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9例岩斜区肿瘤患者采用经乙状窦前入路的手术治疗。结果6例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改善6例。提示乙状窦前入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乙状窦前空间,充分暴露岩斜区肿瘤。是岩斜区肿瘤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岩斜区肿瘤因其位置深在且与颅神经、基底动脉及脑干关系密切,致手术难度很大。本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20例岩斜区肿瘤,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将岩斜区脑膜瘤分块行全切或部分切除.结果 9例病例中肿瘤全切6例,占66.6%;次全切除2例,占22.2%;大部分切除1例,占11.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7例随访,平均20个月.6例正常生活,1例生活自理.MRI随访5例,未见肿瘤复发或再生长.结论 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能提高该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外科治疗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至2000年6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岩斜区肿瘤。12例肿瘤直径大于4cm。采用6种手术入路:颞下-小脑幕;天幕上下联合;颞下-乙状窦前;枕下乳突后;枕下远外侧;额眶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71%),术后恢复良好者11例(65%),术后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35%)。结论:选择和掌握适合的颅底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岩斜区肿瘤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綦斌 《吉林医学》2006,27(2):124-126
岩斜区肿瘤是指起源于岩上、岩下窦之间的岩骨斜坡裂的肿瘤。岩斜区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内耳孔和颈静脉孔。上方至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上缘,前界为岩斜区硬膜,后界为脑干。肿瘤的基底位于岩斜裂,肿瘤可侵及岩尖、小脑幕切迹、Meckel’s腔、鞍旁和海绵窦:向下、向外可累及内听道和颈静脉孔;向中线可累及脑干及基底动脉.也可累及一侧的第Ⅲ-Ⅺ对颅神经。由于肿瘤位置深在,颅神经椎基底动脉常受累  相似文献   

6.
岩斜区位置深在,与脑桥、延髓、第Ⅴ~ⅩⅡ对脑神经、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的难题,肿瘤周围结构复杂,全切除受到很大限制,术后并发症也多.我科自1991年7月至2007年1月,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51例,结合文献重点讨论岩斜区肿瘤的治疗、术前评估、手术入路和技巧.  相似文献   

7.
尤水平 《医学综述》2000,6(2):87-88
<正>近年来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岩斜区”这一概念逐渐被神经外科医师接受,它包括上至鞍背、后床突;下至枕大孔;两侧到岩斜软骨结合部。该部分肿瘤包括早期分类中的斜坡瘤及桥小脑角病变中的在听神经及三叉神经内侧的病变。这些病变最重要的特征是位于第5、7、8颅神经内侧。岩斜区可分成三部分:上区位于三叉神经脑干起始点以上;中区位于三叉神经起始点和舌咽神经起始点之间;下区位于舌咽神经起始点以下包括枕大孔。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1996年以来 ,作者在显微镜下经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12 (男 9,女 3)例 .年龄 16~ 6 7(平均 38)岁 .病程 2mo~ 12a ,平均 2a 5mo.肿瘤位于左侧 8例 ,右侧4例 .头痛 7例 ,行走不稳 5例 ,有三叉神经麻痹 7例 ,饮水呛咳 8例 ,共济失调 6例 ,视神经乳头水肿 3例 ,Babinski征阳性5例 ,偏瘫 2例 .全部行CT或 (和 )MRI检查并增强扫描 ,显示肿瘤位于岩斜区 ,肿瘤大部分位于幕下 ,肿瘤前极 9例压延至颅中窝 ,多累及海绵窦后部 .经口插管全麻 ,侧卧位 ,头转向患侧 30°.颞部马蹄形切口 ,游离骨瓣 ,显露乙状…  相似文献   

9.
岩斜区肿瘤位置深在 ,手术入路受到岩锥阻挡 ,周围结构毗邻重要 ,此区肿瘤切除手术难度大 ,肿瘤残留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传统的乙状窦后入路 (枕下入路 )和颞下入路在处理肿瘤时因岩锥阻挡及手术径路过深造成显露、操作上的困难。颅底外科经验和技术的发展使经岩后 (乙状窦前 )入路成为传统入路的重要替代和选择之一。我科于 2 0 0 1年 2月至2 0 0 1年 5月 ,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岩斜区肿瘤切除术切除肿瘤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例 ,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2 8~ 45岁 ,平均 37岁。临床表现头痛 1例 ,病灶侧面神经周…  相似文献   

10.
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例岩斜区巨大肿瘤中,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认为岩斜区肿瘤和向脑干腹侧生长的CPA区巨大肿瘤采用幕上下联合经乙状窦前岩骨入路可切肿瘤,缩短到斜坡的距离,直接视角扩大,较早阻断肿供血,减少对小脑和颞叶的牵拉,保留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2月至2004年4月,本院共收治岩斜区肿瘤32例,均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经改良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9例岩斜区肿瘤,对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一过性失语1例,脑水肿2例,周围性面瘫1例,脑脊液耳漏1例,腰穿引流后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充分暴露岩斜区肿瘤及其周围结构,是岩斜区肿瘤的较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岩斜区肿瘤以脑膜瘤最为常见,良性居多,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治疗手段。由于岩斜区肿瘤深居后颅窝中央,临近脑干及许多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困难,目前仍有"不可接近区"之称;术后病死率、伤残率以及复发率均相当高,因此,该区手术极具挑战性,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公认的难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区  相似文献   

