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评价全髋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3例34髋。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2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5例5髋,感染4例4髋。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5髋,1~2年1髋,5~10年18髋,10~13年10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20髋,混合型假体7髋,骨水泥型假体7髋。结果平均随访3.5年。1例术后半年发生股骨柄松动进行再翻修,其余病例假体保留,优良率为82.4%。结论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髋臼磨损也是翻修原因之一,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二期翻修术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严重并发症,给后期的进一步治疗造成许多困难。本文着重讨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二期翻修方法。方法自1998年9月~2000年3月,共治疗全髋术后感染病例7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2~68岁,平均51.5岁。早期感染2例,晚期感染4例和急性血源性感染1例。3例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产碱假单胞菌,3例细菌培养阴性。所有病例都采用清创、假体取出后二期翻修的治疗方法。结果7例病例在初次清创假体取出,含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抗生素的骨水泥间隔物置入后,伤口均Ⅰ期愈合。二期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1.7个月,翻修术后随访平均7.2个月,未出现感染征象。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具有安全系数高,感染容易控制的优点,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以避免或减少翻修术的发生。方法 总结本院 1991~ 2 0 0 0年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病例 ,从翻修术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  10年间我院施行翻修术 98例。翻修术的原因以髋臼磨损为主 ,占 45 .92 %。其他依次为假体松动、感染、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柄远端股骨骨折和人工髋关节强直等 ,非假体松动原因而行翻修术 79例 ,占翻修病例总数的 80 .5 8%。 2次及以上翻修术的主要原因是习惯性脱位和感染。翻修术方式主要采用生物学固定。合并髋臼骨缺损 2 9例 ,股骨侧骨缺损 2 5例 ,自体或异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 2 5例。平均随访 63 .9个月 ,Harris评分翻修术后优良率 82 .2 8%。结论 翻修术的主要原因是髋臼磨损 ,多次翻修术的原因主要是假体习惯性脱位和感染。翻修术应以生物学固定为主。为避免或减少翻修术的发生和次数 ,在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时 ,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规范手术操作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水泥间隔物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及作用.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假体取出时年龄34~80岁,平均52岁.置换术后至出现感染的时间为2周~19年.34例在一期手术中取出全部假体,2例分次取出假体.骨水泥间隔物内加入5%~10%的万古霉素.对有脓性分泌物者留置出入管进行灌洗,一般维持3~7 d,术后1周可下地活动,但患肢至少免负重2个月.术后常规静脉使用万古霉素,或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选用敏感抗生素,2周后改敏感抗生素或口服利福平巩固4~8周.结果 34例患者的感染在术后3~19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其中2例间隔物折断(支架为髓内钉),1例间隔物脱位;2例患者(以斯氏针和原股骨假体为支架者各1例)在感染控制后拒绝翻修.2例感染持续存在,1例行间隔物取出、股骨上端旷置,术后感染获得控制;1例行间隔物取出、股骨上端旷置,术后因并发症死亡.使用间隔物后的感染治愈率为94.7%.结论 骨水泥间隔物可通过局部缓慢释放高浓度抗生素明显提高感染的治愈率,同时可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限制瘢痕形成,避免下肢不等长,便于再次进行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5.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6例,女5例,平均63岁(54~71岁)。术前Harris评分25~40分,平均33分。术前血沉均有升高,平均61mm/h(34~80mm/h)。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均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11例中一期翻修6例,二期翻修5例,术后均置引流管引流并根据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11例患者早期感染2例,晚期感染9例。术前穿刺及窦道脓液培养阳性8例,其中5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为大肠埃希氏菌,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术后11例患者随访12~31个月,平均17个月,感染均未复发,血沉、血常规检查正常,术后Harris评分为79~92分,平均84.2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1.2分(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只要诊断明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骨水泥,一期翻修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静  段宏  裴福兴 《中华骨科杂志》2001,21(12):741-74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共1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患者,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9岁(48~65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分(26~38分),血沉平均56mm/h(38~74mm/h)。所有病例术前、术中均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10例患者中一期翻修8例,二期翻修2例。结果10例患者中术前细菌培养2例阴性,8例阳性,其中6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为G-细菌。术中细菌培养9例阳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7例,G-细菌2例。根据术前细菌培养结果,6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及2例细菌培养阴性患者行一期翻修术,其余2例G-细菌感染患者行二期翻修术。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8~30个月),感染均未再复发。术后血沉均恢复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2.5分(78~89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0分(配对t检验,P<0.02)。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者,一期翻修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慢性感染伴有窦道形成不应该作为一期翻修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7.
