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在垸内水网地区生存繁殖的可能性和期望生存时间。方法采用笼养法,将采自四川省丹棱县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湖北省江陵县实验区内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进行雌雄鉴定分离,分别以雌雄比1∶1配对后,放养在江陵县实验区的螺笼内,分别于3、6个月和9个月后,定期观察其生存和繁殖情况。将采集的滇川亚种钉螺采用室内瓷盘饲养法饲养,采用动物生存寿命表法计算滇川亚种钉螺在脱离原孳生环境后的期望生存时间。结果滇川亚种钉螺在同种及混合现场放养状态下,经过3个月和6个月后,存活率〉75%,至9个月后仍有20%以上的存活率。两个亚种钉螺3个月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χ个月=38.641,P〈0.05),同一亚种雌螺与不同亚种雄螺放养后,雌螺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χf=13.255,P〈0.05;2cχg=4.882,P〈0.05);9个月后各组均可查获数量不等的子代钉螺。室内实验推算滇川亚种钉螺和指名亚种钉螺的期望生存时间分别为35.84 d和41.16 d。结论滇川亚种钉螺离开原孳生环境后有足够的存活时间完成远距离被动迁移;迁入水网地区后能够继续生存繁殖,并能产生子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模拟条件下不同密度输入性钉螺在上海市青浦区的生存情况。方法 将采自安徽省贵池区湖沼地区的钉螺50、 100、 200、 400、 800、 1 600只 (雌雄各半), 于2010年11月分别随机投入面积为4 m2 的青浦区实验池中, 观察各实验池中土表钉螺及子代钉螺生存情况。结果 不同密度条件下观察到的土表钉螺最多为5~6月, 但各组平均螺数仅占投入数的2.0%~12.7%; 各组子代钉螺数仅占投螺数的2%以下。结论 来自安徽贵池区钉螺在本次实验中生存繁殖情况不良, 是否存在湖沼地区钉螺不能适应上海水网型地区环境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水网地区外来输入性钉螺的生存繁殖情况。方法 2008-05-22-2009-08-07,在上海市青浦区历史有螺环境构建试验现场,将采自青浦区、金山区和松江区的12份土壤样品置于试验现场,将标记的活力较好的阴性成螺(雌雄各半)投放于土表,观察钉螺在土表活动情况,统计钉螺生存、繁殖情况,并记录实验期间的气温。结果实验期间最高气温39℃,最低-3℃,平均20℃。钉螺在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时,在土表活动显著减少。2009年3月在土表有91只(15.2%)老螺活动,6月有73只(12.2%);4月和6月,分别在土表发现活动的新螺26只和59只,平均新螺密度分别为2.17只/m2(26/12)和4.92只/m2(59/12)。结论外来输入性钉螺可在水网地区生存繁殖,应进一步加强该类地区外来输入性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在不同密度下种群繁殖规律.方法 在云南省大理市选择现场实验点,将钉螺低密度系列各组雌、雄配对,高密度系列各组随机分组,按每笼2、4、6、8、10、20、40、80和100、150、200、400、800、1000只的2个低、高密度系列投放,每个系列2笼,养殖一年后观察繁殖情况.结果 低密度组钉螺密度增加,10只/0.11m2的以上的组钉螺密度下降,投螺数越多降幅越大.螺口数增加最高的为6只/笼组,为原投放螺数的13.17倍,活螺数和投入螺数之比在低密度组大于1,在高密度组(10只/0.11m2以上)小于1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密度是制约钉螺种群大小的关键因素,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将趋向于相对平衡;其中低密度组钉螺的代偿最为活跃,繁殖力最强.将给制定有关钉螺的考核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空间相关性。方法 采集10个省的27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别测量螺壳的形态学指标及钉螺采集点之间的地理距离,分析钉 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20个指名亚种(包括1个广西钉螺种群)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3. 24(95% CI:2. 88~3.81);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中位数为 3.15 (95% CI: 2.86~3.76)。6个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1.69 (95% CI:1.33~ 2. 27)。无论指名亚种是否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的欧氏距离均明显低于指 名亚种种群(P<;0.05)。16个肋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86(95% CI:2.56~3, 23);11 个光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24(95% CI:2.00~2.43),明显低于肋壳钉螺种群间的 欧氏距离(P<0.05)。指名亚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γ为0. 265 5 (P<0. 01),不包括时γ为0.256 7(P<0.01),肋壳钉螺种群的γ为0.312 1(P<0.01)。结论 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滇川亚种,肋壳钉螺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光壳钉螺。我国大陆分布的肋壳钉螺种群间的表型变异具有明显的空问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湖北钉螺指名亚种与滇川亚种对低温的适应性差异。方法 野外分别采集江西省星子县新池乡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和四川省天全县新华乡的滇川亚种钉螺,选取经逸蚴法检测为阴性且活力好的成体螺为研究对象,在冬季将其置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起始饲养温度为13 ℃,按1 ℃/2 d的速率逐渐降低饲养温度,直至0 ℃。