14.
王仲伟  陈坚 《医学综述》2001,7(10):601-602
经岩骨入路切除岩骨斜坡区 (下称岩斜区 )肿瘤已有近百年历史。 190 4年Fraenkel[1 ] 首次报道了枕下 -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 ,1977年Hakubu[2 ] 据此改为经岩骨 -经小脑幕入路做斜坡脑膜瘤全切除术 ,术中保留迷路。 1988年AlMefty等在应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时提出了乙状窦前入路到达岩斜区。目前 ,乙状窦前迷路后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已公认为到达岩斜区的最佳入路。1 辅助检查乙状窦前入路标志是乙状窦前打开硬膜 ,保留迷路及耳蜗[3 ] 。因此 ,相关的辅助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和指导手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岩斜区肿瘤3种不同入路优缺点,探讨选择手术入路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选择入路,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21例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种,从肿瘤性质、生长方式、术后并发症和操作难度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选择手术入路时如何依据这些因素对3种入路进行选择,观察依据这些因素指导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效果,分析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对保护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手术效果的作用。结果本组21例,全切16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神经鞘瘤6例,表皮样囊肿3例,脑膜瘤12例。术后1例为乙状窦前入路,术后出现脑脊液耳漏,颅内发生化脓性感染,治疗无效死亡;5例出现患侧滑车神经损伤,有复视;6例周围面神经瘫痪;1例出现颞叶脑内血肿,经过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正常出院;3例出现运动性失语,经治疗后,渐好转;3例出现手术区皮下积液并有反复低热,给予留置腰大池治疗,无临床症状出院,1~2月随访,体温正常,积液消失。5例肿瘤残留术后进行放射治疗,未有复发。结论手术入路所经过的解剖结构不同,暴露范围分别有侧重点,术前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入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周围组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岩斜型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相当困难 ,本文对经颞下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该区肿瘤作一评价。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94年 11月~ 1996年 1月经颞下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的巨大岩斜型脑膜瘤 5例。  结果 :5例患者中 ,全切除 3例 ,其中 2例恢复良好 ,1例术后偏瘫和多脑神经麻痹 ;因肿瘤与脑干不能分开而行肿瘤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各 1例 ,其中 1例遗留永久性动眼神经麻痹 ,另 1例术后长期昏迷。  结论 :经颞下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该区肿瘤具有以下优点 :1.到达岩斜区最直接、路径最短 ;2 .手术野开阔 ,显露良好 ;3.可多视角操作 ;4 .只需很轻的脑牵拉。肿瘤不能全切除和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 ,肿瘤包裹了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及侵犯了软脑膜 ,使肿瘤与脑干间失去蛛网膜界面  相似文献   

17.
斜坡及岩斜部位肿瘤处于颅底中间部位 ,位置深且重要结构多 ,手术较困难。我科自 1 987年 2月至 1 999年 6月治疗这类患者 1 5例 ,现报告如下 ,并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男性 8例 ,女性 7例 ;年龄 1 9~ 52岁 ,平均3 4.0 7岁。头顶及枕部疼痛 1 5例 ;肢体无力、肌张力增加 6例 ;发现多根颅神经麻痹 1 3例 ,其中第 、 、 颅神经麻痹5例 ,三叉神经麻痹 6例 ,面神经麻痹 3例 ,听神经障碍 6例 ,后组颅神经麻痹 3例 ;颅内压升高 5例 ;内分泌功能紊乱 2例 ;颈强直、强迫头位 2例。1 .2 影像学表现 本组全部经过 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采用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岩骨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116例岩斜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110例,经乙状窦入路2例,经迷路-乙状窦前入路2例,经颧弓-经岩骨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75例(64.7%),次全切除33例(28.4%),大部切除8例(6.9%)。手术死亡3例,占手术总数2.6%。结论颞-枕下-经岩骨入路适用于病变位于斜坡中线部位,或肿瘤横跨颞骨岩部内侧,侵及中、后颅凹和累及海绵窦、三叉神经切迹(Meckel凹陷)肿瘤的切除,该方法在术中对岩骨斜坡区能够获得良好的暴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生理监测下耳前锁孔颞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肿瘤术前影像学特点,采用耳前锁孔颞下入路切除肿瘤,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本组共18例患者,其中15例肿瘤全切除(83.3%),2例次全切除(11.1%),1例大部切除(5.6%)。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例,术后9 d出院时已恢复;复视2例,其中1例4个月后恢复,1例6个月后复查明显缓解;面部感觉减退3例,1例2个月后基本缓解,2例6个月后恢复;面瘫1例,6个月后痊愈;无脑脊液漏、偏瘫、失语及死亡病例。结论 耳前锁孔颞下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主要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肿瘤的理想选择,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神经功能,减少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0.
对16例岩尖、斜坡、桥小脑角前部、脑干肿瘤采用扩大中路窝入路进行分析,其中,脑膜瘤13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干胶质瘤1例。扩大中颅窝入路对岩斜交界区的暴露更充分,这个入路可直接到达内听道前部。此入路的关键是充分磨除岩尖以暴露岩下窦和前方的Meckel腔、岩斜区。颞叶由于重力作用自然下沉,减少了对脑组织的牵拉,使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