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尿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是临床常用的评估骨强度和骨量丢失情况的指标,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相关性。 方法:对100例60岁以上新鲜股骨颈骨折或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测定尿脱氧吡啶啉、尿肌酐及股骨近端Singh指数,计算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100例股骨颈骨折或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尿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为(6.11±2.09) nmol/mmol;其中97例高于正常值范围,提示这些患者已经有骨量的丢失;Singh指数4级以下91例;5级9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尿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呈负相关(r=-0.32,P=0.007)。提示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存在线性相关性,在评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质方面2种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卫勇  李军  张勇  余浩  谢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7):4338-4342
文题释义: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常需要行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使采用了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下肢仍然常形成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并且可引发静脉功能不全的一种疾病,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后流入肺动脉可导致肺栓塞以及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背景: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但目前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目的:统计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2例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9例,女143例,平均年龄69.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3例。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无抗凝禁忌,入院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常规双下肢行血管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下肢非深静脉血栓组(下肢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术前行下腔滤器置入)。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红蛋白)、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①242例髋部骨折患者中58例(24%)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②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与下肢非深静脉血栓组的性别、骨折类型、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2组患者的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 d是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说明髋部骨折患者即使在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仍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高龄患者以及术前等待的时间长是其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ORCID: 0000-0001-8379-9230(卫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FRAX工具: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推荐的一种评估骨折风险的新型软件工具,其作用主要用于临床上,评估有哪些患者有接受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的需要。此软件可以预测患者10年内有多大可能会发生骨折,其主要依据是骨折密度和骨折危险因子的情况,通过一系列大样本循证医学原始数据,骨折部位也很广,包括髋骨骨折百分率,以及全身主要部位的骨折百分率。FRAX工具的使用方法也较为简单,只需要访问官网或用苹果手机下载FRAX应用,在其中录入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以及体质量即可。HSA分析软件:HSA分析软件是美国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大学 Thomas Beck教授多年来应用CT和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通过骨几何学特征及一些骨结构指标来研究髋关节近段骨强度,建立了相应的髋关节结构分析系统几何学模型,其作用主要用于了解骨几何力学特征,是用于科研和药物治疗研究的最领先的骨结构分析手段。美国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大学拥有其专利及商业注册,2006年2月美国Hologic公司与其签署协议在双能X射线数字化骨密度仪中独家使用HSA分析软件,透过骨密度扫描的髋部近端骨成像分析其几何力学的参数。 背景:髋部几何力学是基于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扫描的图像上进行分析髋部结构(皮质厚薄)的力学研究,可以更好地弥补骨密度的偏差。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可以将骨折概率与多种临床危险因子以及股骨颈的骨密度相结合,预测10年内髋骨骨折概率和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椎、前臂、髋骨或肩部骨折)概率。 目的:分析中老年妇女髋部几何力学以及FRAX@工具与骨折的相关性,探讨两者结合对中老年妇女脆性骨折风险预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研究1 089名中老年女性受试者,根据调查问卷分既往有骨折组225例和无骨折864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HSA软件分析髋部几何力学参数:骨横截面积、横截面转动惯量、截面弯曲模量、皮质厚度和屈曲应力比数值;FRAX@工具计算未来10年主要部位骨折率和髋部骨折率。研究获得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结果与结论:①骨折组的年龄明显高于无骨折组;②2组髋部几何力学参数比较:无骨折组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横截面积、横截面转动惯量、皮质厚度、截面弯曲模量均明显高于骨折组,而屈曲应力比低于骨折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厚度是骨折的保护因素(OR=0.000,95%CI:0.000-0.000);③不同年龄段FRAX计算分析,骨折组的未来10年主要部位骨折率、髋部骨折率均明显高于无骨折组;④结果说明,髋部几何力学与骨折发生有明显关联性,股骨颈皮质厚度是骨折发生的保护因素,FRAX@分析对预测骨折发生具有临床指导价值,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ORCID: 0000-0003-2135-2657(叶云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内外文献中关于骨折后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变化量的前瞻性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有文献报道,但主要集中于胫腓骨和踝关节骨折患者,且样本量较低。 目的:观察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愈合后(伤后6-12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北京航天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48例,制定随访标准进行L1-4、患侧、健侧髋部骨密度测量及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测定,并行骨折愈合后患侧全髋部骨密度与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与结论:患者骨折愈合后,患髋及腰椎骨密度显著低于基线值,健髋部位骨密度与基线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在伤后6个月,即骨折完全愈合时,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均显著高于基线值(P < 0.05)。