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分化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方法:冲洗大鼠骨髓腔,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内皮细胞培养液EGM-2MV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CD34、VEGFR-2、vWF,CD133,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Lectin-UEA-1,超微结构及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鉴定。结果: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大小不一;48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呈梭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4~8d呈细胞集落或线状排列;9~11d接近融合,呈典型鹅卵石样外观。贴壁细胞CD34、CD31、VEGFR-2、vWF、CD133均表达阳性并呈动态变化,能够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Lectin-UEA-1,透射电镜见特征性Weible-Palade小体,能稳定保持二倍体核型。结论:本实验初步建立了一套大鼠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背景:内皮祖细胞因其分离与培养的方法各不相同,在实验中难以重复。 目的:探讨大量获取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分离与培养的方法。 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4周龄SD大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EGM-2 MV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摄取Dil-Ac-LDL与结合FITC-UEA-1实验、免疫荧光化学鉴定其表面抗原CD133与VEGFR2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形成管腔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形态学观察: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在生长的早期(8 d左右)、晚期(15 d左右)其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早期以纺锤形、三角形、圆形细胞多见,晚期以圆形、短梭形细胞多见。②摄取Dil-Ac-LDL与结合FITC-UEA-1实验:显示8,21 d的细胞均为阳性。③免疫荧光化学染色:8 d的细胞表达CD133、VEGFR2。④管腔形成实验:在Matrigel基质上15 h左右能够生成血管样结构。结果表明: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后以EGM-2 MV进行诱导培养,经过鉴定证明获得的细胞符合内皮祖细胞的特征。这种方法能够简单、快速、可靠、大量地获取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培养及鉴定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对内皮克隆形成细胞(Endothelial colony-forming cells,ECFCs)与内皮细胞集落形成单元(Endothelial cell colony-forming units,CFU-ECs)进行鉴别和界定.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RT-PCR、免疫荧光、Dil-Ac-LDL摄取、集落形成和成血管实验等多种方法对两类细胞进行鉴别及界定.结果:ECFCs和CFU-ECs表达相同内皮细胞表面抗原,如VEGFR-2、CD31、CD144、CD105和CD146.而CD45和CD14在两者的表达存在差异,CFU-ECs表面强表达,ECFCs表面几乎检测不到.另外两者在集落形态、细胞增殖能力、Dil-Ac-LDL摄取和体外成血管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CFU-ECs可能是造血干细胞源性的细胞集落,并非真正的EPCs.而ECFCs为真正意义上的EPCs,在组织工程和临床等方面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冉  兰玲  刘博伟  于静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2):1335-1340
 目的 建立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体系,为自体细胞移植促进肝血管再生、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合适的供体细胞。方法 Wistar大鼠皮下注射CCl4,制作肝纤维化模型;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肝纤维化大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并用差速贴壁培养法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成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和纯度,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结合荆豆凝集素双荧光染色鉴定其吞噬功能,血管网形成实验鉴定其成血管功能。结果 细胞培养14d后呈现铺路石样结构;63.9%±2.15% ( P < 0.05)的EPCs为CDl33/VEGFR2双阳性细胞;,EPCs具有成熟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形成稳定的血管网样结构。结论 利用本实验室培养体系,肝纤维化大鼠骨髓细胞能被成功诱导培养为具有特征性表型和功能的EPCs。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两种内皮祖细胞(EPC和EO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由兔耳中央动脉采集外周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置于EGM-2培养基中培养。用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1)结合试验,检测flk-1表达的免疫荧光法和检测CD34、Ⅷ因子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法,以及体外血管形成试验对EPC/EOC进行鉴定。结果从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MNC中可成功地培养出EPC和EOC。培养第7天的EPC和第16天的EOC均能吞噬ac-LDL并与凝集素UEA-1相结合,同时均可表达CD34、flk-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EOC在matrigel凝胶上可形成血管腔样的结构。结论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外周血中分离的MNC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EPC和EOC,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采用bFGF、EGF及神经元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大鼠脊髓祖细胞,并对脊髓祖细胞进行了分化和电生理实验。脊髓祖细胞可增生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具有电流特性。