饲养温度每降低1 ℃,各取出一组钉螺测定其冬眠率及死亡率;另以湖北钉螺指名亚种为对象,用上述方法,在次年夏季重复实验。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两亚种、冬夏两季的半数冬眠温度(ET50 )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 四川省天全县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江西省星子县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的ET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483 ℃(-0.440 ℃~1.332 ℃)和2.435 ℃(1.695 ℃~3.146 ℃),两亚种ET50的95%的可信区间无重叠,有统计学差异;江西省星子县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在夏季和冬季的ET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46 ℃(1.331 ℃~2.745 ℃)和2.780 ℃(2.094℃~3.532 ℃),两者ET50的95%可信区间有重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指名亚种的ET50存在差异,湖北钉螺指名亚种夏季与冬季的ET50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浙江钉螺对不同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浙江省山丘型地区的光壳钉螺对外省及本省异地虫株均不敏感,感染率为0%—2.1%.微肋钉螺对外省湖沼型及本省平原水网型地区嘉善县虫株感染率为1.0%—30.6%;对本省开化县虫株则极为敏感,感染率达22.7%—64.0%.浙江省平原水网型地区嘉兴和嘉善县光壳和肋壳钉螺对外省及本省异地虫株均极敏感,感染率达24.0%—64.6%.浙江省山丘地区钉螺较多,而对外地虫株感染性较低,对外地输入传染源的检测和治疗,可望有较高的防止血吸虫病传播的效率、平原水网地区钉螺少,而对外地虫株极易感,检测和消灭残存钉螺是防止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采自江西省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与四川省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共4个地域株的雌、雄螺及携带日本血吸虫阴、阳性螺间的趋光性差异。方法 野外采集江西省日本血吸虫流行区星子县和玉山县、四川省日本血吸虫流行区天全县和彭山县的钉螺,逸蚴法筛选出阴、阳性钉螺,人工方法分离雌、雄螺,利用自制的趋光性实验暗箱,以白色光为光源,最适宜光照强度下分别对4个地域株的雌、雄螺及阴、阳性螺进行趋光性实验。结果 在1 500Lux的光照强度下,30 min实验时间内,8个阴性螺实验组均表现出明显的趋光性;经统计分析,雌、雄钉螺间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同一亚种的不同地域株钉螺之间的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个亚种间的钉螺在5、10、15、20、25 min时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在30 min时2个亚种间的趋光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指名亚种高于滇川亚种;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在30 min的趋光性显著低于阴性螺。结论湖北钉螺不同亚种间的趋光性存在差异性,而同一亚种内的所有阴性钉螺间的趋光性相同,当其感染了日本血吸虫后趋光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湖北钉螺川滇亚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种群的繁殖规律。方法在云南省大理市选择不同海拔点做为钉螺现场养殖区,投放相同密度的钉螺数,记录每日温度,观察钉螺的生存繁殖情况,进而研究温度与钉螺繁殖规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海拔高于2500m的地区温度低于14℃,有效发育积温小于3000日度,钉螺难以存活和繁殖,存活率低于50%,繁殖率接近于0%。结论随着海拔的逐渐增高,温度逐渐降低,钉螺的存活率、繁殖率及有效发育积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钉螺最早是在我国湖北省武昌发现的,1881年由Gredler定名为湖北钉螺(Oncomelanm hupensis),此后,陆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发现。由于钉螺的形态变异大、孳生环境复杂等,曾引起钉螺命名的混乱。1981年刘月英等将我国大陆分布的钉螺分为5个亚种,即指名亚种、丘陵亚种、滇川亚种、广西亚种和福建亚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国2l株湖北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序列差异和各地域株的亚种分化。方法收集中国4省7地湖北钉螺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COI基因部分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加入原有14株钉螺COI序列,用ClustalX进行序列比对后输入MEGA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并分析序列集变异情况。采用距离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所有21株标本经过序列比对得到一致性长度为611bp。序列集中变异位点为19.3%。编码的203个氨基酸中仅有1个氨基酸的差异。21株钉螺平均遗传距离为0.0526,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他地域株之间差异较大,为0.1296~0.1572,其余两两之间的距离均〈0.06。采用邻接法和非加权组平均法两种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四川、云南株聚为一支,其余株位于另外分支,且湖北赤壁株及湖北远安、钟祥株显示出特异性。结论中国湖北钉螺COI基因存在差异。原有分类中滇川、福建、指名、广西亚种成立。湖北赤壁株似为独立亚种。  相似文献   

12.
