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最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mm。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对颈椎前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下颈椎前路经椎弓根螺钉安全植入中的意义。 方法 取福尔马林浸泡尸体颈椎6具,16层螺旋CT扫描颈椎(C3~7),三维重建测量前路经椎弓根固定相关解剖学参数,根据扫描参数结果选择植入螺钉椎弓根,C形臂X线机透视定位下经前路植入椎弓根钉,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螺钉位置(根据Tomasino 法评价植钉安全性)。 结果 测量6具尸体颈椎(C3~7),共60个椎弓根,其中有4个椎弓根宽度小于4.0 mm及1个椎弓根的进钉点太靠近椎体上终板而不能植入螺钉,经前路共植入椎弓根钉55枚。根据Tomasino 法评价:在横断位Grade1:52枚, Grade2:2枚, Grade3:1枚;在斜矢状位Grade1:52枚, Grade2:3枚。 结论 术前个体化的CT扫描重建分析颈椎椎弓根形态为经前路颈椎椎弓根钉的安全植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颈椎椎弓根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测量C3~ 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 ,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按照轴线置入的必要性。方法 :8具颈椎标本 ,经螺旋CT(ElscintCTTwinFlash)在 1mm厚度断层扫描后 ,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 (SiliconGraphicsO2工作站 ) ,测量C3~ 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 ,根据数据模拟出椎弓根的形态特点 ,分别计算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 3 .0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 :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 ,C3~ 7在横断面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分别是 18.68°、2 0 .41°、2 2 .43°、2 2 .5 0°、2 7.5 5° ,在矢状面分别为2 7.5 5°、3 0 .3 1°、2 7.70°、2 9.0 3°、3 4.88° ,用直径 3 .0mm螺钉置入时 ,在横断面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是7.2 5°、8.5 8°、10 .98°、13 .0 9°、15 .49° ,在矢状面是 16.3 5°、18.69°、16.40°、18.2 6°、2 3 .13° ,这些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最大安全范围小 ,有必要在置钉时做到真正的精确量化与精细操作 ,严格按照个体化的椎弓根轴线方向置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T扫描50例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上缘、下缘和中部的宽度以及椎弓根的内、外缘高度。结果:椎椎弓根的上缘宽度为(7.67±1.33)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mm;中部宽度平均(5.75±1.59)mm,19%小于5.0mm;下缘宽度平均(3.87±1.09)mm,84%小于5.0mm。枢椎椎弓根的缘高度平均(5.66±1.43)mm,40%小于5.0mm;内缘高度平均(8.80±0.74)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mm。结论:国人中约81%的患者适合进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CT扫描可明确个体的置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疗效与螺钉固定的长度,螺钉的植入方向以及骨密度大小诸因素相关,为此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脊柱标本,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进行测试。结果:长螺钉的应变比短螺钉应变在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分别小16%,41%,56%,41%,其强度分别提高16%,41%,55%,41%,其脊柱位移分别小18%,25%,32%,30%,轴向刚度分别提高18%,25%,32%,30%(P均<0.05),骨密度对拔出力的影响,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相差67%,相应的相对位移,应变,能量两组平均相差均在16%以上(P<0.05),结论:手术中应注意弓椎根螺钉固定相关因素,这对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维CT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2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28~67岁(中位年龄46岁);9例为颈椎椎骨骨折,4例为颈椎肿瘤,6例为颈椎滑脱失稳,3例颈椎病。术前行S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钉道的角度和安全范围,术中根据相关的数据选择螺钉,并进行个体化置钉,术后进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计算每个螺钉置入的时间。结果导航下成功对22例患者共置入112枚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A级,104枚(92.8%);B级,5枚;C级,2枚;D级1枚。平均每枚螺钉置入的时间为9.3min(8~11min),术后临床无脊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结论在三维CT辅助下可以进行颈椎椎弓根个性化置钉,并能提高螺钉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幼年中国杂交犬的脊柱形态学指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参数,为动物实验及动物外科提供数据。方法:随机选取2月龄的中国杂交犬18只,CT测量T7~L7椎体高度、椎体横径、椎体纵径、椎管横径、椎管纵径、椎管面积、椎弓根长度、椎弓宽度、椎弓根螺钉水平面植入角度,按照测量数据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术,术后再次行CT扫描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建立了2月龄幼犬T7~L7的CT扫描平面的形态学指标的参考数据;②雌雄幼犬间做各形态学指标的统计学检验示椎体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形态学指标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与术后的各形态学指标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术前进行CT扫描并测量,术中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可以降低徒手置椎弓根螺钉的失败率。术后CT扫描可以早期发现问题,早期解决。②性别对幼犬脊椎形态的影响除椎体高度外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骨质的CT断面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为椎弓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例(C2-L5)脊柱骨标本,用CT观测椎弓根最突处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结果:各椎弓根髓腔(骨松质)宽呈相互衔接的三个“马鞍”形趋势,即四个高峰三个低谷值,依次为C2(高)、C4-5(低)、T1(高)、T4(最低)、T12(高)、L1(低)及L5(最高);髓腔高值颈段呈“马鞍”形,从C5-L5则有渐增大趋势,各椎弓根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值均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各段同一椎弓根骨质皮厚度上、下缘近相等而内,外缘厚度比颈,胸、腰分别约为3:1、2:1和1:1。结论:螺钉直径主要取决于髓腔宽,但C2-T1段,特别是C6、C7须同时参照髓腔的高和宽,C3-6和T4-6段仅能用约3.0mm直径的螺钉。  相似文献   

9.
