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子鉴别技术是以生物大分子DNA为依据 ,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物种间的差别 ,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 ,在蚊虫分类中广为应用。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分类可反映过去和现在种群间的进化关系。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分类鉴定主要基于某些重要形态学特征,故在形态学特征相似的近缘物种分类中具有较大局限性。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糖体、线粒体基因等分子标记的有效应用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体寄生虫分子分类学的发展。国际上有关人体寄生虫分类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本文对人体寄生原虫、吸虫、绦虫和线虫的分类阶元进行了梳理,旨在为研究寄生虫分子系统学和遗传进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子鉴别技术是以生物大分子DNA为依据,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物种间的差别,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在蚊虫分类中广为应用。  相似文献   

4.
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分类和鉴定中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近几年,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软体动物物种水平的鉴定。本文对DNA条形码技术的概念、优点和局限性,以及该技术在软体动物物种分类鉴定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主要阐述其在医学贝类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和COⅠ基因序列的相关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DNA条形码在物种分类鉴定中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近年来,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蚊虫物种水平的鉴定。本文主要对DNA条形码技术及原理,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对蚊虫种和种团鉴定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以及基于COⅡ、16S RNA、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e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 DNA-ITS)中的第一内转录间隔区(the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1)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the seco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2)等其他分子标记在蚊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及其辅助COⅠ基因对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寄生虫作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特定生物类群,其分类是寄生虫学研究的重要基础。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即通过使用一段标准DNA片段进行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它是继RFLP、PCR-RFLP、SSR-PCR、ISSR等之后,在计算机及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一项分子标记技术。因其具有在动物分类中可克服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和遗传可变性(Genetic variability)的影响,以及不受性别和发育阶段限制等突出特点,而成为当前分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DNA条形码的概念形成及发展、基本方法及尚存在的部分争议,介绍了该技术在寄生虫学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概况,同时对DNA条形码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输入性猫栉首蚤指名亚种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和Ⅱ(COⅡ)基因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方法 从2014年1月入境集装箱死猫体表采集蚤类样本,形态学鉴定完毕后提取DNA,PCR扩增COⅠ和COⅡ基因并测定序列,使用Mega 6.0通过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OⅠ和COⅡ基因富含A+T,碱基突变多为置换突变,无移码,缺失和插入突变;Blast显示与澳大利亚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同源性较高(99%).结论 COⅠ基因序列存在足够的变异能够区分亲缘关系很近的种类,为外来或新发现的蚤种的鉴别提供了分子水平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卫氏并殖吸虫病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其病原体通过蝲蛄、溪蟹传播,可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哺乳动物组织、脏器内,引起肺吸虫病。我国是重要的卫氏并殖吸虫分布国度,有25个省(市、自治区)有分布卫氏并殖吸虫的报告。在卫氏并殖吸虫分类地位的研究中,仅靠形态学技术很难全面揭示该虫种的分子多样性。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采用各种分子方法对卫氏并殖吸虫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技术展现出很大的优势。分子遗传技术的应用也为阐明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特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这些分子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其检测时间和花费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场合使用相应的方法。分子方法的应用能更好地揭示卫氏并殖吸虫的流行病学和进化的特性,并能为该虫引起的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手段。因此,该文概述了我国用于卫氏并殖吸虫分子鉴定和遗传进化的分子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mRNA差异显示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 ,是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研究生理或病理机制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期 ,但在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2型糖尿病发病及致病分子机制、激素作用分子机理等领域中已显示了其优越性 ,并将在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致病分子机理研究及诊断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分子水平的分类为亚洲带绦虫种株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和准确性高等优点,弥补了形态学分类上的不足,且可进一步发现亚洲带绦虫和传统牛带绦虫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该文介绍了PCR-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DNA序列分析等技术运用于亚洲带绦虫分子分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带绦虫分类是根据成虫和囊尾蚴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形态相近的虫种鉴别困难.近年来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检测带绦虫种间或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虫种鉴别将更加全面和客观.该文综述了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带绦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和一些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序列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对基因组学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学逐步转向了功能基因组学.由于基因芯片技术操作简便,获得的信息高度特异、稳定,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寄生虫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寄生虫基因芯片检测工具的开发应用,这一技术用于筛选寄生虫功能基因,探索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寄生虫发病机制及筛选寄生虫诊断抗原、药物靶标和疫苗分子等,大大推动了寄生虫学领域的研究进程.该文主要介绍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分类,并就近几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不动杆菌属分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动杆菌属是目前导致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且耐药率很高,引起广泛关注。自1911年不动杆菌被分离鉴定以来,不动杆菌种属的分类和命名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早期依据不动杆菌形态学和生化表型特征进行种属鉴定,但识别精度不高,经常出现菌种被错误鉴定的情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不动杆菌属的菌种可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被精确地鉴定和区分,这为深入研究不动杆菌的毒力和致病性差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文对不动杆菌的分类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和一些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序列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对基因组学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学逐步转向了功能基因组学.由于基因芯片技术操作简便,获得的信息高度特异、稳定,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寄生虫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寄生...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气候等生态条件致使并殖吸虫的种类众多,分布范围广泛.文献记载云南省有11种并殖吸虫流行,但其中只有7种有较详细的形态描述,真正有可靠分类学依据的只有4种,其余虫种的可靠性和独立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该文综述了云南省历年来并殖吸虫的分类研究进展,提出形态生活史分类是非形态生活史分类研究的基础,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并殖吸虫的分类更加客观和准确.  相似文献   

16.
PCR技术应用于寄生虫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技术对寄生虫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PCR分子分类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高和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弥补了形态学分类上的不足。本文介绍了PCR-RFLP、RAPD和PCR-SSCP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用于寄生虫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HIV-1具有高度的遗传变异性,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对HIV-l基因亚型进行分类,得出HIV-l亚型流行特点及其地域分布等,对HIV-l的传播及其流行模式、病毒耐药研究和疫苗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IV-1基因分型相关技术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HIV-1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Pulmonary hypertension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five major subgroup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ly knowledge from the areas of molecular b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science.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atient not only optimizes diagnostic approach but also confers the best benefit, as therapeutic approaches are applied accurately. Current diagnostic strategies begin with a detailed history and physical, which are directed to elucidate symptoms that may increase the degree of suspicion. Subsequent application of a logical approach to progress through the diagnostic algorithm, wi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this process, allows for best possible outcomes. Proper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will eventually increase the potential for appropriate research and progress toward of a possible cure for this fatal disease.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精准诊疗时代的来临,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结核病早期诊断辅助方面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准确、高效、高通量等优点,为结核病的诊疗及疫情的防控带来了新曙光。本文中,笔者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阐述了基于核酸扩增试验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基因测序的结核病检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技术和其他新型结核病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胡忠义 《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865-867
结核病耐药性检测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不能满足临床诊治及防控的需求。一些新的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药敏检测技术尽管比传统的耐药性检测方法更加快速和灵敏,但是各种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就这些新技术的优缺点及可能解决的措施和进展情况提出了一些看法,以便促进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