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45例气管切开病人的吸痰方法进行改进。方法将45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20例),采用持续负压吸引的吸痰方法;试验组(25例),吸痰过程中结合应用阻断或解除负压的方法。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对气管黏膜损伤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吸痰方法明显优于常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气管切开病人在吸痰中结合应用阻断或解除负压的方法对气管黏膜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进的吸痰方法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吸痰方法,即吸痰向气道内插吸痰管时关闭吸力,达到所需深度后打开吸力开始吸痰.实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即吸痰时吸痰管带吸力进入气道,边转动吸痰管边吸引,达到所需深度后,再次边向外退边转动吸痰管吸引.结果 实验组在气管出血、肺部感染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吸痰能减轻对气道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52例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主要包括掌握吸痰指征与时机、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的体位、负压吸引注意事项、吸痰管插入的深度等。认为对不同的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当选用不同的吸痰方法 ,掌握正确的吸痰护理方法 ,可以减少吸痰带来的不良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呼吸道不畅所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由于临床上一些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及对气管的解剖位置不熟悉等原因,常使吸痰管插入困难,容易引起气道阻塞,痰液难以有效地被吸出,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笔者2000~2004年以来,通过对46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掌握了一些吸痰技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877-3879
目的探讨个性化吸痰护理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脑损伤气管切开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吸痰护理,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吸痰护理,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吸痰时机、体位、吸痰负压与深度等进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吸痰情况,每日吸痰后血气分析指标和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评价个性化吸痰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每日排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住院期间粘膜出血与肺部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吸痰方式能够提高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率与质量,减少黏膜损伤与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患者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21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咳嗽反射的强弱分为A组115例和B组95例.A组患者咳嗽反射强,痰液能自行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1.5 cm).B组患者无咳嗽反射或咳嗽反射弱,痰液不能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3.0cm).对2组患者吸痰效果、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对A组患者采用浅吸和对B组患者采用深吸方法,都能有效吸引,2组患者的吸痰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应结合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与气管切开套管型号采用具体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1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咳嗽反射的强弱分为A组115例和B组95例。A组患者咳嗽反射强,痰液能自行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1.5cm)。B组患者无咳嗽反射或咳嗽反射弱,痰液不能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3.0cm)。对2组患者吸痰效果、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对A组患者采用浅吸和对B组患者采用深吸方法,都能有效吸引,2组患者的吸痰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应结合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与气管切开套管型号采用具体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8.
张颖  王素真  尹玉梅  陆侦叶 《现代护理》2007,13(32):3132-3133
目的解决传统吸痰备物耗时问题,寻找有效、简便、快捷的吸痰备物方法。方法将60例需要吸痰的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使用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盒),对照组30例(使用传统吸痰备物)。结果观察组备物时间1min,对照组备物时间3min;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提升比对照组迅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盒准备简便、快捷,是抢救急性呼吸道阻塞的最好吸引配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解决传统吸痰备物耗时问题,寻找有效、简便、快捷的吸痰备物方法.方法 将60例需要吸痰的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使用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盒),对照组30例(使用传统吸痰备物).结果 观察组备物时间1 min,对照组备物时间3 min;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提升比对照组迅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 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盒准备简便、快捷,是抢救急性呼吸道阻塞的最好吸引配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的吸痰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07/2007—07我科共收治重度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昏迷患者35例,吸痰护理敏果较好,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最佳的吸痰体位,以提高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2月1日接受治疗的198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三组,A组67例(采用仰卧位)、B组65例(采用半侧卧位)、C组66例(采用侧卧位),比较三组吸痰后的生理指标、吸痰耐受性、吸痰评分、24 h吸痰次数及痰液阳性率。结果: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5、7天吸痰耐受性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1、5、7天吸痰评分和24 h吸痰次数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第5、7天痰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头抬高15°~30°同时采用半侧卧位的吸痰体位可以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血压、心率,提高患者的吸痰耐受性与吸痰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吸痰程序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湿化气道再经气管插管吸痰,对照组20例则先经气管插管吸痰再湿化气道.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感染率、黏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30 min氧饱和度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先湿化气道再吸痰效果优与先吸痰再湿化气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最适宜的吸引负压。方法将3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低压组(负压为20~30kpa)15例和高压组(负压为30~40kpa)16例。观察不同负压吸引效果及对患者的影响,包括吸痰彻底评分、心率改变均值、平均动脉压(MBP)改变均值、SPO2改变均值、气道黏膜损伤次数。结果两组吸引对心率、MBP、SPO2的影响以及吸痰彻底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组吸引对患者气道黏膜的损害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为气管切开患者吸痰选用负压为20~30kpa压力吸引效果好,对患者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吸痰的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辜德英  余蓉 《华西医学》2006,21(1):145-146
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重危病人的急救手术,即将颈段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使病人直接经套管呼吸而形成人工气道。气管切开后,吸痰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何有效而安全地吸痰是临床工作中护士长期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现就气管切开后吸痰的护理综述如下。1气道的湿化1·1气道湿化的方法由于气管切开使气管直接与外界相通,空气未经鼻腔温化和湿化直接进入气道,易使气道内分泌物干燥形成痰痂,不但不易吸出,而且还会阻塞气管套管出现窒息,因此,术后必须常规给予气道湿化。气道湿化的方法有多种,石美玉[1]总结的有:滴注式湿化法、…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不同浓度氧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不同氧浓度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吸痰前提高患者的氧流量为5 L/min、6 L/min、7 L/min分别为2 min的情况下,观察20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20例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吸痰前血氧饱和度(P<0.05),而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氧流量至5 L/min,既能有效避免因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又可减少氧疗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不同氧浓度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吸痰前提高患者的氧流量为5L/min、6L/min、7L/min分别为2min的情况下,观察20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20例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吸痰前血氧饱和度(P〈0.05),而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氧流量至5L/min,既能有效避免因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又可减少氧疗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总结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临床实践的循证证据,将证据进行临床转化,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循证框架、结构化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整合,获得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气道评估、用物评估、氧储备、吸痰负压、吸痰深度、气道湿化、声门下吸引等证据共14条、形成审查指标16条,并将证据转化至临床实践。结果 证据应用后,ICU护士对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相关理论知识得分提高[(58.30±12.27)分vs(63.68±11.88)分,P<0.05]、临床实践与最佳证据的16条审查指标规范化执行率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均P<0.05)。结论 经循证实践,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临床操作现况与最佳证据之间的差距缩小,优化了护理操作,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吸痰技术(tracheostomy suction)指对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的患者实施的涵盖支气管卫生学管理、机械通气和机械吸引气管内分泌物的综合技术,是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组织有效供氧的重要手段[1].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建立后,由于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和过滤作用的消失,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可能干燥、黏稠,甚至黏附在人工气道内径表面,使患者对呼吸道分泌物清除能力下降[2-4].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的重要护理措施,而导管的反复插入,容易刺激气道黏膜而产生出血、溃疡,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等并发症和临床风险增加.不必要的吸痰可增加风险发生的几率,但若不及时吸痰,则可发生痰液堵塞,会使肺通气量降低,影响通气效果[5-7].尤其对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咳嗽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呼吸道阻塞和肺内感染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较高[8].同时,由于人工气道直接开口于颈部环状软骨下,气道长期处于开放状态,增加了气道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安全、有效的气道管理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就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机及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我院颅脑外科从1998年7月~2000年7月共收治重型脑外伤及脑血管意外者121例,其中行气管切开者31例,现将为患者安全吸痰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