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经胃镜诊断为胃炎并有病理结果的120例患者,比较诊断符合和表现。结果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6.3%,二者诊断一致性较差;胃黏膜变薄、粗糙不平、血管显露,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对粘膜萎缩的阳性预测值较高达到70%以上,3者同时存在对CAG阳性预测值达90%以上,其阳性率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肠化及异型增生的阳性预测值均低于70%,胃粘膜变薄、血管显露,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对肠化的阳性预测值仅2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应立足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紧密结合分析,以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升诊断的有效率。方法所有病例(100例)全部在病变位置取5块胃黏膜组织,通过(9.5±1.5)%的甲醛溶液予以固定,再送至实验室予以病理测检。在病理学检查方式上,常规石蜡制片,予以HE和Giem染色。通过相关病理医师进行诊断。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病例为32例,其中24例和病理检查结果相匹配,符合率为75%,同时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病例为总比例的75%,其中16例并发肠化生,12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其中24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只占总比例的25%,其中包括32例糜烂性胃炎,18例并发肠化生,16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结论除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特性症状外,还要对糜烂以及溃疡等病变的附近黏膜进行细致的检查,同时予以活检,这样利于提升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诊断有效率,而且还要从根本深化内镜操作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张惠芳 《河北医药》2005,27(6):451-451
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我们对1268例胃镜诊断的胃炎病人分为萎缩性胃炎组与非萎缩性胃炎组,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同时对萎缩性胃炎的病人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关系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中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将8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每例患者病变位置的5块胃黏膜组织,先后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 :61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80例患者中,46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检查结果吻合43例,误诊3例,漏诊18例。二者总符合率为70.49%。另外,病理检查中,12例合并肠化生,19例合并非典型增生。分别对不同级别症状患者进行病理细致检查,不同症状下,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所不同。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单纯采用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不高,要求临床检查中对糜烂和溃疡病变组织进行细致的检查,并进行活检,将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互结合以提高疾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由于它与肝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被人们所重视,自纤维胃镜问世以来,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率明显提高。现将我院活检记实的30例CAG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自1992年8月至1994年3月,共做胃镜100例,其中慢性胃炎84例,CAG42例,经病理证实的CAG30例。高达镜检人数的30%,占慢性胃炎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2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结果 8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AG的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5例(31.25%),萎缩性胃炎55例(68.75%),其中肠上皮化生55例(68.75%),异型增生25例(31.25%)。结论 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检查价值有限,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在胃镜下的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为开展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经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根据胃镜下的特征进行分类,并观察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 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测出A型患者共74例,B型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方法选取医院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并与其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分析,对胃镜诊断准确率进行统计。结果本组98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显示74例患者为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75.51%,其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和病理诊断相比其符合率较低,其诊断价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上在对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时应合理的与病理学活检进行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利用胃镜进行萎缩性胃炎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经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后实施分析,统计得出胃镜诊断的实际准确率。结果全部11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认82例萎缩性胃炎,由此得出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具有74.54%的诊断准确率,和病理诊断相比,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病理诊断比较,使用胃镜进行萎缩性胃炎诊断具有较低的准确率,临床中应当胃镜诊断与病理学活检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提升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经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1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理活检,将其诊断结果与胃镜诊断结果做对比,分析胃镜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54.3%,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较差,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对该疾病进行诊断时应结合病理学活检结果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不同年龄段胃镜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70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高度疑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为进一步确诊慢性浅表性胃炎,全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在胃镜下观察胃肠黏膜的病理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3~6岁为低龄组,7~10岁为中龄组,11~15岁为高龄组,比较三组患儿胃镜与病理特征。结果经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阳性率高达85.93%(232/270),胃肠溃疡病与过敏性紫癜的胃镜阳性率仅为4.44%(12/270)、8.52%(23/270),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阳性率显著高于胃肠溃疡病与过敏性紫癜(P均<0.05);在不同年龄段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阳性率显示为:低龄组<中龄组<高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反之,不同年龄段的胃肠过敏性紫癜胃镜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低龄组胃黏膜炎症、胃肠腺体萎缩与滤泡增生等病理特征也显著优于高龄组(P均>0.05)。结论不同年龄段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胃镜特点与病理特征各异,胃镜检查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玲 《丹东医药》2006,(2):17-17
