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2.
异丙酚对癫痫病人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了15例癫痫和15例其他疾病患者在手术中用异丙酚诱导麻醉时的脑电图(EEG)特点,并将其相比较,结果发现:①异丙酚对EEG的影响主要是使α波的数量减少,β波的数量增多,且增多在各脑区的顺予是:额、颞、顶、枕,并可使两波的波幅增高,而对δ波和θ波的影响不明显,两组间也无差异;②小剂量异丙酚可诱发各组病人EEG中棘波的出现,但随着药量的增加,棘波却逐渐消失。③异丙酚诱发EEG中棘波出现的部位均为额后部,与术前EEG中有棘波出现的部位不一致,并可引起临床发作,因此,在用此药时,为了避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过高,诱发癫痫,最好采用一次大剂量静脉推入,以尽量缩短药物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时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20例单纯疱疹脑炎的47次脑电图。14例恢复,3例有后遗症,6例死亡,脑电图有6种发作形式的活动。即1.慢波,2.周期性δ波发放,3.局灶性反复出现的尖波,4.局灶性棘波,5.局灶性θ波,6.长时间的基本频律改变等。在47次脑电图中只一次(在起病后第18天检查)可视为正常,表现为轻度不对称的θ波及一次棘波放电,该患者在病后30天时EEG恶化,出现了3  相似文献   

4.
戊四氮点燃癫癎大鼠海马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戊四氮(PTZ)点燃癫癎形成过程中大鼠海马5-羟色胺(5-HT)能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用PTZ制作癫癎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戊四氮急性发作组(PTZ 1组)和戊四氮慢性点燃组(PTZ 2组),同时设立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在体微透析取样,观察大鼠行为、脑电图(EEG)和海马5-HT能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PTZ 1组癫癎发作时EEG自发放电逐级加重;癫癎发作时海马5-HT水平与对照组、发作前和发作后比较显著升高(P〈0.05);海马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T转化率(5-HIAA/5-H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Z 2组点燃后大鼠出现自发癫癎发作,EEG在发作间期出现自发放电;5-HT和5-HIAA水平在点燃期、维持点燃期、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癫癎发作时海马5-HT水平显著升高,发作后恢复正常;在癫癎形成过程中,早期5-HT水平一过性升高、PTZ点燃后和发作间期海马5-HT水平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麻将性癫疒间 临床少见 ,现报告 3例如下。1 病例 1.1 例 1 男 ,80岁。因发作性左上肢抽搐及意识障碍 15年 ,频繁发作 4d于 2 0 0 1年 7月 2 2日入院。患者从 15年前起每在打麻将或看别人打麻将时出现发作性左上肢抽搐、意识丧失 ,持续 3~ 5min缓解。 15年来共发作 2 0余次。发作间歇期脑电图 (EEG)正常。患者入院前 4d ,在打麻将时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摔倒及尿失禁。送往医院途中 ,出现左上肢抽搐 2次。入院后作EEG :右侧大脑广泛的棘波、尖波、尖慢波及棘慢波。头颅CT :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为复杂部分性癫疒间 。给予抗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多种脑电图(EEG)异常放电模式。方法 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收治的5例NCSE患儿,分析患儿的发作诱因、临床表现、EEG异常及治疗反应等情况。结果 报道的5例患儿,男童2例,女童3例。发病年龄1~12岁(中位值4岁2月)。5例均有反应迟钝,不同程度的智力倒退,其中例5有性格改变。NCSE诱因分析发现5例中感染引起惊厥持续状态后出现NCSE 1例(例4),抗癫痫药物调整过程中发作1例(例2),癫痫发作控制不佳1例(例5),突然停用所有抗癫痫药物1例(例3),诱因不明1例(例1)。发作期EEG特征多样,包括反复长时间的发作期放电,局部起始伴扩散和演变,左右反复交替出现(例1);全导高波幅慢波及右侧局灶性(Rolandic区)持续放电(例2);全导弥漫性高幅2.5~3Hz左右慢波、棘慢波长程发放(例3);全导持续周期性高幅慢波、尖慢波呈发放(例4)。双侧前头部(额极、额、中央、顶为主导联)5Hz高幅持续性慢波(例5)。所有患儿发作时静脉推注地西泮,临床症状及EEG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NCSE的临床表现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玩麻将诱发癫癎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EEG)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3月在本院癫痫 间中心行长程(8~24h)视频EEG监测的13例因玩麻将诱发癫癎患者发作间期的EEG改变.结果 本组中有2例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患者发作间期EEG可见双侧大脑半球或双侧中央、额区多量单、连发棘波、尖、棘慢复合波、多棘波慢波发放,给予抗癫痫 间药物治疗,并嘱避免打麻将,未再发作.9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和2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的患者发作间期EEG背景活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异常改变,表现为α节律慢化、反应性及调节性消失、慢波性异常、快波性异常增多、清醒及浅睡眠中6或14Hz阳性棘波、中线θ节律.11例均未给予抗癫痫 间药物治疗,只嘱戒掉麻将并远离麻将环境.其中有1例发作间期EEG呈广泛间断性中-高幅5-7Hzθ节律,1例呈双侧额、中央、颞区阵发性高波幅3~5Hz慢波节律的患者在看家人打麻将、或通宵玩麻将中再次发作.结论 玩麻将诱发的癫癎属于反射性癫癎,虽然戒掉麻将是避免发作的最佳方法,但对于EEG检查有明显癫痫 间样放电,或遵医行为不良,不能彻底摆脱打麻将或麻将环境的患者,则应按癫癎发作类型正规服用抗癫癎药物.同时由于玩麻将诱发癫痫 间发作的刺激因素非常复杂,声光等视觉刺激、思考、躯体感觉、本体感觉、焦虑、惊吓、激动、劳累等刺激因素影响常使大脑处于过度兴奋、乏氧状态,导致EEG背景活动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患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定时行长程EEG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CECTS)患者发作间期棘波相关的血氧依赖水平(BOLD)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频繁出现发作间期放电的BCECTS患者进行同步脑电图(EEG)联合功能磁共振(EEG-fMRI)扫描,将离线EEG滤波后确定棘波的时间点,采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提供的经典血氧动力学函数(HRF)模型计算棘波相关的BOLD变化. 