有希望应用于脊髓创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进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和体外扩增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方法:采用不同淋巴细胞分离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分离EPC;用CD34免疫磁性活化细胞分选系统(MACS)分离CD34 细胞;分别培养在包被和不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HFN)的培养板内;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1、CD34和vWF的表达。结果:从成人外周血可分离获得EPC;不同的分离条件可影响获得EPC的数量和质量,HFN对EPC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进一步改进从人外周血分离获取EPC并行体外扩增的方法,为EPC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方法,期望为儿童组织工程血管、补片或带瓣管道的制备找到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采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培养液EGM-2培养,种植于提前包埋了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进行体外扩增,取48h后贴壁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内皮细胞系列标志:CD34、CD31、FLK-1、ve-Cadherin和Ⅷ因子。结果经过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法选择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ve—Cadherin和Ⅷ因子。培养至第5代细胞形态基本相似,细胞总数可以达到10^8以上。结论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可以分离培养出内皮祖细胞并能体外扩增,可以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
朱丽华  江洪  赵冬冬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1):21-23,F003
目的 :分离并诱导犬骨髓内皮祖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探讨不同培养条件、血清浓度和接种密度对分化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 ,以不同密度分别接种于DMEM和EBM 2 +SingleQuots培养基中 ,在不同浓度胎牛血清条件下培养。随后鉴定细胞并比较各组分化率。结果 :接种密度较低时细胞无法成活 ,接种密度达 10 5/cm2 时细胞能表达内皮细胞标志并具有内皮细胞功能。 2 %和 2 0 %胎牛血清培养细胞 ,其分化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犬骨髓能够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能在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 ;接种密度过低对其分化不利 ;低浓度胎牛血清有利于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小型实验动物,通过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内皮祖细胞培养、扩增的方法较为繁琐。 目的:探讨采用全骨髓培养方式扩增小型动物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分离C57BL/6小鼠内皮祖细胞,培养第7天行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检测,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34、FLK-1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其体外血管生成能力,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设立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法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全骨髓培养至第2天便可见早期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第7天时可见大量短梭状内皮祖细胞,其具有吞噬DiL-acLDL及结合FITC-UEA-1的能力,内皮祖细胞在基质胶上同样能够形成血管样结构,培养至第2周晚期内皮祖细胞集落出现,迅速生长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并能够在体外传代培养,细胞数量、细胞表面CD34、FLK-1表达、体外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及晚期集落出现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全骨髓培养的方式能够实现小型动物内皮祖细胞的筛选扩增,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的分离、鉴定、培养方法以及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股骨及胫骨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后取2次贴壁细胞置于纤连蛋白铺被的培养板中.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下培养两周,观察其形态学改变,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贴壁细胞呈现铺路石、团簇样生长,呈梭形、线样排列特殊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贴壁细胞CD133、CD34、Flk-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诱导培养第2天,CD133阳性表达率为(79.4±4.5)%.自诱导培养的第6天开始,Flk-1与vWF呈高表达,阳性率为(74.2±3.5)%和(72.2±4.3)%.结论 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在VEGF、bFGF及EGF培养体系下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EPC,该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特性,经过体外诱导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方法及体外分化特征。方法: 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并进行诱导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对细胞表型特征进行检测,分别采用MTT和Transwell方法对其增殖、迁移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体外培养4 d至14 d,CD133、SCA-1及CD117的表达率分别从11.05%、29.32%及16.45 %降至2.29%、7.82%及3.92%;而VEGFR-2、CD31、VE-cadherin、eNOS及vWF的表达率分别从12.21%、8.43%、18.27%、7.11%及32.61%增加至62.13%、32.96%、67.73%、27.89%及82.16%;吞噬acLDL和结合UEA-I的细胞从57.18%增加至86.70%。在0 μg/L至80 μg/L VEGF浓度梯度下,细胞增殖率和迁移率分别增加58.03%和33.83%。结论: EGM-2内皮培养基可稳定培养小鼠骨髓来源EPCs,培养过程中其干细胞标志物表达逐渐降低,而内皮细胞标志物表达及特性不断增加,VEGF可显著促进其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3.
