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干细胞移植为治疗心肌梗死带来新的希望,但研究结果不一致,存在争议。细胞移植能否长期持久地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缺血心功能的机制这些问题均不明确。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功能、血管生成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方法:杂种犬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n=10)和生理盐水组(n=6),前上嵴或髂后上棘穿刺分离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心肌梗死后2 h分别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生理盐水,心肌梗死后2 h及6周时分别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vW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超声心动图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数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结果说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提高促血管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
背景:心肌缺血是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Notch通路参与血管新生过程,但其下游分子Notch受体胞内部分(Notch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Hes1在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中发挥何种作用,研究尚少。目的:借助Notch γ分泌酶抑制剂RO4929097,探讨NICD/Hes1对心肌梗死后小鼠心功能及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O4929097组,每组10只,后2组C57BL/6小鼠通过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RO4929097组小鼠术后第2天按10 mg/(kg·d)每天灌胃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20 d。第21天超声检测小鼠左室射血分数,马松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缺血心肌CD31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免疫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心肌营养素1及NICD、Hes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1)模型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成功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以及丹参提取物低(10 mg·kg-1·d-1)、中(20 mg·kg-1·d-1)、高(40 mg·kg-1·d-1)剂量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组,各组大鼠数量均为8只。丹参提取物各治疗组给予上述对应的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饲养4周后应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电镜法观察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和血管结构病理成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34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较为紊乱,部分心肌细胞轮廓消失,坏死心肌组织呈现明显的纤维化,血管不完整,血管超微结构模糊或者消失;丹参提取物治疗之后,新生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且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内皮细胞形态相对完整。心肌组织中VEGF及CD34蛋白表达结果证实,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表达略有增加,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和模型组比较,丹参提取物各治疗组VEGF及CD3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丹参提取物可明显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大鼠梗死心脏局部存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明确同种异体干细胞及VEGF基因转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单纯注射培养基对照组、MSCs治疗组及VEGF基因转染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1h后植入到SD大鼠心组织,移植4周后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行组织染色检查。结果异体大鼠MSCs可在梗死心组织定居、生存;免疫组化检测MSCs转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与对照组比较VEGF基因转染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P<0.05)。结论同种异体VEGF基因转染MSCs移植治疗A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移植人脐血细胞(HUCBCs)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 家兔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穿线不结扎;(2)模型组及(3)细胞移植组:结扎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各组均 15只。造模后24h,细胞移植组经耳缘静脉注入含2×107个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悬液0.5mL;假手术组、模型组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1、2和4周超声检测心功能;免疫组化检测心肌BrdU阳性细胞及VIII因子染色检测血管新生;RT-PCR检测心肌组织VEGFmRNA表达。结果 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升高(P<0.05);移植组心梗区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P<0.01),BrdU阳性细胞分布于其梗死周边区域;移植后心肌组织VEGF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 促进血管再生是脐血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29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3大组:正常组(N组,n=7),对照组(C组,n=11)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组(H组,n=11)。C组、H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H组动物进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5 000 m,6 h/d,连续7 d者为H1组,42 d者为H2组),按计划完成实验后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 (VEGFmRNA)、低氧诱导因子-1 α mRNA (HIF-1 α mRNA)、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mRNA(eNOS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VEGF mRNA、HIF-1 α mRNA、eNOS mRNA及VEGF蛋白持续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高。结论: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能促进慢性缺血心肌内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rhbFGF基因及其蛋白促兔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通过心肌内注射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基因及其蛋白促兔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基因血管搭桥”的效果。方法 无菌条件下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将成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bFGF、rhbFGF蛋白、生理盐水,直接四点注射人兔缺血心肌内。实验兔饲养6周、12周以后,通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图像分析对比研究三组间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1)成功构建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并制备rhbFGF蛋白;(2)pcDNA3-bFCF真核表达质粒在心肌中成功表达为rhbFGF蛋白;(3)血管新生的观察:通过对心肌内注射基因及其蛋白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心肌内注射蛋白和基因均有促兔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基因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更强。结论 rhbFGF蛋白及基因心肌内注射均有促兔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基因的促血管新生效果显著。“基因治疗促血管新生”法是另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rhbFGF基因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最近发现,miR-378能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抗缺氧能力,减轻其在缺氧环境下的凋亡。目的:观察miR-378过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至第3代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反转录病毒感染建立miR-378过表达细胞系。选用成年SD大鼠,结扎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0)、BMSC^(null)组(n=16)、BMSC^(miR-378)组(n=16)。