患者在伤后12个月,即骨折完全愈合6个月,骨钙素水平显著高于基线值,其余骨代谢指标与基线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折达到临床及影像学愈合后,血清骨钙素水平的改变量与患髋骨密度改变量的偏回归系数最大。提示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骨钙素血清水平对于评估骨密度回升速度具有较高价值。骨折愈合后监测相应的骨代谢指标可以提高判断骨密度变化的准确性,以降低罹患二次骨折的风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髋部骨折66例,参照AO分类法分型。其中56例行手术治疗,10例未行手术。手术组中粗隆间骨折27例28髋,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固定1例,全髋置换1例,PFNA内固定25例26髋;股骨颈骨折29例,空芯加压螺钉固定8例,半髋置换18例,全髋置换3例;手术前后采用Harris评分对照。结果手术组56例患者中,1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位置欠佳但术后获得无痛髋,其余手术患者髋关节功能都获得恢复,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9.43±5.06)分提高到术后的(84.54±10.35)分,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未手术的10例髋部骨折均为粗隆间骨折,2例建议保守治疗,随访中达到骨愈合;4例建议手术而患者未手术,半年内死亡2例,另2例轮椅代步;4例不建议手术的半年内3例死亡,1例仍卧床或轮椅代步。结论髋部骨折的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GA)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年龄大于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69例.CSEA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  相似文献   

7.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和活动。目前,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仍然以手术治疗结合功能锻炼为主,手术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恢复快等特点,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4~12个月髋关节功能不能完全恢复到骨折前水平,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充分了解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对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年龄、性别、伤前基础病、骨折前巴塞尔(Barthel)指数、骨折类型、手术时机、手术方式、ASA分级、麻醉方式、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对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作一综述,旨在为促进术后功能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蒋俊良 《医学信息》2018,(23):58-60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其严重危害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期寿命,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亦日趋明显。现治疗方法多样,各方法各有优缺点。为此,本文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脑卒中后骨折的预防非常重要,目前尚无预测脑卒中后发生髋部骨折的模型。目的:探讨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将风险可视化。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39例,男107例,女332例,平均(71.38±9.74)岁,根据脑卒中后有无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n=35)和非骨折组(n=40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脑卒中后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70%)和测试集(30%),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髋部骨折发生风险列线图,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开发一个网络计算器用于给临床医生提供更方便的交互体验。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跌倒次数、吸烟、高血压、糖皮质激素、脑卒中次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视力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erg平衡量表、交谈时停止步行测试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跌倒次数[OR=17.104,95%CI(3.727-78.489),P=0.00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OR=1.565,95%CI(1.193-2.052),P=0.001]、交谈时停止步行测试[OR=12.080,95%CI(2.398-60.851),P=0.003]是与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呈正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OR=0.155,95%CI(0.044-0.546),P=0.012]和Berg平衡量表[OR=0.840,95%CI(0.739-0.954),P=0.007]与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呈负相关;③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56和0.907,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状态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038和0.030;④结果显示,跌倒次数多、骨密度低、Berg平衡量表评分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交谈时停止步行测试阳性是脑卒中后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开发了一个网络计算器(https://stroke.shinyapps.io/DynNomapp/)。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越来趋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首先要根据不同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不同年龄和是否合并有内科基础疾病从而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治疗的成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76例,年龄(76.7±6.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84例,其中保守治疗7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34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8例,解剖钢板内固定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例。股骨颈骨折92例,其中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4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7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5例。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76例,股骨颈骨折8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内固定治疗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7±1.3)个月。3例发生治疗后感染,1例治疗后10 d并发心肺功能衰竭死亡。不同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包括股骨头切割、围术期骨折,内固定或假体松动、术后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下肢短缩、骨折延期愈合及对髋再骨折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P < 0.05)。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P < 0.05)。而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相互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需要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最好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2.