结果 共纳入6例BCECTS患者,常规EEG显示频繁出现发作间期中央区和中颞区棘波.EEG-fRI扫描时1例未见放电,获得5例患者5个序列的fMRI数据,5个序列均出现BOLD激活信号,两侧中央颞区同时出现激活信号2例,单侧中央颞区出现激活信号3例,4例最大激活区位于中央-中颞区,1例位于枕叶.5例在中央颞区外的其他脑区具有激活信号. 结论 中央颢区可能是BCECTS的致痫灶,致痫灶与其他部位共同构成的神经网络可能与BCECTS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临床及脑电图(EEG)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CJ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进行性痴呆和肌阵挛,12例早期表现为抑郁、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14例患者EEG均呈阵发周期波,周期波为高波幅双相、三相或多相尖波、尖-慢综合波,其中3例发病后4~9周第2次EEG检查时出现特征性周期波,1例发病后14周第3次EEG检查时出现特征性周期波.2例行MR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示额顶叶皮质区出现异常信号.结论 CJD的临床特征为进行性痴呆和肌阵挛,发病后3~14周EEG出现阵发周期波.对于早期病例应行EEG跟踪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致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脑电图(EEG)与临床的关系。方法记录160例6个月~6岁患儿FC后EEG。结果 EEG异常率为38.1%;EEG异常率与FC临床特征(局灶性发作和FC持续时间〉15min)有关;首次FC的EEG异常率为20.5%,随着FC再发次数的增多逐渐增高。3岁以内FC小儿其EEG异常率不明显,3岁以后的FC小儿EEG的异常率则逐渐增多,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患儿多次EEG检查出现发作性棘波,其中3例随访3~4a,最后诊断为癫。结论 EEG异常率与临床特征有关系;FC再发与EEG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EEG多次异常FC可发展为癫。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改变,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6月18日—2016年6月18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8例自身免性脑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均送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做相关抗体的测定;患者至少做2次以上常规EEG和(或)视频脑电图(VEEG),1次以上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上肢SEP)、下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SEP)、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检查。患者出院后对其临床症状、EEG进行随访,对诱发电位有异常的患者进行关注。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发热头痛、严重者意识障碍和通气功能下降;8例患者中5例为抗NMDA-R脑炎,2例为抗GABAB-R脑炎,1例是两者均为阳性。抗NMDA-R脑炎的EEG:2例患者病程早期(10 d)出现β波,中期(20 d)出现δ波,在此波上叠加快波,呈现δ刷,2例患者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头颅核磁共振(MRI)阴性,治疗以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其中1例使用血浆置换疗法,临床预后良好;另2例可见散在的尖波和尖慢波,病情好转,EEG也有好转;1例EEG为正常,使用激素冲击治疗,临床预后好。抗GABAB-R脑炎:1例以慢波为主,治疗以激素冲击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EEG恢复正常,临床预后好;另1例表现α波泛化,尤其在额区也出现α波,患者放弃治疗。抗NMDA-R和GABABR均为阳性患者,EEG表现慢波,病情好转,EEG好转。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中大部分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出现异常:波幅的改变,潜伏期轻度延长,异常患者出院3个月后随访,结果均为正常。结论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EEG表现不尽一致,不同的病程阶段有相应的改变,EEG可作为疾病预后的指标。早期EEG有快波出现且临床疑诊脑炎时,应及时筛查血与脑脊液的NMDA-R抗体;EEG出现α波泛化,需注意GABAB-R抗体的筛查。部分患者诱发电位改变在波幅和潜伏期轻度延长,出院3个月复查大部分恢复正常。由于病例数较少,诱发电位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的改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 in children,BECT)的发作期脑电图。方法利用5a时间收集605例BECT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资料。结果 30例患者出现30次癫痫发作。这些患者发作期EEG被分为4种发作期图形。最多的一种类型为A型,12例出现,低电压快节律棘波,波幅逐渐增高节律逐渐变慢。B型,7例次,棘波混合尖波频率和波幅逐渐增高。C型,6例次,θ波波幅逐渐增高和频率逐渐减慢。D型,5例次,局部电活动减弱,继之为前3型。结论虽发作间期BECT脑电图相似,均呈中央颞区放电,BECT发作期图形不是唯一不变的;发作前脑电图电抑制和发作后慢波比较常见,不影响BECT的诊断;发作前图形、发作中脑电图可以相互转化,不影响BECT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癫(癎)发作时非棘、尖波样波群以外的有别于背景波的NFDCC性波的演变过程. 方法 对治疗后EEG复查的癫(癎)患者,有临床发作事件而未能发现(癎)性波,与回顾性回放有不同结果的27例视频EEG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2例,发作间歇期有(癎)样波或发作与EEG异常不同步者3例.发作性θ波6例,δ波5例,快波4例,低电压2例,多棘-慢波5例. 结论 熟练掌握非棘、尖波样波群以外的有别于背景波的(癎)性波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减慢回放实时速度可大大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5.
