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做功(Tel)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l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最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l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ZR)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辅助化疗时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乳腺中心和青岛市肿瘤医院肿瘤科治疗的120例应用 CTF(CTX +THP+5-FU)方案化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加用 DZR)和观察组(加用 DZR)(DZR∶THP =10∶1,即右丙亚胺和吡柔比星的用药剂量比为10∶1)。观察及统计治疗前、治疗第1个周期、第3个周期、治疗第6个周期、治疗完成后半年、治疗完成后1年的心脏事件(心前区疼痛、心率失常、心电图改变、心肌钙蛋白、B 型钠尿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变、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 评分和分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对照组自第1个周期开始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1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01)。两组的非心脏毒副反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THP 从第1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加用 DZR 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性,且毒副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吡柔比星化疗导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及术后吡柔比星化疗的1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在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和紫杉醇化疗方案(AC-T化疗)基础上给予右丙亚胺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AC-T化疗方案,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及脑钠肽(BNP)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变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hs-cTnT及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hs-cTnT及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改变总异常率是11.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10.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吡柔比星化疗导致的心脏毒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右丙亚胺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 或者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探讨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途径。  方法  本研究入组12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共分为4组, 每组30例。A组为参麦组, 在化疗基础上单用参麦注射液, 50 mL/d连用lw; B组为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 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快速静脉滴入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剂量10:1), 非阿霉素蒽环类药物折合成阿霉素。且在化疗开始之日起, 予以参麦注射液50 mL/d, 连用1w;C组为右丙亚胺组, 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予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快速静脉滴入; A、B、C 3组为实验组, D组为空白对照组, 予以常规化疗; 4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2个化疗周期, 观察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 B型利钠肽(BNP), 肌钙蛋白I(TnI)的数值变化。  结果  通过比较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的数值变化, 实验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LVEF下降百分比、TnI和BNP的数值升高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 < 0.05)。  结论  右丙亚胺、参麦注射液单用以及二者合用, 降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毒性, 均有一定疗效, 其中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联合疗效最佳, 而右丙亚胺单用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好于参麦注射液单用。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配伍使用参麦注射液及右丙亚胺, 可减低心脏毒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右丙亚胺单药与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对阿霉素所致相关性心脏毒性的影响,并对比其疗效。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药组(右丙亚胺单药,61例)、联合用药组(联合应用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75例)与对照组(不予用药处理,30例)。3组患者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阿霉素的化疗方案。对照组化疗前不予用药处理;单药组化疗前30 min给予注射用右丙亚胺,按与阿霉素剂量比20∶1确定右丙亚胺剂量;联合用药组在化疗前同时给予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15 ml,右丙亚胺用法用量同单药组。结果经4个化疗周期,(1)心脏毒性发生率方面:对照组53.3%,显著高于单药组(29.51%)、联合用药组(8.0%),P<0.05;单药组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2)心电图方面:3组病例在化疗开始前心电图均无异常改变。化疗过程中右丙亚胺单药组心电图异常者9例(14.75%)、联合用药组7例(9.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例(73.3%);联合用药组的心电图异常比例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3)CK、CK-MB、TnI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后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联合用药组化疗后CK、TnI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CK-MB与化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前3组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后单药组、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4)超声心动图参数LVIDD、LVISD、A/E、LVEF、FS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联合用药组化疗后较本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前3患者各超声心动图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以及毒性程度,维持正常的心电图、心肌酶以及心功能变化,从而增强恶性肿瘤患者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耐受能力、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Dexrazoxane,DEX)对乳腺癌患者在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化疗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行EPI辅助化疗的112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有无联合应用DEX分为观察组(联合DEX)56例、对照组(不用DEX)56例。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射血功能、肌钙蛋白T(cTnT)、心房钠尿肽(BNP)等血液毒性反应及化疗期间全身毒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cTnT、BNP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化疗相关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可显著降低EPI化疗期间心肌受损的程度,同时并不增加患者的全身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各15例,右丙亚胺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滴。在化疗第1疗程(T1)开始前、第3疗程(T3)及第6疗程(T6)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EF、E/A及TDI技术测量ETALPW/PW法测量Tei指数,观察化疗前后吡柔比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右丙亚胺对其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结果:组间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比较,单纯化疗组在T3结束后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组在T3、T6结束后,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吡柔比星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TDI及Tei指数能够较EF及E/A更早、更敏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腺癌CAF方案化疗联合应用磷酸肌酸(CP)在心肌保护方面的疗效。方法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CAF+CP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CA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心肌酶谱和不良反应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电图、心肌酶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F方案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肌酶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能够明显改善乳腺癌CAF方案化疗对心脏的损害,有效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各15例,右丙亚胺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滴。