对照组仅注射50μL生理盐水,后2组梗死局部注射50μL生理盐水中含1×10~7个空病毒转染和miR-378模拟物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24 h后,利用TUNEL染色测定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移植区域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移植4周后,利用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取局部心肌组织行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移植24 h后,BMSC^(miR-378)组中凋亡细胞明显少于BMSC^(null)组(n=6,P<0.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MSC^(null)组(n=6,P<0.001);(2)移植4周后,BMSC^(miR-378)组中存活和分化为心肌细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多于BMSC^(null)组(n=10,P<0.001)。与其他2组相比,BMSC^(miR-378)组中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多(P<0.001);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明显缩小(P<0.05)。BMSCnull组中上述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结果表明,miR-378过表达可提高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抗缺氧能力,继而促进心肌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直接心肌注入microRNA-21基因腺病毒对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腺病毒载体组、microRNA-21腺病毒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只开胸、穿线,不结扎,也不注射任何物质。余4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其中模型组成模后不做其它处理,另3组成模后分别注入不同目标物质。饲养3天后一并处死,摘取心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左心室心肌microRNA-21表达量,采用TTC染色法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统计学分析各组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microRNA-21腺病毒组microRNA-21表达量(0.72±0.01)较其它四组明显增加(P0.01),其它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未见心肌梗死,microRNA-21腺病毒组心肌梗死面积(31.27±1.60%)较其它三组明显减小(P0.05),其它三组心肌梗死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心肌注射microRNA-21基因腺病毒可实现心肌microRNA-21基因的过表达,进而减小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后大鼠不同时间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 方法: 32只心肌梗死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后7、14、21、28 d 4个组,以假手术组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VEGF 的表达和新生血管密度。 结果: 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的表达明显增加,弥散分部于心肌细胞和组织间隙,第7 d表达量最高,至14、21、28 d表达量逐渐降低,28 d基本降至基础水平,与VEGF表达的变化趋势一致,并与新生血管密度相关。 结论: 内皮抑素在心肌梗死大鼠的缺血心肌中表达增加,与VEGF的动态变化一致,并与新生血管密度呈正相关,提示内皮抑素可能参与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心肌修复,治疗心肌梗死,但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低等原因制约了其应用与发展。 目的:探讨硫化氢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效果的影响。 方法:从(100±20) g SD大鼠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4代时按实验分组处理,移植前2 h给予DAPI标记。将50只体质量(200±20) g雄性SD大鼠分为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每组10只。模型建立24 h后,分组在梗死心肌周围选择4个点,分别注射生理盐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硫化氢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硫化氢。细胞移植4周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Masson染色测定梗死交界区胶原。 结果与结论: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纤维化严重,梗死区域无心肌组织再生;外源性硫化氢处理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比单用硫化氢或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纤维化程度轻,胶原组织中可见较多心肌细胞再生。硫化氢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高于硫化氢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提示硫化氢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提高移植后的细胞存活率,改善梗死后心功能,其作用优于单用硫化氢或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一种新型的种子细胞,移植后对大鼠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将SD大鼠分为3组,心肌梗死组、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30 min心肌内分4点注射脂肪源性干细胞,每点25 μL;其他2组分别注射等量的PBS。移植2周后行相应指标观察。 结果与结论:心脏彩超结果显示,与心肌梗死组相比,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上升(P < 0.05)。马森三色染色结果显示,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纤维渗出率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P <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心肌梗死组比较,脂肪源性干细胞组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和血管密度均显著上升(P < 0.05-0.01)。实时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缝隙连接蛋白43 mRNA的表达高于心肌梗死组(P < 0.01)。提示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还可以减少纤维渗出,上调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栾云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0):1156-1158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对梗死心脏模型的治疗作用,以及3个月后移植细胞在梗死心肌内存活转化的情况。方法:20只中华小型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每组6只:即单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心肌梗死后,以生理盐水代替干细胞注射)及MSCs移植组(心肌梗死后进行MSCs移植)。手术操作3个月后,检测各组心脏的功能,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的存活及转化情况。结果:MSCs移植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心脏射血分数(EF%)明显改善[分别为(50.2±5.3)%和(58.9±1.5)%,P<0.01];心脏灌注缺损百分数(MDP%)显著减少[分别为(1.95±0.22)%和(-1.75±0.19)%,P<0.05]。免疫荧光及组织化学结果证实,MSCs移植3个月后仍然存活,并且部分实验显示,具有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迹象。结论:通过直接注射法将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模型后,在体内可存活达3个月,并能部分转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同种异性MSCs移植后,能明显改善中华小型猪梗死模型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参术冠心颗粒(SSGX)对大鼠心肌梗死(MI)模型冠脉微循环作用。方法:健康SPF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MI组、SSGX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后4组结扎冠状动脉建立M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进行结扎。造模3 d后超声检查淘汰不合格大鼠,药物干预4周,测定4周后各组大鼠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梗死区中小血管平均血管面密度(MVC值)、梗死边缘区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MI组与sham组比较,光学显微镜见MI组死亡的心肌纤维间空隙变宽,密集的中型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坏死心肌纤维被致密的胶原纤维取代。超声可见MI组左室室璧活动异常,射血分数减低。心肌钙蛋白T(cTnT)、MVC、PECAM-1和VEGF各指标与sham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证明造模成功。大鼠心肌梗死区中小血管的MVC、梗死边缘区PECAM-1及VEGF的表达,SSGX各剂量组与MI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量效关系。但各SSGX组大鼠和MI组大鼠之间,心肌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术冠心颗粒能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冠脉微循环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增加PECAM-1和VEGF表达、促进中小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恶化较非糖尿病者更为明显。