下位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断层解剖与CT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为临床腰椎弓根内固定术的开展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与CT资料.方法在5 0例(标本24,CT 26)经L4、L5椎弓根层面上,观察确定进针点,并测量椎弓根厚度、进针角度和从进针点经椎弓根中心至椎体前缘的距离等数据.结果L4 、L5椎弓根厚度、进针角度、从进针点经椎弓根中心至椎体前缘的距离,平均分别为11.55、15.25mm;16.01°、18. 55°;53.69、50.85 mm.固定针直径、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分别为6.50~7.50、7.50 ~8.50 mm;14.00°~20.00°、17.00~23.00°和32.50~39.00、29.25~35.75 mm.结论在L4、L5椎弓根层面上,以上关节突基部外侧缘为进针点较佳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CT导航系统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三维CT导航系统辅助下,对导航组13例患者植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65枚,其中胸椎骨折4例、腰椎骨折7例、腰椎滑脱症2例;在x线透视下对传统组14例患者植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70枚,其中胸椎骨折3例、腰椎骨折7例、腰椎滑脱症2例、崾椎间箍突出症2例。术后均行CT扫描,按Richter分类法评估螺钉的位置。结果:术后按Richter分类法评估,导航组螺钉位置优62枚(95.4%),良3枚(4.6%),差0枚;传统手术组优57枚(81.4%),良10枚(14.3%),差3枚(4.3%)。两组置钉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神经、脊髓损伤。24例随访0.5~1.0a,复查X线片和CT,无螺钉松动和断裂钉,无迟发性脊髓损伤。结论:三维CT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引导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手术精度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标本测量,研究以下关节突中心点为入钉点,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法及要点。方法50枚人尸体骨干骨标本,以下关节突中心点A为进针点,在枢椎腹侧测量椎弓根的内倾角α;在椎弓背侧,选择上关节突内缘C点为标志点,测量AC连线的冠状面内倾角β,探讨α与β的相关性。结果枢椎腹侧测量的椎弓根冠状面内倾角为43°±4°(左侧),45°±5°(右侧),均值44°±6°;枢椎背侧测量的下关节突中心点A与上关节面内缘点C的连线内倾角β为39°±5°(左侧),37°±6°(右侧),均值38°±7°;α,β差值平均为5°±2°。结论①椎椎弓根部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椎弓根螺钉的进入方向必须非常精确,否则很容易穿出椎弓根内外壁,造成椎动脉或脊髓的损伤;②枢椎下关节中心点与上关节面内缘点的连线对于确定合理的钉道方向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 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 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3.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采用单节段或两节段经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矫形,可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目的:对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临床应用结果及研究文献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 方法:对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16例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以电子检索的方式对CNKI数据库2002/201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研究文献进行检索,采用检索词为“螺钉;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共检索相关文献48篇,进行数据特征等的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侵犯中轴脊椎关节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晚期常合并胸段或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经胸段脊椎屈曲增加,患者往往无法平视,严重的甚至肋骨下缘挤压内脏致心肺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及美观,采用脊柱截骨,经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矫形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PPS)内固定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6例行PPS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设为PPS组,60例行混合手术的患者设为混合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定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以评价结核的进展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腰痛程度;术前和末次随访行X射线平片和CT扫描,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改善情况。结果与混合组相比,PPS组平均手术时间(122.32±24.97)min、出血量(72.79±37.13)mL、住院时间(8.11±1.70)d及住院费用(76438.43±12428.17)元均较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均未发现结核局部复发,且无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患者的ESR和CRP均恢复到正常水平,2组患者的腰痛VAS均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Frankel分级比较,PPS组和混合组脊髓损伤程度在末次随访时均缓解(P=0.008),同一时间段各级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纯PPS内固定手术可以促进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的恢复,无需行清创和植骨手术就能实现骨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测量中国汉族男青年体型的解剖学指标,了解本世纪初中国青年体质的变化,为临床医疗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测量3820例16~23岁男青年身高,体重等各项指标,并对城市和农村青年的体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中国汉族男青年身高(170.9cm)比上世纪男青年身高(162.7cm)平均高8.2cmm,城市青年身高比农村青年高,肥胖率也比农村青年高。