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湖沼垸内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且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张金管理区为纵向观察试点,对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以及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4%,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措施是目前湖沼垸内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巩固该地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又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结合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阻断传染源。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3%,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是目前湖沼垸内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有利于血防成果的巩固和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3年防治效果,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试点村),开展改厕和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兴林抑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辅以常规卫生血防措施,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居民人均收入等进行分析。结果经过3年的综合防治,与试点工作前比较,试点村钉螺面积下降17.51%,活螺平均密度下降14.22%,阳性螺密度下降77.21%,钉螺感染率下降73.47%;平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6.38%;家畜存栏头数下降,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8.01%;人均收入较试点前增加40.78%。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洞庭湖洲垸亚型疫区采取不同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选择西洞庭湖洲垸型疫区五一村为试点,连续27年分阶段实施常规防治、人畜同步化疗、化疗结合改水的不同防治措施,观察人畜病情和螺情的变化。结果湖沼型洲垸亚型重流行区,常规防治措施,居民感染率维持在33.10%~34.73%的较高水平。以人畜同步扩大化疗为主的措施,人群感染率、耕牛感染率分别从30.00%以上降至10.00%左右,儿童新感染率从15.00%下降到5.00%以下。化疗结合改水居民感染率维持在2.66%~7.61%,儿童新感染率为1.20%~3.70%。各阶段垸外易感地带感染性钉螺无明显变化。结论人畜同步扩大化疗为主的防治策略,短期可迅速降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是控制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方法,但化疗措施仍无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平湖地区五一村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洞庭湖洲垸亚型流行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0年五一村血吸虫病情、螺情、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实施的各种防治措施等资料,分析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五一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11.44%降至2010年的1.12%,其中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职业以渔民感染率最高。9年间耕牛粪检阳性率维持在10%左右。垸外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由2003年秋季最高的10.49只/0.1 m2降至2010年秋季的0.68只/0.1 m2。2003年垸外春季感染螺平均密度高达0.026只/0.1 m2,2006年以后再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大幅度下降,耕牛和渔民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洞庭湖洲垸亚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与疫情变化,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洲垸亚型疫区五一村为疫情观察点,对螺情、人群病情、耕牛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2005--- 2006年居民感染率分别为6.61%、3.40%,2006年较2005年下降44. 93%。不同距离居民感染率第一年一层高于二层,男性高于女性;第二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以副业渔民最高,耕牛感染率分别为8.00%和13.33 %,垸外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3.38只10.1 m2和2.16只10.1 1112,钉螺阳性率分别为0.26%、O。结论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但沆行仍未控制,尚需加大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8.
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1.01%,耕牛感染率为1.14%,活螺平均密度为0.50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4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与2009年相比,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且容易反复,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9.
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成因及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荆州市湖沼地区无牛村和有牛村血吸虫病传染源与感染性钉螺形成的原因,为制定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无牛村和有牛村有螺环境,对螺情、人畜病情、野生动物保虫宿主(鼠)感染情况、野粪污染情况等开展调查;对无牛村采用哨鼠法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采用秩相关分析对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无牛村4处环境未发现阳性野粪,哨鼠疫水测定未发现感染性;有牛村12处感染性螺点累计收集野粪37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2~0.29份/100m2,阳性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份/100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1~0.040只/0.1m2,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的分布地点一致,其密度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rs=0.1235,P〉0.05)。公安县和监利县垸内有牛村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87%和1.37%,公安县垸外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23%,未发现病牛。野鼠调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耕牛和病人是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野鼠成为主要传染源的可能性较小;有牛村耕牛仍为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九江市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下一步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8-2014年九江市血吸虫病防治数据,建立数据库,分析流行区范围变化、人畜感染率、血吸虫急性感染和突发疫情、感染性钉螺环境等指标。 结果 2014年与2008年相比,人、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8.40%、92.54%,感染性钉螺面积从103.24 hm2下降为0,有螺框出现率与活螺密度分别从14.86%和0.334 5只/0.1 m2下降至6.89%和0.126 5只/0.1 m2。除2011年及2014年外,各年度均有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发现。 结论 九江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效果显著,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仍需加强风险控制及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湖沼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效果。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04-2008年公安县、江陵县开展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无害化厕所建设、以机代牛、洲滩禁牧和安全用水等策略的年报资料。结果与2004年策略实施初期相比,2008年公安县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4.43%和74.18%,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99.42%;江陵县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3.29%和63.60%,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75.78%。2县连续3年均未发生突发疫情,散发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均降为0。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可有效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3.