Vitamin D3 and calcium to prevent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women.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BACKGROUND. Hypovitaminosis D and a low calcium intake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parathyroid function in elderly persons. Calcium and vitamin D supplements reduce this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but whether such supplements reduce the risk of hip fractures among elderly people is not known. METHODS.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ation with vitamin D3 (cholecalciferol) and calcium on the frequency of hip fractures and other nonvertebral fractures, identified radiologically, in 3270 healthy ambulatory women (mean [+/- SD] age, 84 +/- 6 years). Each day for 18 months, 1634 women received tricalcium phosphate (containing 1.2 g of elemental calcium) and 20 micrograms (800 IU) of vitamin D3, and 1636 women received a double placebo. We measured serial serum parathyroid hormone and 25-hydroxyvitamin D (25(OH)D) concentrations in 142 women and determined the femoral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base line and after 18 months in 56 women. RESULTS. Among the women who completed the 18-month study, the number of hip fractures was 43 percent lower (P = 0.043)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nonvertebral fractures was 32 percent lower (P = 0.015) among the women treated with vitamin D3 and calcium than among those who received placebo. The results of analyses according to active treatment and according to intention to treat were similar. In the vitamin D3-calcium group, the mean serum parathyroid hormone concentration had decreased by 44 percent from the base-line value at 18 months (P < 0.001) and the serum 25(OH)D concentration had increased by 162 percent over the base-line value (P < 0.001). The bone density of the proximal femur increased 2.7 percent in the vitamin D3-calcium group and decreased 4.6 percent in the placebo group (P < 0.001). CONCLUSIONS. Supplementation with vitamin D3 and calcium reduces the risk of hip fractures and other nonvertebral fractures among elderly women.  相似文献   

13.
《Maturitas》1996,25(1):21-28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urinary disorders as urinary incontinence on the prevalence of hip fracture in 85-year-old women. Methods: A representative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geriatric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a sample consisting of 658 85-year-old women, of which 69% were living at home and 31% were living in institutions. The prevalence of hip fractures was registered and measurement with dual photon absorptiometry of the right calcaneum was performed. The subjects were questioned covering sociodemographic background, the occurrence, type, frequency and amoun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medical examinations and investigations of the prevalence of hip fracture. Results: Hip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P < 0.001) for women and the odds ratio of hip fracture was twice that found in general population (OR = 2.42). Body mass index and weight were both significant higher (P < 0.01) among women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hip fracture. The frequency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was also significant correlated to hip fracture (P < 0.001). Subjects with diabetes had a tendency to be associated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P < 0.06) In a logistic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ody mass index,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cancers were the only explanatory factors for hip fractures at 85 years of age. Conclusi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stmenopausal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hip fracture are multifactorial and whether this is a result of decreasing estrogen levels or a result of general aging process is still under debate. Women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earlier atrumatic multiple postmenopausal fractur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 special target group for estrogen prophylaxis in order to prevent further severe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4.