结论 本世纪初的中国汉族男青年身高明显高于上世纪,且体型以消瘦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策略。方法 2007年~2010年中运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15例,观察术后近期疗效、植骨融合及并发症。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者由于置钉困难改行寰枢椎后方植骨融合术。寰椎置钉28枚,未发现神经损伤。枢椎置钉28枚,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术后渗血1例,颈部肿胀3例,无神经症状加重,无切口感染和脑脊液漏,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年,所有病例均成功寰枢椎融合,颈椎序列和生理曲度良好,无明显丢失,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时,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3例D级均恢复到E级。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失稳的可操作性、力学稳定性及融合率均取得满意效果,虽然操作上技术要求较高,并有损伤C2神经根、寰枢椎间静脉丛及椎动脉的可能性,但仍不失为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可以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 高髂棘:由于先天发育、创伤、退变等原因导致的双侧髂骨翼达到或超过L4椎弓根下缘称之为高髂棘。背景:既往学者常根据X射线片对髂棘的高度进行分级。X射线片质量受摄片设备和体位影响大,同时X射线片将髂骨翼与L5椎弓根之间的三维立体关系转变为平面关系,骨性结构重叠使解剖标志辨识困难,尤其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椎旁动脉钙化、肠腔内容物瘀滞等会进一步影响X射线片骨性结构观察。 目的: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髂骨翼的宽度和高度对L5椎弓根置钉的遮挡程度。 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行L1-S2 CT扫描的350例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在L5椎弓根横轴位中轴层面测量髂骨翼宽度对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遮挡程度,并分为0,Ⅰ,Ⅱ,Ⅲ级;在L5椎弓根斜矢状位中轴层面测量髂骨翼高度对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遮挡程度,同样分为0,Ⅰ,Ⅱ,Ⅲ级。其中0级表示对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无遮挡,Ⅰ,Ⅱ,Ⅲ级表示对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遮挡程度逐步递增。比较男女之间髂骨翼宽度和高度分别对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遮挡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髂骨翼宽度对L5椎弓根螺钉置钉无遮挡占80.0%(280/350)。阻碍L5椎弓根螺钉置钉占20.0%(70/350),男占27.3%(49/179),其中Ⅰ级27例,Ⅱ级14例,Ⅲ级8例;女占12.3%(21/171),其中Ⅰ级12例,Ⅱ级7例,Ⅲ级2例。②髂骨翼高度对L5椎弓根螺钉置钉无遮挡占80.6%(68/350)。阻碍L5椎弓根螺钉置钉占19.4%(68/350),男占24.0%(43/179),其中Ⅰ级23例,Ⅱ级16例,Ⅲ级4例;女占14.6%(25/171),其中Ⅰ级13例,Ⅱ级8例,Ⅲ级4例。③同一患者髂骨翼宽度对L5椎弓根螺钉横轴位的遮挡和髂骨翼高度对L5椎弓根螺钉矢状位的遮挡程度不完全一致。此组患者中共70例宽髂骨翼,68例高髂骨翼,髂骨翼宽度和高度分级一致共35例,分级不一致达44例;④男性髂骨翼宽度和高度对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遮挡程度均大于女性。⑤结果证实,髂骨翼宽度和高度对L5椎弓根螺钉置钉遮挡发生率分别为20.0%和19.4%。男性髂骨翼宽度和高度对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遮挡程度均大于女性。髂骨翼宽度在横轴位对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遮挡程度与髂骨翼高度在斜矢状位对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遮挡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术前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髂骨翼与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关系对于提高L5椎弓根置钉安全性及手术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ORCID: 0000-0001-5579-4783(张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Anatomical differences in the psoas muscles in young black and white me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anatomy of the psoas major muscle (PMA) in young black and white men was studied during routine autopsies. The forensic autopsies included 44 fresh male cadavers (21 black, 23 white) with an age span of 14 to 25 y. The range for weight was 66–76 kg and for height 169–182 cm. The PMA was initially measured in its entire length before measuring the diameter and circumference at each segmental level (L1–S1). At each segmental level, the calculated anatomical cross-sectional area (ACSA) was more than 3 times greater in the black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white ( P <0.001). The psoas minor muscle (PMI) was absent in 91% of the black subjects, but only in 13% of the white subjects. These data show that the PMA is markedly larger in black than white subjects. The marked race specific difference in the size of the PMA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hip flexor strength, spine function and race specific incidence in low back pathology, and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