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19,42(5):492-496
目的 :研究布依族人体组成成分现状与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贵州黔西南布依族832例(男338例,女49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人体组成成分测量。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布依族男性、女性全身脂肪分布特点均为躯干脂肪率、下肢脂肪率高于上肢脂肪率,男性身高、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内脏脂肪等级、四肢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均高于女性,四肢脂肪率、总体脂率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女性则明显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身高、体质量、四肢脂肪率和肌肉量、总肌肉量、骨量、总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增加。结论:贵州黔西南布依族男性、女性总体脂率、BMI值均在国际规定肥胖判定标准的正常范围,与云南布朗族、河南回族、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昆明汉族相比偏低,与海南黎族相近。  相似文献   

2.
王迪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18,41(3):311-314
研究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体成分现状与特征。随机抽取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成人408例(男136例,女272例)、阜新蒙古族成人404例(男158例,女246例)、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成人401例(男177例,女224例)、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成人239例(男85例,女15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男性和女性身体质量指数值均显示为超重,体脂率男性高于20%,为轻度肥胖,女性高于35%,为中度肥胖。阜新蒙古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为标准,其他3个男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超标,4个女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标准。4个族群男性、女性的肌肉均较发达,骨含量均较高。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表现出脂肪含量过高、肌肉较发达和骨含量较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羌族身体体成分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采集我国四川茂县羌族成人人体组成学数据,揭示羌族成人身体成分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羌族成人602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所得数据经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 羌族的各项指标性别间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羌族成人脂肪相关指标与年龄相关性明显,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肌肉量随年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58.6%的男性和63.7%的女性处于超重或肥胖,31.8%的男性和43.6%的女性处于中心型肥胖,这可能会导致肥胖相关疾病发病率较高。结论 羌族成人的身体脂肪偏多,肌肉和骨骼较发达,这可能与茂县气温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地区差异对苗族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贵州苗族357例成人(男162例,女195例)和湘西苗族471例成人(男210例,女261例)进行了17项体成分指标的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体成分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两个地区苗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体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四肢及躯干肌肉量等指标值均大于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量均小于女性。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均较为相近,总肌肉量、下肢及躯干肌肉量小于湘西苗族。结论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肌肉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纳西族各项肥胖指标与体脂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687名18~90岁成年纳西族人,运用人体测量法和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其体重、身高、胸围、腰围、臀围、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体质量指数(BMI)、内脏脂肪等级和体脂率等指标,并将各项指标分别与体脂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纳西族成人的平均体脂率男性为正常水平,女性属于肥胖。按照内脏脂肪等级为标准,纳西族男性和女性均在正常范围内。根据腰围的判断标准,纳西族男性腰围在正常范围内,而女性腰围属于腹型肥胖。相关分析表明,纳西族成人的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BMI、内脏脂肪等级与体脂率均成正相关。纳西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与体脂率相关性最强,其次是BMI;纳西族女性胸围与体脂率相关性最强,其次是腰围。 结论 纳西族成人各项肥胖指标均与体脂率成正相关,相关程度存在性别、地区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收集西藏那曲藏族居民体成分数据,探讨其体成分分布及随年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超重和肥胖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那曲藏族成年人共646例(男359例,女287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体成分各指标,所获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脂肪量、体脂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外,其他指标男性均高于女性,各指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BMI、脂肪量50~岁组达峰值,其他指标在30~岁组达峰值;女性蛋白质含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他指标在40~岁组达峰值。年龄与BMI、脂肪量、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间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指标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各指标各年龄组间比较具有一定程度的统计学差异。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5%和15.9%,女性为23%和20.6%,且随年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结论:西藏那曲藏族成人体成分特点与已有报道的其他地区、民族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也各具特点,那曲藏族围绝经期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是脂肪相关慢性疾病防治的关键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保安族成人脂肪量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压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成年人438例(男176例,女26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80岁,用人体体成分分析仪随机抽样检测脂肪指标,血压计测量血压,并分析数据。结果:保安族成人高血压平均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保安族女性脂肪总量、四肢及躯干脂肪含量和脂肪率大于保安族男性,而保安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含量大于保安族女性。保安族女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臀部和四肢,而保安族男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和内脏。保安族高血压组成人16项脂肪指标均分别高于正常血压者。保安族成人收缩压、舒张压均与脂肪量、体脂肪率、内脏脂肪含量和皮下脂肪含量呈正相关。结论:保安族成人脂肪指标变化与血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脂肪、去脂体质量在身体躯干、四肢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河南回族成人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躯干分布多于四肢,且随年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肌肉量峰值为30~岁组;脂肪量峰值为40~岁组。肌肉量、去脂体质量均为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男性大于女性;脂肪量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女性大于男性。结论:河南回族成人身体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存在较大的左右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揭示中国壮侗语族族群体脂分布及与年龄的关系。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采用 u 检验,进行性别间身体组成成分差异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身体组成成分各项指标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探讨3个年龄组间身体组成成分的差异。 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的体脂率不高,未达到肥胖水平。有约>50%男性和>50%女性脂肪率处于标准范围。侗族、布依族体脂率较高,仫佬族、仡佬族体脂率较低。随年龄增长,男性上肢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内脏脂肪、躯干脂肪率增高,下肢脂肪率降低,总体脂率与下肢脂肪率变化不大。随年龄增长,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总体脂率、躯干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四肢脂肪率下降。女性体内脂肪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左、右上肢脂肪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左、右下肢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女性左上肢脂肪率、左、右下肢脂肪率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女性总体脂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 结论 壮侗语族族群在中国族群中体脂比较菲薄,明显少于北亚类型族群,具有中国南方族群皮脂发育水平特点。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世界卫生组织采用体质量指数与腰臀比来判断个体肥胖和体脂分布的准确性是有限的。 目的:比较体质量指数和体脂含量及腰臀比和内脏脂肪面积判断肥胖的差异。 方法:选择471例内科住院患者,按性别分组后,再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体脂含量和内脏脂肪面积进行肥胖和超重分析,并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判断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男女各年龄组之间的体质量指数差异不明显,女性各年龄组体脂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 < 0.0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数值越大。除了男性老年组体质量指数判断肥胖比例高于体脂含量外,其余男女各年龄组体脂含量判断肥胖比例均高于体质量指数。男女各年龄组之间腰臀比和内脏脂肪含量判断肥胖差异均较明显(P < 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数值也增加,除了男性青年组两种方法判断腹部肥胖无差异外,其余男女各年龄组腰臀比判断腹部肥胖比例高(P < 0.01)。说明体质量指数和体脂含量判断肥胖,腰臀比和内脏脂肪面积判断腹部肥胖均存在差异,可以选择体脂含量和腰臀比判断患者肥胖和腹部肥胖,但均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