(5.4±2.3)、(5.1±2.4).术后伤椎后突角、Cobb′s角及脊柱矢状面指数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各角度丢失不明显(P>0.05).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利神经功能恢复,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自体骨粒经椎弓根植入伤椎及后外侧内固定治疗2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A组),并与仅行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治疗的2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B组)作对照研究。比较两组影像学指标、疼痛VAS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8(15±2.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Cobb角: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评估:两组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结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及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失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块状植骨、颗粒植骨和钛网植骨三种不同植骨方式在后路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分为三组,彻底结核病灶清除后,分别采用块状植骨(32例)、颗粒植骨(35例)、钛网植骨(26例)三种不同植骨方式,对三组术中植骨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后凸畸形角纠正状况,末次随访后凸畸形角丢失状况,植骨融合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患者均得到12~36个月随访,植骨所需手术时间A组为23.4±4.3min,B组为5.2±2.4min,C组为25.6±3.6min,B组植骨所需时间明显短于A组、C组(P<0.05),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553±53ml,B组为352±48ml,C组为564±47ml,B组明显少于A组、C组(P<0.05),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前Cobb角A组为36.5°±5.9°,B组为36.2°±4.7°,C组为36.8°±5.1°,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A、B、C三组分别为15.3°±3.6°、15.6°±3.1°及15.1°±2.9°,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为16.9°±3.6°,平均丢失1.6°,B组为17.5°±3.1°,平均丢失1.9°,C组为16.8°±2.9°,平均丢失1.7°,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时间A组为5.9±0.4个月,B组为4.1±0.3个月,C组为6.2±0.5个月,B组明显短于A组、C组(P<0.05),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颗粒骨植骨较传统块状植骨和钛网植骨植入方便易行,植入时间短,出血量少,植骨融合时间短,是后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理想的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9—2014-09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复发性胸腰椎结核。比较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C7矢状位铅垂线(SVA值)。按Brantigan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6例均获得(29.7±5.1)个月随访。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21.8±3.4)个月。按Brantigan标准,46例植骨融合时间(8.5±2.4)个月,其中D级21例,E级25例。术后2周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且末次随访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后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SVA值、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均未丢失。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胸腰椎结核不但可以有效缓解胸腰背部疼痛、恢复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并使脊柱结核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还可以矫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并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23例化脓性脊柱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为(59.36±17.33)岁(32~88岁)。病变位于腰椎者14例,位于胸腰段者5例,位于胸椎者4例。分析术前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评价病人手术前后的感染控制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手术前后局部疼痛缓解情况,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功能分级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病变椎体Cobb角评价病人脊柱后凸矫正,X线片、CT扫描、MRI检查评价病灶融合情况。结果病人手术时间为(177.46±49.13)min(120~260 min),术中出血量为(371.78±94.14)ml(200~600 ml),随访时间为(25.82±12.82)个月(12~48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没有复发。病人术后1、3、6个月的ESR分别为(41.09±29.63)mm/h、(18.65±16.21)mm/h、(10.57±3.04)mm/h,CRP分别为(19.15±20.29)mg/L、(4.67±5.45)mg/L、(2.25±0.47)mg/L,术后6个月的ESR及CRP均降至正常。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74±0.96)分、(2.43±0.66)分、(1.21±0.73)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病人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13例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术后1、3个月的Cobb角分别为8.83°±2.33°、7.61°±2.04°,与术前Cobb角(17.48°±7.37°)比较明显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X线片及CT提示22例病人已融合,1例病人融合欠佳。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段化脓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评价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4月,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22例腰椎疾患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后体温、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椎疼痛情况;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术后疗效评定;采用Jorgenson标准评价术后融合节段的融合率.结果 术后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红肿、渗出、感染.JOA评分:优4例,良14例,中4例,优良率为81.8‰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良13例,中5例,优良率为77.3%;ODI指数评价:优3例,良17例,中2例,优良率为90.9%.术后1年X线片示脊柱融合20例,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0.9%.结论 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原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可获得良好术后疗效和融合率.  相似文献   

13.
14.