本研究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AMI后心肌细胞凋亡、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是否与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HGF/c-Met)信号通路有关。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经链脲霉素 (STZ, 65 mg/kg)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对糖尿病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AMI大鼠模型,术后存活3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AMI对照组(n=16)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n=16, 阿托伐他汀20 mg·kg-1·d-1),并在糖尿病大鼠中设假手术组(n=11),术后24 h予以灌胃给药。2周后比较各组大鼠心功能、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心肌细胞凋亡、HGF和c-Met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1) AMI对照组心功能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HGF及c-Met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2) 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的胶原容积分数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AMI对照组(P<0.05),心功能、HGF及c-Met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AMI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AMI后心肌细胞凋亡、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HGF/c-Met信号通路在AMI后会激活,阿托伐他汀的上述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进一步增强HGF/c-Me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Bone marrow-derived mononuclear cell (BMNC) transplantation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rescue or regeneration of myocardium lost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The extensive death of transplanted cells and the lack of sustained engraftment may limit its application.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delivery of BMNCs by an injectable PEGylated fibrin biomatrix that covalently binds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would enhance the rate of cell engraftment and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Balb/C female mice with AMI secondary to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ligatio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six groups: the Saline control group (n = 8) received a myocardial injection of saline (50 microL); the Cell group (n = 10) received a myocardial injection in the peri-infarct and infarct zones consisting of 500,000 murine BMNCs suspended in 50 microL saline; and the Biomatrix + HGF (n = 9) and Biomatrix + HGF + Cell (n = 9) group hearts received the HGF-loaded injectable biomatrix (identical volume) with or without entrapped BMNCs. Control groups consisting of the biomatrix alone (n = 9) and Biomatrix + Cells (n = 9) without HGF were also included for comparison. The left ventricular (LV) function was measured by echocardiography at days 14 and 28 post-MI. All animals were euthanized 4 weeks after AMI and transplantation for evaluation of angiogenesis, apoptosis, and fibrosis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Cell prevalence rate at 4 weeks increased 15-fold in hearts receiving the Biomatrix + HGF + Cell delivery (p < 0.01),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the lowest levels of apoptosis and the highest LV function recovery among the treated group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bcl-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家兔心肌细胞凋亡、血管再生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兔BMSCs,分别转染腺病毒及重组腺病毒-Bcl-2。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MI)模型,2周后于心梗边缘区分别注射等量的腺病毒-Bcl-2-BMSCs(MI+Bcl-2-BMSCs组)、腺病毒-BMSCs(MI+BMSCs组)及DMEM液(MI组)。细胞移植4周后经超声测定心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的存活及分布;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real-time PCR检测VEGF 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D31表达,计算新生毛细血管密度。以上数据分别与心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MI组相比,MI+Bcl-2-BMSCs组和MI+BMSCs组的心功能改善、细胞凋亡率降低、VEGF mRNA表达增多、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其中MI+Bcl-2-BMSCs组的变化更为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肌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与VEGF mRNA的表达量及毛细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经bcl-2基因修饰的BMSCs移植可显著减少缺血性心功能不全兔心肌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内皮微颗粒(endothial microparticles,EMP)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组(MI组)和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组(MI+AT组),每组8只。采用冠状动脉结扎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2 h和24 h采外周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和EMP,其中循环EMP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通过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造模后2 h,MI组大鼠的CK-MB表达水平较sham组大鼠显著升高(P0.05);MI组及MI+AT组大鼠EMP表达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上升,显著高于sham组(P0.05)。造模后24 h,MI组大鼠EM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P0.05);MI+AT组大鼠CK-MB、c Tn T、EMP表达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较MI组显著降低(P0.05)。此外,MI组大鼠的CKMB表达水平在造模后24 h较造模后2 h显著升高(P0.05);MI+AT大鼠CK-MB、c Tn T和EMP表达水平在造模后24 h较2 h显著下降(P0.05)。结论:AT可降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时的EMP水平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提示AT对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最具前景的一种方法,但其移植的安全性、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讨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脏节律产生的影响。 方法:建立ICR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急性心肌梗死+诱导多能干细胞组,急性心肌梗死+成纤维细胞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于移植诱导多能干细胞5 min、1周、2周、3周后,应用BL-420生物机能系统检测各组小鼠体表心电图肢体Ⅱ导联心律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并应用Image Proplus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成纤维细胞组比较,移植2,3周时急性心肌梗死+诱导多能干细胞组小鼠体表心电图Ⅱ导联室性早搏发生率明显减少,梗死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明显增加(P < 0.05),前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2周后可明显减少梗死后小鼠室性早搏发生率,进而改善心肌组织的电活动并增强其电位稳定性,可使小鼠梗死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增加,而成纤维细胞移植的小鼠中则未出现此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