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15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P<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术后臂丛神经镇痛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伍用吗啡和利多卡因用于上肢手术后臂丛神经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0.30%罗哌卡因组(Ⅰ组)(含罗派卡因75 mg、吗啡1 mg、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15 ml),0.25%罗派卡因组(Ⅱ组)(含罗派卡因75 mg、吗啡1 mg、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20 ml),20%罗哌卡因组(Ⅲ组)(含罗派卡因75 mg、吗啡1 mg、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25 ml),术后臂丛神经镇痛(PCRA)负荷剂量15 ml,总剂量15 ml/24h,镇痛时间约50 h.以VAS评分比较三组术后PCRA镇痛效果,Bromage评分评定运动阻滞情况.结果术后6、12、24、48h VAS评分,Ⅲ组显著高于Ⅰ、Ⅱ组,Bromage评分Ⅰ组显著高于Ⅱ、Ⅲ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0.25%罗哌卡因复合吗啡和利多卡因对上肢手术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确切,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0.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375%左旋布比卡因行腋路远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50例手外科肘部以下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0.5%甲磺酸罗哌卡因,对照组给予0.375%左旋布比卡因,两组均采用相同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及消退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及消退时间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及消退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气胸、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0.5%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优于0.375%左旋布比卡因,更适合较长时间手术的显微手外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下行择期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用药为0.2μg.mL^-1舒芬太尼和0.2%罗哌卡因,对照组(n=30)为0.2%罗哌卡因。分别记录两组用药量、静息和运动VAS评分、PONV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间静息和运动VAS评分、PONV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0.2μg.mL^-1的舒芬太尼不能增强0.2%罗哌卡因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腋路远端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患者上肢外展80度,在上肢的中上1/3交界处触及肱动脉搏动,连续阻滞四支终末神经,多点注射,麻醉起效后,观察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效果、麻醉持续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为(9.06+3.57)分钟,运动阻滞完善时间为(14.9+4.5)分钟,镇痛持续时间(268.1+31.2)分钟,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气胸、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平稳。结论 腋路远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易掌握,并发症少,阻滞效果较完善,适合饱胃、急危重症及肥胖患者肘部以下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R组:0.75%罗哌卡因15ml.;B组:0.75%布比卡因15ml,两组分别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及1:20万肾上腺素3滴,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给药。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维持时间R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效果R组优者达93%,B组麻醉优者达87%,B组有1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助药物,并有1例患者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拟择期行前臂或者手部手术的病人12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四组:A组给予0.25%的罗哌卡因,B组给予0.33%的罗哌卡因,C组给予0.4%的罗哌卡因,D组给予0.5%的罗哌卡因,每组30例,均给予罗哌卡因32 ml。记录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估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高,起效时间逐渐缩短,镇痛维持时间逐渐延长,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秀率83.3%,优良率93.3%;B组优秀率90.0%,优良率96.7%;C组优秀率96.7%,优良率100%;D组优秀率100%。四组病人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0.25%~0.50%罗哌卡因都是可行的,从"较低的浓度达到100%阻滞成功率"的角度评价,0.4%罗哌卡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RA)在上肢手术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上臂前臂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与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RA)组,每组30例。PCIA组:0.001%芬太尼+0.08%恩丹西酮共100mL,PCRA组:0.2%罗哌卡因+0.0003%芬太尼+0.08%恩丹西酮共100mL。两组均按LCP模式给药,即负荷量(5mL)+持续量(2mL/h)+PCA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48h后撤泵拔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Ramsay镇静评分法(RSS),于镇痛后6、12、24、36、48h进行镇痛镇静评分和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记录各时间点SPB、DPB、HR以及镇痛期间首次追加量的时间、按压次数、芬太尼总用量。结果:术后镇痛后24h内PCRA组VAS、SPB、DPB、HR、按压次数和芬太尼总用量均低于PCIA组(P<0.05),PCRA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低于PCIA组(P<0.05)。结论:上肢手术术后PCRA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吗啡与罗哌卡因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合用可充分发挥两类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并延长镇痛时间,减少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椎管内麻醉和术后镇痛。但使用阿片类药物和局麻药混合液用于外周神经阻滞的效果尚有争论,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观察方法,观察吗啡与0.5%罗哌卡因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儿30例,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15例)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15例)。根据围麻醉期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苏醒状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较接近麻醉前基础值,且术中波动较小,生命体征平稳。B组血压、心率及呼吸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麻醉深浅而有显著波动,护理难度大。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时的护理要点是根据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配合麻醉医师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麻醉恢复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率.方法:6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n=30)和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n=30).神经刺激器诱发出目标神经阳性体征后共给0.5%罗哌卡因35 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不适感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等待总时间.45 min内每5 min评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等待总时间和麻醉不适感显著少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或P<0.05).