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哮有"夙根"谈哮病从肝论治的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哮病“夙根”与肝失疏泄的关系对哮病从肝论治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哮病是中西医疑难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虽然近年来对其发生机理研究较多,但哮病反复发作的“夙根”仍未完全阐明,综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夙根”和痰、先天禀赋、肝风内动有关,而这些又与肝失疏泄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60-1062
哮病是慢性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哮病具有"夙根",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反复性,顽固性,常常迁延难愈,长期的服药导致患者依从性不好,对此,笔者从食疗的重要性、哮病应用食疗的依据和如何对哮病进行辨证用膳进行了研究总结探讨,建议临床中哮病患者可"辨证用膳"予食疗,进行"养""疗"结合,以食代药,实践表明"药补不如食补",且哮病的食疗服用方便,故对于哮病的防治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哮病火论     
王檀教授认为,哮病具有迁延难治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北方严寒之地其发病率更为突出。引起哮病发作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病因无外乎外感及内因。提出"哮病主于火"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哮"为哮病的病机关键。从脏腑相干理论出发提出哮病因火、热而哮,因痰而作。治疗时,当辨清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调整脏腑功能,尤其脾胃功能的健运。从火、热论治哮病,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对于"痰"在哮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多有论述,不一而足。从哮病的临床治疗角度,联系传统中医典籍中的相关论著,依据哮病起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痰"属性的不同进行归纳,以加深对中医哮病及其治疗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哮病患者发病多与"痰"关系密切。文章从哮病的病因病机,中医理论依据,现代医学理论认识,中医治则治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诠释哮病之痰论的思想,以期为临床治疗哮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晁恩祥"风盛挛急"理论谈哮病病机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王雪京 《北京中医药》2011,30(2):99-100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性疾病.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以痰为中心的宿根学说逐渐成为哮病病因病机的核心学说,也成为当代中医学认识哮病的经典学说.但是近些年来,中医学界出现了对于哮病病机的一些新看法、新学说,可以看作是对经典学说的挑战,也可以看作是对经典理论的补充,是哮病学术的进步.晁恩祥教授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  相似文献   

7.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迁延难愈,中医药在治疗哮病上有其独特优势。近年来对哮喘发病机制和治疗有众多研究,大多从风、痰、虚方面进行论治。笔者认为"胆郁痰扰"在哮病发作过程中不可忽视,故结合哮病治疗验案探讨"胆郁痰扰"在哮喘中的致病机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支气管哮喘常归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一般认为其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每遇各种诱因而发,如《证治汇补·哮病》曰:"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临床治疗时多从痰论治,临证中虽以"痰"最为常见,然而"瘀"在哮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了重要作用~([1]),灵活采用活血化瘀疗法能够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从"瘀"  相似文献   

9.
从哮病病因病机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及以脾为基枢的"益气清毒"法的思想诠释,包括以脾为基(基础)枢(枢纽)的中医理论依据、"益气清毒"法的内涵及益气清毒法治疗哮病之所见等方面浅析以脾为基枢的"益气清毒"法在哮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迪华教授认为"风痰内伏"为哮病的夙根,"风痰胶结、气道挛急"是哮病急性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治疗哮病,始终把握"风痰",谨守病机,思路缜密,用药巧妙,其临证思想及用药特色对孟河医派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多以"哮病"论治,辨证主要分为"寒哮"和"热哮"两个证型。以"常"与"变"的思路辨别哮喘发作期之寒热,便于初学者掌握和运用。在支气管哮喘的辨证论治过程中,简单地把支气管哮喘和哮病划等号,这是一个误区,也是支气管哮喘寒热难辨的症结所在。寒哮是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常证"、热哮是"变证",主张临床中只要没有明显的热象表现,一般应从寒哮论治,用药不避温。  相似文献   

12.
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哮病的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风哮理论的形成,风邪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哮病发作的主要病机,祛风解痉是治疗哮病的根本大法等方面,阐述了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哮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宿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哮病"夙根"的实质是脏腑阴阳失调,肺脾肾对津液的运化失常.  相似文献   