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1月,采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7例上颈椎疾患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19~52岁。寰枢椎脱位14例,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3例,陈旧齿状突骨折4例,新鲜齿状突骨折(C型)2例,寰椎横韧带断裂3例,寰椎骨折2例;枢椎肿瘤2例;C2、3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术前JOA评分8.3±3.0分。结果17例手术时间2.1~3.4h,平均2.7h;出血量300~750ml,平均49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前端穿透侧块内上皮质约3mm,但未影响寰枕关节活动,余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3~18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及松动,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4.6±2.2分,恢复率73%~91%,平均82%。结论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具有可行性,若术中操作得当,其疗效较好,适应证较广。  相似文献   

15.
三种颈前路融合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6~68 岁,平均5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6.2个月.按植入物类型分为自体骨(A组)、自体骨 交锁钢板内固定(B组)及Syncage-C(C组)各20例.术前,术后7 d、3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2年以上)摄X线片,评估3组患者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Cobb角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7年.未保留终板的A、B组,较保留终板的C组,其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丢失更明显.术后12例植骨块塌陷、3例植骨块移位和10例颈椎姿势异常,主要发生在A、B组.A、B及C组骨性融合分别为17、19及20例,功能评估示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5%、85%及90%.结论为更好维持颈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须强调保留椎体终板、重视植骨技术、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必要时选用颈前路交锁钢板固定和/或Syncage-C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9月,对143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术(A组,87例)及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56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法]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颈肩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A、B组术后分别有4例(4.60%)和5例(8.93%)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5,P=0.482)。两组术后均无深部感染、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需再手术等并发症发生。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无螺钉脱出、断裂及继发神经损伤等发生。末次随访时A、B组分别有35例(40.23%)和11例(19.64%)有颈部轴性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2,P=0.009)。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CI、颈椎ROM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颈椎ROM、VAS评分及A组CCI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OM大于B组,CCI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DI评分,A组在疼痛程度、上举能力、工作、驾车、反应及总分方面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有效缓解术前疼痛,但颈椎活动度降低较大;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发症较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F系统加PROSPACE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9年~2002年21例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5~66岁,平均42岁。合并腰椎间盘脱出7例,腰椎狭窄14例。对神经受压部位针对性的彻底减压,并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以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从椎间后外侧置入填充自体骨PROSPACE进行椎间融合。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20例术后原腰腿痛等症状均消失,优良率达95.2%。结论 AF系统加PROSPACE椎间融合器可在有效地解除神经受压的基础上,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脊柱融合,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PEP-1-SOD1融合蛋白转导入大鼠肝脏组织的能力及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EP.1-SOD1融合蛋白转导入大鼠肝脏组织的能力及其酶活性。方法实验分为SOD1组和PEP1-SOD1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500μgSOD1和500μg PEP-1-SOD1融合蛋白入大鼠体内,于0.5,1,2,4,8和24h时间点取肝脏(n=6,每组,每个时间点)。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EP-1-SOD1的转导能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脏组织SOD1活性。结果SOD1蛋白不能进入肝脏组织内。PEP-1-SOD1可转导入肝脏组织内,SOD1活性于注射后0.5h开始升高,1h达高峰,持续存在达24h,两组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D1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P-1-SOD1以天然酶活性形式转导入肝脏组织,为进一步的动物模型实验及临床疾病进行蛋白质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动态中和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近期疗效,比较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3月分别采用Dynesys(14例)和PLIF(18例)治疗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病变节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断索等并发症发生。PLIF组椎间均骨性融合或接近融合,融合时间13~19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时PLIF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of motion,ROM)为(0.1±0.4)°,与术前(7.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00,P=0.004);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5.0±1.5)°较术前(7.5±0.8)°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0,P=0.11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0,P=0.008)。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邻近节段ROM(7.2±0.7)°较术前(7.3±1.8)°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P=0.108);PLIF组邻近节段ROM(8.7±0.4)°较术前(7.0±1.6)°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0,P=0.042);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47)。结论 Dynesys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近期疗效相当,但Dynesys具有保留手术节段ROM、不增加邻近节段ROM的优势,同时具有促进手术节段椎间盘恢复、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