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10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68岁(55~85岁)。本院感染5例,外院感染5例。10例患者均有患髋疼痛症状,4例有窦道,6例血沉增快,9例C-反应蛋白增高。术前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3例阳性,1例阴性。无窦道者术前行关节穿刺,细菌培养,3例阳性,3例阴性。4例细菌培养阴性者,术中取标本培养仍为阴性。所有患者X线片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反应骨形成等表现。治疗包括:保留假体清创2例;一期翻修4例,其中普通骨水泥固定2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2例;二期翻修4例,取出假体,彻底清创,放置抗生素骨水泥团制备的临时假体间隔器,感染控制后,安放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的假体。结果2例保留假体清创者,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术后未见感染复发。4例一期翻修者,其中2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术后未见感染复发,2例普通骨水泥固定,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术后感染未见复发。4例二期翻修者,抗生素骨水泥固定,术后未见感染复发。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均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均很困难,目前尚无特异性检查方法,需要对患者所有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二期翻修较为理想。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可以提高控制感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32例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患者,男19例,女13例,平均56岁(32~80岁).髋臼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3例,ⅡA型9例,ⅡC型5例,ⅢA型1例,ⅢB型4例;对Ⅰ~ⅡA型髋臼骨缺损(22例),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对ⅡC~ⅢB型髋臼骨缺损(10例),给予植骨、加强环和髋臼网等方法进行充分重建,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1例,Ⅱ A型4例,ⅡB型1例,ⅡC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ⅢC型2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8例(ⅡC型5例,ⅢB型3例),近端固定生物型假体5例(Ⅰ型),广泛涂层型假体11例(Ⅰ型6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远端同定型假体8例(ⅢA型6例,ⅢC型2例).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年2个月.术后2例患者反复发生感染,因患者拒绝再次取出假体,仅行清创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仍存在窦道;Harris评分分别为65和78分.其余30例患者效果满意,Harris评分由二期手术前的平均48分(31~7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5分(80~95分).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当时的X线片对比,30例患者的假体均无下沉、移位和松动.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手术的成功率高,手术重点是确认感染已获得良好控制后,针对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假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二期翻修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中期的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22例(22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手术植入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以感染复发率、疼痛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平均随访周期为(6.6±1.8)年(5~8年),22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和脱位等。治疗前VAS评分平均为7.2分(5—9.1分),一期手术后VAS评分平均为3.8分(1.2~5.3分),最后一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1.2分(0—3.2分)。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6.4分(20~49分),一期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56.3分(40~66分),最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4.2分(72—93分)。结论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术中期随访控制感染效果显著,为全髋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了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材料技术和加工技术的进步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率已降到 1%以下〔1〕。临床上治疗以Ⅱ期翻修术较常用 ,现就有关内容综述如下。1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与否取决于细菌数量、毒力及机体抵抗力。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两者所占比例超过5 0 % 〔2〕,革兰阳性杆菌、β 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厌氧菌次之〔3〕,布氏杆菌、真菌等极少见〔4〕。术中细菌残留、术后细菌经血液播散是感染发生的基本途径〔5〕。据临床统计 ,手术室空气中细菌坠落污染是最主要来源 ,占…  相似文献   

1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康复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雪圆  李瓦里  房纬 《中国骨伤》2008,21(3):199-201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广泛应用,术后康复日益受到重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THR术后康复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操作技术、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对康复治疗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脱位是全髋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以使患者对手术治疗及手术医师失去信心,同时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也会明显降低。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率,报道不尽相同。复习近年的文献报道,初次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率一般认为在2%~3%,全髋翻修手术的脱位率则较初次置换高3~4倍,达9%~10%,而第2次或更多次翻修手术后脱位率可高达26.17%[1]。按时间一般分为早期脱位(术后6周内)和晚期脱位(术后6周后),肖德常等[2]  相似文献   

13.
速避凝预防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卫春  王春  吴李勇 《中国骨伤》2004,17(3):176-177
全髋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可达40%~70%,并有2%可发生严重的肺栓塞。为了解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速避凝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1998年3月—2000年9月对121例全髋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arris评分和X线表现在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疗效中的相关性。方法从本组行THA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进行随访,进行Harris评分和X线片评估,比较两种方法在评价临床疗效中的差异。结果在33例Harris评分〉90分的患者中,27例X线评价良好,6例X线评价差。16例Harris评分80—90分的患者中,10例X线评价优良而6例差;13例Harris评分70~79分的患者中,X线评价优6例,差7例;12例Harris评分〈70分的患者中,其中X线评价4例优,8例差。在X线评价优与差的不同等级间,患者的功能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P〈0.05)。Pearson列联系数r=0.388,P〈0.05,显示两评价方式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论X线评价结果与Harris评分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密切度一般(r〈0.5)。单纯用Harris评分并不能够全面评估关节的真实状况,同时采用X线片和Harris评分来综合评估显得更为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关节镜和常规开放清创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0月至2016年9月3家医院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患者11例11膝,术前穿刺抽取关节液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为2组,其中关节镜组5例,关节镜下行清创术;常规组6例,行常规开放清创术。术后两组敏感抗生素持续闭式灌注2~3周,待冲洗液变清后3~5 d拔管,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于术后第1、3、7天利用疼痛标尺评分记录患者伤肢疼痛情况,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11例经治疗后局部及全身症状体征消失,血液及关节液检查结果均正常。术后随访6~18个月,关节镜组1例、常规组2例术后3个月感染复发,经再次关节镜清创手术后感染得以控制。随访终末根据HSS膝关节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关节镜组优3例,良2例,中0例,差0例;常规组优3例,良1例,中1例,差1例。结论: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中没有明显骨质感染、破坏,关节周围皮肤没有窦道形成,假体无松动且能找到敏感抗生素的患者,应用关节镜手术后持续灌洗、敏感抗生素应用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创伤小、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arris评分和X线表现在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疗效中的相关性。方法从本组行THA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进行随访,进行Harris评分和X线片评估,比较两种方法在评价临床疗效中的差异。结果在33例Harris评分〉90分的患者中,27例X线评价良好,6例X线评价差。16例Harris评分80~90分的患者中,10例X线评价优良而6例差;13例Harris评分70~79分的患者中,X线评价优6例,差7例;12例Harris评分〈70分的患者中,其中X线评价4例优,8例差。在x线评价优与差的不同等级间,患者的功能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P〈0.05)。Pearson列联系数r=0.388,P〈0.05,显示两评价方式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论X线评价结果与Harris评分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密切度一般(r〈0.5)。单纯用Harris评分并不能够全面评估关节的真实状况,同时采用X线片和Harris评分来综合评估显得更为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