湖北肋壳钉螺与云南大理光壳钉螺的外形有显著差异,交互感染实验结果也有差异。郭源华等(1963)认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组。刘月英等(1974)将它们列为“湖北钉螺”与“光钉螺”两个独立的种,1979年又改为“钉螺指名亚种”与“钉螺滇川亚种”。本文用从它们逸出的尾蚴对实验感染小鼠的致病力及虫体在鼠体内发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拟钉螺线粒体CO1基因的差异并初步探讨其系统发生。方法收集4省7地拟钉螺标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CO1基因,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NJ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PCR扩增得到大小约700bp的片段。遗传距离显示:台湾邱氏拟钉螺与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亲缘关系最近距离为0.124,而与其余6种拟钉螺遗传距离较远,遂将其分为两组。6种拟钉螺组内距离为0.127,两组间距离为0.179。两种方法构建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台湾邱氏拟钉螺与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聚为一支,其余6种拟钉螺位于另一支。结论台湾邱氏拟钉螺应归入湖北钉螺,钉螺与拟钉螺属单源进化。中国不同种拟钉螺CO1基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 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 .0 35 ,其余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 .0 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 .12 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株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结论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湖沼水网地区血防综合措施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湖沼水网地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 2003~2006年在试点村实施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管粪管水、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通过4年的综合防治,钉螺面积下降98. 01%,钉螺密度下降69. 39%,钉螺感染率下降92. 68%,人群感染率下降90. 60%,耕牛感染率下降87.16%。结论 湖沼水网地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国21株湖北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 oxidase Ⅰ,CO Ⅰ)基因序列差异和各地域株的亚种分化.方法 收集中国4省7地湖北钉螺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CO Ⅰ基因部分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加入原有14株钉螺CO Ⅰ序列,用Clustal X进行序列比对后输入MEGA软件计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钉螺子一代(F1)实验室钉螺群(湖北钉螺湖北亚种)内的遗传变异。 方法 实验室饲养的F1钉螺,单个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细胞色素b(Cytb)基因并测序,用GENETYX MACver.9软件进行同源排序、DNA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同时与GenBank相同基因序列比较。 结果 实验室螺群内,COI基因差异为12.2%,94个氨基酸发生变化。Cytb基因差异6.4%,有25个氨基酸发生变化。湖北亚种与滇川亚种COI基因序列差异率为 13 .5 %。与GenBank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Cytb基因序列比较 ,差异为 13 .6% ,在 2 0 3个氨基酸中 6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结论 F1实验室钉螺群内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荆州市是全国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属湖沼水网型流行区。2006年调查显示.该地区血吸虫病人占全国血吸虫病人的18%.其湖沼水网的地理环境极适宜钉螺的孳生和扩散,给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钉螺控制也成了血吸虫病预防与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当前,国内钉螺控制以药物杀灭、修建阻螺设施和改造钉螺孳生环境为主,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以了解钉螺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成状态为前提。本次研究选取荆州市常年有水、常年无水和季节性有水3种自然环境中9—10月钉螺的自然情况进行调查,为环境改造控制钉螺及药物灭螺的效果考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大陆钉螺分布的潜在影响,探讨影响云南滇川亚种钉螺适生性的生态因子之一的越夏致死高温。方法对采自云南山区的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采用实验室模拟自然环境逐步改变温度的方法 ,测定钉螺的越夏致死高温。结果干燥和潮湿环境中的钉螺的半数致死高温(LT50)分别为40.041℃(95%可信区间为39.424~40.680℃)和41.230℃(95%可信区间为40.430~42.190℃)。36℃以上高温(X)和钉螺死亡率(Y)间分别可拟合logistic曲线的Y=101/(1+e42.274-1.064X)(F=116.422,P0.01)和Y潮=101/(1+e39.926-0.978X)(F=65.125,P0.01)。结论处于干燥环境中的钉螺比在潮湿环境中,对极限高温的耐受性更弱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