背景: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后愈合较差,普通髋关节置换固定不稳,有待新的治疗手段解决这一难题。 目的:回顾性分析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4-01/2011-09采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26例。人工髋关节为捷迈公司生物性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生物相容性良好。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年~5年6个月,置换后疗效均满意,患者置换后可早期下地活动,髋关节无疼痛,关节功能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访至置换后2年的24例行Harris髋关节评分,优9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3%,其中1例出现人工关节下沉。提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可明显缩短患者置换后卧床时间,有利于早期恢复功能锻炼,效果显著,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治疗上选择何种方案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几种主流方法修复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论著发表,但这些结果的评价缺乏独立性,可能存在变量及观察研究中无法测量的偏倚,因此使得相关研究进展受到了限制。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对患者X射线曝光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卧床时间、治疗后切口感染率、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进行综合评价。严格评价纳入标准及方法学质量并提取相关资料。统计学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共包含1 454例患者。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两种方法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X射线曝光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卧床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和全髋关节置换两种方法在住院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卧床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和全髋关节置换两种方法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卧床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后并发症、治疗后卧床时间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全髋关节置换,具有明显优势;在X射线曝光时间上,动力髋螺钉要优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但在住院时间、治疗后并发症、治疗后卧床时间方面,全髋关节置换要优于动力髋螺钉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有78.9%都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外科治疗风险大,而且存在骨质疏松现象,骨折后愈合较慢,因此在治疗上要求创伤性小,出血少,内固定牢固。 目的:对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 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8-01/2011-12收录有关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抗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骨折;置入内固定”,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 结果与结论: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8/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35篇与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研究相关的文献。2011年收录的文献最多为23篇,文献数量处于上升的发展趋势。以外科学分类的文献数量最多。发表文献量较多的期刊为《临床骨科杂志》。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抗旋髓内钉主要用于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在80%以上,手术需要时间短,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文献报道营养状况不良与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的死亡存在相关性,但国内此项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血液白蛋白、淋巴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纳入130例髋部骨折患者,年龄大于70岁,均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或人工双动头置换治疗。患者入院时测量白蛋白、淋巴细胞数及血红蛋白,置换后随访1年,或者随访至患者死亡,其中有效随访92例。采用 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 结果与结论:92例患者中,20例(22%)白蛋白< 35 g/L,67例(73%)淋巴细胞数<1.5×106 L-1,56例(61%)血红蛋白< 120 g/L。Kaplan-Meier法分析提示,白蛋白正常患者(≥35 g/L)的生存率显著高于白蛋白减低患者(< 35 g/L)(P < 0.01);淋巴细胞数正常(≥1.5×106 L-1)与淋巴细胞数减低(<1.5×106 L-1)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血红蛋白正常患者(≥120 g/L)的生存率显著高于血红蛋白减低患者(<120 g/L)(P < 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减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提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与其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等常规的入院检验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就患者的术前管理提供新的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3月11日(观察组,30例)及2019年2月4日至3月23日(对照组,54例)随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共84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致伤因素、术前等待时间、营养状况和贫血情况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髋部骨折84例。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78.8±6.7)岁;对照组男21例,女33例,平均年龄(79.0±6.5)岁。观察组(16例,53.33%)合并陈旧脑梗塞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16例,27.78%,P<0.05);跌倒患者(30例,100%)占比高于对照组(30例,79.63%,P<0.05)。术前等待时间观察组平均为(13.07±4.79) d,明显长于对照组(4.04±0.75)(P<0.05); 营养不良情况观察组明显(20例,66.67%)多于对照组(19例,35.19%,P<0.05);观察组(19例,63.33%)及对照组(31例,57.41%)均存在较多贫血患者,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治的新发骨折患者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合并陈旧性脑梗塞的患者明显增多,以室内跌倒患者为主,术前均存在营养不良及贫血,新冠期间营养不良更严重,术前等待时间明显延长,故需要在较长的术前等待时间中注意患者的营养、血液管理。  相似文献   

19.
背景: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和其他慢性疾病,保守治疗极易导致卧床并发症。 目的:评价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总结2007-06/2009-06收治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植入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32例和2007/2011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方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Harris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治疗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而2组Harris评分优良率接近。说明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也可有效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且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