14.
巴迎莹  徐艳玲 《光明中医》2011,26(4):630-632
通过哮病"夙根"与过敏体质的关系探讨哮病从过敏体质论治的机理并浅述过敏体质分型,从而将辨体质-辨病-辨证模式运用到临床哮病治疗中,拓展中医治疗哮病思路。哮病是中西医疑难病之一,其"夙根"至今未完全阐明,综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夙根"的内涵即是过敏体质。因此,对体质的调治是防治哮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庞大承  张硕  田甜  王彤 《四川中医》2023,(11):38-42
本文通过对哮病“夙根”理论及哮病从膜原论治的源流和病机特点进行具体阐释,从理论层面探讨哮病从膜原论治的机理,从而辨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探讨哮病从膜原论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对哮病从膜原论治的法则进行解析,提出了以达原饮为基础的治疗方剂和以“疏达通利、开达膜原”为主的总治法并附验案,从而丰富了哮病的临证辨治思路,这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1])。《证治汇补·哮病》指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病的发作与壅塞之气、非时之感、胶固之痰三者密切相关。"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  相似文献   

17.
哮喘是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在其缓解期进行适当的调治,是减少哮病复发、减轻症状和根治哮病的重要措施。杨玉萍对哮病缓解期肺、脾、肾三脏虚损的理论以及从肝、痰瘀方面论治哮病有其独到的见解,运用于临床疗效颇佳,遂将机理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檀教授认为,哮病具有迁延难治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北方严寒之地其发病率更为突出。引起哮病发作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病因无外乎外感及内因。提出"哮病主于火"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哮"为哮病的病机关键。从脏腑相干理论出发提出哮病因火、热而哮,因痰而作。治疗时,当辨清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调整脏腑功能,尤其脾胃的功能的健运。从火、热论治哮病,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本病例,由于患者久病,久病及肾,长期应用苦寒清肺之药物,过度耗散命门之火,温煦无力,脾阳升发无力,无力运化水湿则内停;同时外侵体表,体表营阴瘀滞;命门火衰,肺阳不足,无力宣发卫气,卫阳内郁,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冲逆妄行;由于体表营卫瘀滞,火邪相对宣发无路,奔冲于上,搏击气道,发为哮病。结合症、舌、脉,初诊时以标证为主,即:营卫瘀滞,火邪内生,肺气奔迫之证候群为主,治疗上当以"急则治其标"为主;予身痛逐瘀汤加减,以解除其体表郁滞,使人体阳气宣散有路,则喘促、气短等症状,自然得到缓解;复诊后,标证得缓,本证渐显,以命门火衰,肾阳不足,肾不纳气之症候群为主;治疗上当"缓则治其本",金匮肾气丸加减,以善其后;整个治疗经过充分体现了吾师王檀教授从火论治哮病辨证思路,值得分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气郁结型哮病患者疾病发作与其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关系,从而为祖国医学"肝哮"中的肝气郁结型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较为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方法按照标准选择体检健康者1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哮病发作期患者37例作为哮病组,后者中医证型分布为肝气郁结型及非肝气郁结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成批检测其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哮病组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肝气郁结型者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低于非肝气郁结型者(P<0.05);经相关系数分析,发作期哮病患者血清胃泌素与患者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气郁结型哮病患者发作期血清胃泌素含量具有一定特异性,可以考虑以其作为肝气郁结型支气管哮喘实验室诊断指标中的一项参考指标;胃泌素可能是中医学"肝哮"理论中肝气郁结型哮病发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即西医学精神因素致哮的递质之一。  相似文献   

20.
哮病乃虚实夹杂之证,发时注重标实,平时多谈本虚,然本虚中多论述肺脾肾之气虚,鲜论肺阳虚,且常将肺阳虚与肺气虚一概而论,但临床发现从肺阳虚论治哮病,疗效显著。肺阳虚之哮病是由于肺阳亏虚,水液凝聚为痰,成为哮病之夙根,藏于肺部。每因外感寒邪或他脏阳虚伤及肺阳,引动夙根,诱发哮病。从肺阳虚理论出发,依据肺阳的生理功能,确立了“总宜温补”的治则,从补肺阳、化痰瘀、健脾肾及防燥伤阴等角度治疗哮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