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结论: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使用相同局麻药及容量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少的麻醉不适感和更完善的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上肢和肩部手术患者麻醉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应用氟芬合剂行臂丛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及对血压、心率的影响。方法:6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R0、R1、R2三组(n=20),局麻药分别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0.5%的罗哌卡因、0.375%的罗哌卡因加入氟芬合剂,双盲观察比较各组对术中患者血压心率的影响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术中血压、心率R0、R1组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和加快,R2组相对平稳或略有下降(P〈0.05),镇痛效果R2组优于R0和R1组。结论:利用小剂量氟芬合剂伍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有效控制术中血压心率,镇痛效果好。能够使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且术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维拉帕米吗啡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吗啡注入椎管内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也有成功用于外周神经镇痛的报道 [1];维拉帕米作为钙通道阻滞剂 ,与疼痛调控密切相关 ,具有一定的镇痛和神经传导阻滞作用[2]。本文旨在观察维拉帕米及吗啡注入臂丛神经鞘内对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镇痛的作用。1临床资料手部及前臂手术病人80例。男46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36±12)岁 ,平均体重(57±11)kg,平均手术时间(129±16)min。术前均不用镇静镇痛药。采用锁骨上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 ,局麻药为1.2%利多卡因及0.15%丁卡因合剂25ml(含1 :20万 u…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或吗啡作为局部麻醉药辅助剂对上肢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及吗啡组(C组),各40例.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患者采用盐酸罗哌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比较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RIB)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种不同的收缩反应(上臂即上肢的近端和前臂即上肢的远端)对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效果的影响,探索RIB入路的有效性及可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5例,采用RIB入路,按神经刺激器引发上肢目标肌肉收缩反应的部位,分为A近端(40例)、B远端(45例)2组。外周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为0.6 mA,频率2 Hz,时程0.1 ms,用单次神经刺激针穿刺,进针寻找相应臂丛神经,如电流减小至0.3~0.4 mA时仍能见到明显的相应肌肉收缩,且回抽无气体、血液则注入0.5%罗哌卡因40 mL。于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由另一名观察者测试并记录2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远端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较近端组快(P0.01),锁骨上、腋、肌皮、桡神经2组无显著差异;30 min时2组除肌皮和桡神经外其余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近端组低于远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未出现中毒、血气胸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神经刺激器引发出肘以下远端运动反应时,感觉神经阻滞起效速度快,神经阻滞完善率高,感觉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比较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RIB)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种不同的收缩反应(上臂即上肢的近端和前臂即上肢的远端)对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效果的影响,探索RIB入路的有效性及可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5例,采用RIB入路,按神经刺激器引发上肢目标肌肉收缩反应的部位,分为A近端(40例)、B远端(45例)2组。外周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为0.6mA,频率2Hz,时程0.1ms,用单次神经刺激针穿刺,进针寻找相应臂丛神经,如电流减小至0.3-0.4mA时仍能见到明显的相应肌肉收缩,且回抽无气体、血液则注入0.5%罗哌卡因40mL。于注药后30min内每5min由另一名观察者测试并记录2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远端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较近端组快(P〈0.01),锁骨上、腋、肌皮、桡神经2组无显著差异;30min时2组除肌皮和桡神经外其余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近端组低于远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未出现中毒、血气胸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神经刺激器引发出肘以下远端运动反应时,感觉神经阻滞起效速度快,神经阻滞完善率高,感觉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同浓度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Ⅰ组、罗哌卡因,Ⅱ组、左旋布比卡因。Ⅲ组、布比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三组无显著性差异,感觉阻滞消退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Ⅲ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消退时间Ⅰ组显著短于Ⅱ、Ⅲ组。结论:三种药物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麻醉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运动阻滞。  相似文献   

18.
小儿上肢手术通常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臂丛阻滞,术中辅以氯胺酮或静脉复合完成手术。我院2003年6月~2005年6月应用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同时辅以力蒙欣镇静,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儿30例,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15例)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15例)。根据围麻醉期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苏醒状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较接近麻醉前基础值,且术中波动较小,生命体征平稳。B组血压、心率及呼吸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麻醉深浅而有显著波动,护理难度大。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时的护理要点是根据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配合麻醉医师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麻醉恢复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观察4种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包括止血带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适宜浓度配方。方法选择行前臂手术的成人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B、C、D组分别采用0.125%、0.25%、0.375%和0.5%4种浓度罗哌卡因各40ml,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完全时间、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4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随其浓度的递升,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完全时间逐渐缩短,镇痛时间逐渐延长,完全阻滞率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5例术中有疼痛感,4例出现止血带反应,1例血肿形成;B组2例术中有疼痛感,2例出现止血带反应,1例喉返神经阻滞,1例血肿形成;C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1例膈神经阻滞,1例血肿形成;D组发生4例霍纳综合征,4例膈神经阻滞,5例喉返神经阻滞,1例血肿形成。结论实施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2点各20ml)时罗哌卡因浓度达到0.375%已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如提高其浓度至0.5%时,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