报道七例既往无精神病病史的癫痫患者在发作控制后出现急性精神病,该时EEG正常。典型病例:例1为女性,19岁。自3岁时即出现复杂部分性发作伴继发性泛化,虽用卡马西平治疗,但入院时每天仍发作2~3次,EEG示右颞前内侧有棘波灶。改用卡马西平200mgQid后,大发作控制。但在发作控制后48小时内出现思维障碍伴情感高涨和强迫行为,对家人采取敌视态度,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血卡马西平浓度在治疗范围,为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导1例经血浆地高辛浓度测定证实的地高辛中毒患者引起癫癎样发作和EEG异常.患者女性,64岁,患心绞痛、房颤、风湿性心办膜病及典型的地高辛中毒(心动过缓、黄视、恶心及呕吐).入院前一周首次出现"奇特的旋转"(funny turns)发作.入院时意识混浊、定向力障碍,咂唇作响及四肢粗震颤.最初癫癎样发作每天5次,每次3-5分钟,测血浆地高辛浓度为5μg/L,证实为地高辛中毒.故地高辛减量为每日0.1875mg,需时再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一周后血浆地高辛浓度降到3.4μg/L,但仍有癫癎样发作,EEG呈棘慢波活动和普遍性慢波.后因心绞痛时误将地高辛当作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血浆地高辛浓度又升到5.8μg/L,癫癎样发作增多,此时EEG为2-2.5周/秒棘  相似文献   

17.
癫(癎)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是大脑皮质局限性或广泛性、间歇性的异常放电,在临床上可能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相混淆.长程视频录像脑电图(V-EEG)可通过直接观察发作的临床表现、睡眠结构EEG,并通过同步EEG监测来分析临床与EEG的关系,从而成为癫(癎)诊断与鉴别诊断非常可靠的监测方法.非癫(癎)性发作(NES)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阵发性临床发作,不伴有发作期EEG(癎)样放电.在国外癫(癎)中心所谓癫(癎)患者中10%~20%被证实为NES.现将哈密地区监测的54例中老年人NE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300例癫痫及可疑癫痫患者AEEG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300例癫痫及可疑癫痫患者的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使用北京明思公司SW-JH系列智能化脑电监护仪描记,并与普通脑电图(EEG)比较。结果:300例中EEG异常54例(18.OO%),AEEG异常178例(59,33%).AEEG病样放电检出率明显高于EEG。14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EEG异常8例(57.14%).AEEG异常10例(71.41%),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EEG在病样的放电检出上明显优于EEG,但有时AEEG也捕获不到门歇期的病样波;在继发性癫痫中,AEEG在病样波的检出上无明显优势,但AEEG可以记录到癫痫发作起始时的波形变化,对确定癫痫类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Dubey等报告印度Gandhi医学院报告6例由麻疹病毒感染后并发的罕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在2003—2004年发现的。有行为异常,智能减退,肢体无力,全身性肌阵挛,直到昏迷。约80%患者1 ̄2年内死亡。EEG上有间歇5 ̄8s周期性出现1次持续2 ̄3s高波发放的EEG与肌阵挛发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癫?药物(AED)对临床发作已控制,但脑电图(EEG)上仍存在癫?性电持续状态ESES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11月本院门诊、住院治疗的儿童癫?患者,用日本光电9000型长程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到的16例临床下ESES患者,临床无发作均超过半年,随访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前后均再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和V‐EEG监测。结果:16例应用卡马西平(CBZ)、奥卡西平(OXC)临床发作均已得到控制,V‐EEG提示仍存在ESES现象,神经心理学评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治疗方案调整为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左乙拉西坦/托吡酯,3个月后复查V‐EEG提示ESES消失,脑功能状态得到改善(P<0.05)。结论:AED的治疗目的,不仅要控制临床发作,也要控制临床下?样放电,特别是ESES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