不灭钉螺(封洲禁牧)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讨通过“封洲禁牧”,达到有螺无害,从而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方法 每年3月1日至10月31F{洲滩实施“封洲禁牧”,并查治人、畜血吸虫病。结果 实施3年(2000—2002),监测点(村)人群感染率由1999年的2.66%下降到1.66%,试点乡抽查人群感染率为0.57%(5/871),无急性感染和新感染病人。试点乡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999年的4.90%下降到0.14%,2岁以下小牛无新感染。草洲钉螺阳性率由1.450%下降到0.005%,阳性钉螺密度由0.01480只/0.1m^2下降到0.00011只/0.1m^2。结论 采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措施,不灭钉螺也可以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封洲禁牧对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鄱阳湖区选择4个重疫区,从每年的3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实施封洲禁牧措施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监测各试点人、畜、螺血吸虫的感染率,连续2-3年。结果经过2-3年后,4个试点人、畜、螺血吸虫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或达到0,无急感病人,人、畜、螺无血吸虫新感染。结论封洲禁牧措施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的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平湖洲垸亚型疫区血吸虫病疫情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洲垸亚型血吸虫病疫情纵向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观察点五一村居民病情、疫水接触史、家畜病情和螺情进行纵向观察。结果2002~2005年居民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7.84%、11.44%、12.28%、12.05%。居民疫水暴露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及再感染率,男性都高于女性,渔民及副业渔民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粪检阳性者化疗后一年内疫水暴露率93.44%,居民重复感染率为29.89%。2002~2005年耕牛粪检阳性率10.69%~17.50%。三峡建坝前(1993年)目平湖7~8月洪水期平均水位比建坝后的2002~2005年高1~2m,其他月份平均水位建坝后比建坝前高。五一外洲感染螺分布广泛,2003年春季钉螺感染率达0.90%,感染螺平均密度0.0263只/0.1m2。2003~2005年钉螺调查,春季阳性钉螺密度及感染率明显高于秋季,活螺平均密度秋季明显高于春季。2006年春季调查未发现阳性钉螺。垸外草洲栽种欧美杨,当地耕牛存栏数量减少,由常年敞放改为轮值群放。结论该型疫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及再感染率高,垸外易感地带须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评价和分析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效果提供基线调查资料。方法选择2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一个为试点村,实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另一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在2个村同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以及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试点村和对照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57%和4.29%(χ2=1.10,P=0.294),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7.14%和14.62%(χ2=0.14,P=0.711)。试点村最高活螺密度为1.5446只/0.1m2,最高阳性螺密度0.0213只/0.1m2;对照村最高活螺密度为0.7036只/0.1m2,最高阳性螺密度0.0284只/0.1m2。居民防病意识2个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点村居民接受综合治理的程度高于对照村。结论 2个行政村从自然环境、流行程度以及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均相近,符合实施对比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的实施效果。方法在湖南安乡县的2个邻近乡(镇)各选择7个行政村为试点村和对照村,每年均开展人畜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等常规血防措施。2005年,在试点村淘汰所有存栏牛和羊,并辅以封洲禁牧、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等巩固措施。2005-2011年采取统一的调查方法对人群和钉螺感染情况进行跟踪观测。结果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在干预后的第3年降至1%以下,垸外无感染螺。对照村第4年后感染率仍徘徊在2%~3%。淘汰牛等传染源控制措施使试点村近50%的人口免于感染或再感染血吸虫。结论淘汰或杜绝散放牛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染源控制策略的核心技术,有助于该类疫区早日实现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综合治理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索湖沼地区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2003~2007年选择湖北省公安县花基台荆江分洪区5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为试点,第1阶段(2003~2005年)在实施人畜化疗、易感地带灭螺、免费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同时,结合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开展血防综合治理。第2阶段(2006~2007年)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发展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或棉稻、油稻轮作。结果通过连续5年2个阶段综合治理,第1阶段居民和耕牛感染率分别降至1.05%和2.69%,分别下降了97.29%和80.06%(2χ=276.649 3、27.364 6,P均〈0.01),无12岁以下儿童新感染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生,钉螺感染率降至0(2χ=7.145 1,P〈0.01);第2阶段居民感染率降至0.21%,下降了99.46%,病牛数减少到0,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钉螺面积下降98.02%,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