在化疗第1疗程(T1)开始前、第3疗程(T3)及第6疗程(T6)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EF、E/A及TDI技术测量E'/A'、PW/PW法测量Tei指数,观察化疗前后吡柔比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右丙亚胺对其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结果:组间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内比较,与T1比较,单纯化疗组在T3结束后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组在T3、T6结束后,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吡柔比星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TDI及Tei指数能够较EF及E/A更早、更敏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EX)对平滑肌肉瘤复发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所致心脏毒副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9例复发平滑肌肉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DEX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辅助化疗5个周期,治疗组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右丙亚胺∶表柔比星=10∶1),在第一次应用蒽环类药物时即给予右丙亚胺.监测各时期心肌肌钙蛋白(cTnT)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统计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以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柔比星(EPI)治疗的第一个周期开始cTnT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2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即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T水平都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EV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毒副反应没有差异.结论:EPI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便产生了明显的毒副反应,加用DEX后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化疗和循证护理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9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联合化疗和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术后常规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对照组患者较观察组患者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CD8+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联合化疗和循证护理治疗乳腺癌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血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 H1的表达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 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 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 H1的表达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 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 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紫杉醇脂质体辅助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纳入研究的9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46例,采用紫杉醇脂质体化疗;对照组患者46例,采用紫杉醇化疗。2个疗程后,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单器官转移、≥2个器官转移的化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和39.1%,观察组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辅助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晚期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组)和观察组(化疗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组),每组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QOL)、免疫功能、体力状况评分(KPS)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明显升高,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体力较前明显改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骨肿瘤患者,胎盘多肽注射液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不良反应及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延续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年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化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延续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上肢功能、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分别为(28.4±5.7)分和(33.6±5.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四种肩关节活动度分别为(28.2±5.2)、(93.1±16.5)、(103.2±16.6)和(37.3±4.5),手指爬墙高度为(35.2±4.3)c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并有利于患者术后上肢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艾注射液在晚期原发性肝癌姑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122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康艾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安慰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2.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CD+4、CD+4/CD+8水平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艾注射液在晚期原发性肝癌姑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EX)对表阿霉素(EPI)辅助化疗时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来我院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EPI为主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观察组在EPI为主的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DEX(DEX∶EPI=10∶1),在第1次应用EPI时即给予DEX。采用心肌钙蛋白T(cTnt)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监测治疗前、治疗第1和第3个周期、治疗完成时、完成后半年、1年的心脏功能状态,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和分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EPI治疗第1个周期开始cTnt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1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t水平都较低;而LVE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不良反应没有差异。结论:EPI从第1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加用DEX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腹水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6例卵巢癌伴腹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1),均应用TC方案(紫杉醇135mg/m2静脉注射d1+卡铂 AUC=5 静脉注射d1)全身化疗,3周重复1次;同时腹腔内给予顺铂40mg/m2+43~45℃ 0.9%生理盐水1500~3000ml热灌注化疗,每2周重复1次,连续治疗6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次热灌注化疗后腹腔内注入贝伐珠单抗300mg,治疗6周。评价患者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6例患者治疗前、后腹水中VEGF水平。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腹水VEGF水平为(468.30±42.80)p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785.89±305.22)pg/ml(P<0.05);治疗组治疗后腹水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820.20±61.49)pg/ml(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RR)为92.0%(23/25),对照组为61.9%(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VEGF阳性者的RR达1000%,VEGF阴性者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QOL)改善率为92.0%,对照组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对治疗的耐受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疗效优于单纯腹腔热灌注化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安全性好,尤其对于腹水VEGF阳性卵巢癌患者更加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