萎缩性胃炎(CAG)比较常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增高。若病人胃年龄大于其年龄,则有病理意义。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多种多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为探讨其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作对36例诊断为CAG的病例进行镜下所见与病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0):1779-1782
目的: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转归的疗效.方法:住院和门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78例,随机分为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组(89例)和枸橼酸铋钾组(89例),分别口服猴头菌提取物颗粒3 g/次,tid,和口服枸橼酸铋钾颗粒一包/次,tid,2组患者均连续服用10周.10周后对所有惠者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结果:口服猴头菌提取物颗粒组患暑的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萎缩程度、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情况的改善率分别为58.4%,83.8%,77.5%,68.4%,74.2%,效果明显优于口服枸橼酸铋钾的35.8%,66.1%,53.9%,44.8%,39.3%(P<0.01).2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8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猴头菌提取物颗粒能够有效的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且效果优于经典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诊断价值并将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2月因消化道症状在我院治疗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需接受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内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灵敏度为78%,过度诊断率(误诊率)为25%;经病理诊断确诊的7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部位:胃底1例,占1%;贲门下区6例,占8%;胃体8例,占10%;胃角14例,占18%;胃窦50例,占63%。于内镜表现方面,A+B+C(A为黏膜红白相间,但白相为主,皱襞变平或者消失;B为部分黏膜下血管网显露;C为黏膜壁、黏膜粗糙,且黏膜表面不平,且可见结节状或者黏膜颗粒状表现)占比均低于C、A+C、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病理诊断结果视作标准,内镜检查对A+B+C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其次为B+C、A+C、A+B。结论单独通过内镜检查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尚存在过度诊断或漏诊现象,临床应充分认识该疾病于内镜下呈现的多样性表现,避免主观诊断,此外,将其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下的表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对胃镜下直视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7例患者中,经胃镜诊断为63例中重度CAG,病理诊断证实中重度CAG为42例,诊断符合率为62.69%。胃镜诊断漏诊率为37.31%。结论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胃镜下三种黏膜改变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提高医师对CAG的认识及帮助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本研究通过探讨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以及病理相关程度,以达到更好地诊断、治疗和定期随访CAG的目的。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经单纯胃镜诊断及病理诊断为CAG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对胃镜下直视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7例,对其实施内镜方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客观对照分析。结果内镜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萎缩并肠上皮化生者61例,萎缩并上皮内瘤变以及肠上皮化生者19例,病理与内镜检查萎缩表现相符19例(21.84%);限定于白相时,病理结果与血管透视之间相符者11例,符合率为12.64%;内镜单表现主要是红相者53例,符合率为60.92%。结论单纯依赖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可靠性相对较差,需在进一步优化内镜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实施黏膜活检,做出准确判断,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方法将19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观察组99例和对照组9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黏膜病理检查,观察组患者给予胃镜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为90.90%高于对照组的7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胃镜检查较黏膜病理活检的诊断率较高,且使用范围较广,能够适用于不适宜或者不能接受活检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方法:选取近3年胃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其中男46例,女60例,年龄48 ~79岁,平均(62.7±21.4)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作对比.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与内镜诊断作对比.记录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根据灵敏度及特异度计算内镜诊断及病理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分别为66.7%、84.3%、33.6%、46.8%.内镜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纯依靠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高的漏诊率及误诊率,病理诊断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别,以期探讨各年龄段的患病特点。方法:按年龄将524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岁~59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性别、病变部位、胃镜下表现、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结果:CAG以中老年多见(91.0%),青年组中患病女性多于男性(P<0.01),伴溃疡、息肉或结节状病变较中老年多见(P<0.05),而肠上皮化生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萎缩程度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各年龄组在病变部位、Hp感染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高峰年龄为40岁~60岁。青年患者中女性多见,以轻度萎缩及伴溃疡、息肉或结节状病变多见且多不伴肠上皮化生;中老年组则男性多见,以中度和重度萎缩多见且多伴有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