背景:旨在从大鼠外周血及骨髓中提取内皮祖细胞,培养晚期内皮祖细胞,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或通过内皮祖细胞联合基因治疗使内皮祖细胞高表达血管新生诱导因子,达到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目的。 目的:从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从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培养,观察并记录贴壁细胞的生物学特征;选取内皮祖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CD133、CD34、KDR对原代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KDR、CD34表达,并通过吞噬功能实验进一步鉴定培养细胞。 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和外周血能够分离获得早晚期内皮祖细胞;贴壁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34、CD133、KDR表达阳性;流式细胞学检测CD34、KDR表达阳性;贴壁细胞能够吞噬ac-LDL,结合UEA-1。实验成功从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获得了增殖活性强的晚期内皮祖细胞,找到了更好的成血管干细胞的种子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双特异抗体(BiAb)的辅助下,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可否更好的定向归巢大鼠缺血心肌促进血管新生。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SD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开胸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以anti-CD34(能识别内皮祖细胞)和抗肌凝蛋白轻链抗体(AMLCA)(能特异性结合缺血心肌)2种抗体,化学交联法制备BiAb(CD34×AMLCA)。将此BiAb与EPCs经尾静脉输入心肌梗死大鼠(EPCs+BiAb组),另设单纯EPCs移植组、单纯BiAb组、对照组。细胞移植35 d后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室收缩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行5-Brdu及VIII因子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VEGF 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与其余组相比,EPCs+BiAb组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增加,心梗区周围5-BrdU阳性细胞数及微血管密度增加,心肌VEGF mRNA与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 CD34×AMLCA双特异抗体可增效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定向归巢到大鼠缺血心肌,改善心功能,更好的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intracoronary applic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the subsequent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heart. METHODS: Endothelial progenitors cells (EPCs) cultured from rat bone marrow were identified by double-positive staining with Dil-Ac-LDL and BS1-lectin. Twenty-four hours before cell transplantation, EPCs were labeled with 5-bromo-2'-deoxyuridine (BrdU). Cells (5 x 10(5) in 250-microl medium) were injected into healthy rats, either as intracoronary application (n=11) or as intramyocardial injection (n = 6). At 15 min or 3 days posttransplantation, hearts as well as other organs (lung, liver, kidney, and spleen) were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for subsequent BrdU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number of BrdU-positive cells per tissue area was counted. RESULTS: Compared to intramyocardial injection, intracoronary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more than twice as much positive cells in the heart (P < .05), with no local differences within the heart. Whereas after 15 min, EPCs were equally distributed in all examined organs (except for the spleen), cells that were still present after 3 days, approximately 10%, were selectively restricted to the heart. CONCLUSIONS: Our data indicate that the intracoronary application provides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EPC transplantation in the rat heart.  相似文献   

16.
<正>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胚胎发育中血管母细胞可能存在延续关系,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而且在体内血管新生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1])。应用EPCs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正在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中EPCs主要来源于骨髓、脐带血、外周血以及脂肪组织。外周血来源的EPCs,主要从静脉血中进行分离,动脉血中分离  相似文献   

17.
人胚胎主动脉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人胚胎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分离、扩增及鉴定的方法,并评价其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为人胚胎血管来源EPCs作为干细胞技术治疗疾病的细胞材料提供依据。方法从14周龄流产人胚胎主动脉中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EPCs,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低血清培养基体外扩增培养EPCs。分离培养的EPCs鉴定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细胞的特异标志CD133、CD34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培养的EPCs应用VEGF进行诱导分化,并评价其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结果分离的人胚胎主动脉EPCs细胞表达EPCs的标志分子CD133、CD34和VEGFR2。EPCs在体外特定低血清培养条件下表现很强的增殖能力。培养的EPCs细胞经过VEGF诱导后,细胞表达CD133明显降低,表达vWF、CD31和ELAM-1增强,并且体外成管能力和摄取Ac-LDL能力增强,表明细胞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人胚胎早期主动脉的EPCs具有很好的体外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可作为EPCs治疗疾病的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龄段大鼠血清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大鼠血清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活力的影响。方法:PBS冲洗出1-2月龄、19-26月龄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 应用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含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100 mg/L、肝素100 mg/L、青霉素1×105 U/L、链霉素1×105 U/L)差速贴壁法进行体外培养,以Dil-ac-LDL与FITC-UEA-1荧光双染,直接或间接荧光标记CD31 及vWF分别通过流式和免疫组化进行鉴定。制备1-2月龄、19-26月龄大鼠血清,将培养的EPCs分A (老年大鼠EPCs+老年大鼠血清)、B(老年大鼠EPCs+年轻大鼠血清)、C (年轻大鼠EPCs +老年大鼠血清)、D (年轻大鼠EPCs+年轻大鼠血清)4组, EPCs经含10%不同年龄段大鼠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不含胎牛血清)培养后,激光共聚焦检测EPCs吞噬Dil-ac-LDL后平均荧光强度,改良Boyden 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分别观察EPCs迁移和黏附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年轻大鼠血清显著促进老年大鼠EPCs吞噬Dil-ac-LDL能力(P<0.01)及增强其迁移(P<0.01)、黏附(P<0.05)和增殖能力(P<0.01),而老年大鼠血清显著抑制年轻大鼠EPCs迁移(P<0.05)和黏附能力(P<0.05)。结论:年轻大鼠血清显著增强老年大鼠EPCs的细胞活力,而老年大鼠血清可部分抑制年轻大鼠EPCs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