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山区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本市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6—2002年的食物中毒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化学性食物中毒18起,发病率为1.04/10万,病死率为2.42%,死亡率为0.025/10万;其中第3季度中毒数最多,占总起数的38.89%,;发生在农村16起,占总起数的88.89%-;发生在家庭9起,构成比为50.00%。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食物均为植物性食品,其中果蔬引起9起,构成比为50.00%,其次为毒蘑菇中毒为22.22%;原料污染或变质引起的为61.11%;农药引起的10起,构成比为55.56%。7年间共发生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4起,死亡病例5例,均发生在农村,其中有机氯农药引起的中毒2起,病死率为33.33%;毒蘑菇引起的中毒1起,病死率为33.33%;有机磷农药引起的中毒l起,病死率为16.67%。结论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总体较平稳,但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最常见食品为果蔬,致病因素主要为农药,其次为毒蘑菇;家庭和集体食堂是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重点;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和毒蘑菇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死因;广大农村是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几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食物中毒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按照中毒发生季节、发生场所、中毒食物种类、中毒原因等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7年共发生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80起,年均发生4~19起,中毒人数1727人,死亡23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53.5%;中毒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菜豆,共发生63起,占78.8%;毒蘑菇中毒引起人员死亡比例最高,占69.6%,其次为河豚鱼,占13.0%;中毒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集体食堂,所有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家庭。结论根据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高发人群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宣教,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6-2008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深圳市2006-2008年所有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08年深圳市共发生135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1 358人,死亡0人;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致病因素中细菌性食物中毒为99起,植物性13起,化学性为11起,原因不明9起和动物性3起。结论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尤其是副溶血性弧菌)和四季豆所导致的食物中毒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加强集体食堂和饮食单位的卫生监督监测是减少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湛江市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湛江市2004-2006年细菌性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湛江市3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20起,中毒303人.5~8月发生14起、中毒179人;集体食堂10起;中毒食物中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占65.0%;主要原因是原料污染和加工方法不当.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其次是沙门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结论]加强对集体食堂和重点食物的监督和监测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和食品加工水平是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山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和规律,为更好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山市2001-2006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全部存档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6年全市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54起,中毒1199人,无死亡病例;中毒高峰季节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62.96%;致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共发生41起,中毒893人,分别占中毒总起数和人数的75.93%和74.48%;中毒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发生35起,占总起数的64.81%;中毒责任单位以集体食堂发生最多,发生中毒36起,866人,分别占总数的66.67%、72.23.%。结论 中山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冠峰  麦莉  黄隽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654-1656
目的分析中山市近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山市1998~2004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情况。结果中山市1998~2004年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69起,中毒人数3172人,平均每起中毒人数46人。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3季度发生的起数最高,有41起,占中毒起数的59.4%;第2季度次之;中毒人数也以第3季度最多,中毒2037人,占中毒人数的64.2%,第2季度次之。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共有56起,占中毒起数的81.2%;中毒人数2567人,占总中毒人数的80.9%。中毒的致病因素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为主,分别有28和25起,占中毒起数的40.6%和36.2%。中毒食物种类主要是肉及其制品,共有38起,占中毒起数的55.1%,其次是凉拌菜食品,共有13起,占中毒起数的18.8%。结论中山市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且致病因素发生变化,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主。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力度,把好发证关,提高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和建立危害分析与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面从其中提取信息,然后将相关内容逐一归类详细分析。结果 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的起数最多,占20.2%;中毒人数以沙门菌所占比例最大,占20.4%;肉毒梭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70.5%,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达16.5%;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5月至10月,但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31.2%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但每种细菌的多发场所有着显著的不同;沿海省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24.4%,内陆省份以沙门菌最多,占22.4%。食物载体难以确定。结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规律性,根据其内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8.
1996~2005年汕头市食物中毒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汕头市食物中毒情况,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2005年汕头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6~2005年汕头市共发生食物中毒59起,中毒992人,死亡5人。除1996年无食物中毒发生外,1997~2002年每年发生2~4起,2003~2005年每年发生12~18起,近3年来食物中毒发生呈上升趋势。按中毒原因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29起,占49.15%;化学性食物中毒24起,占40.68%;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6起,占10.17%。按中毒场所分类,集体食堂22起,占37.29%;家庭19起,占32.20%;饮食服务单位11起,占18,64%;个体摊贩5起,占8.47%;其他2起,占3.39%。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副溶血性弧菌是无锡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发生次数最高的食物中毒原因菌。2000年全市共发生食物中毒7起,中毒人数254人,无死亡病例,其中3起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人数达234人,分别占全市全年食物中毒起数的42.86%和中毒人数的92.13%。现就该3起食物中毒事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郭宁晓  栾玉明  李集宇 《职业与健康》2008,24(22):2428-2431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征,为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海珠区2004-2007年食物中毒报表及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a来共发生食物中毒52起,中毒人数610人,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6.8/10万。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2和第3季度发生的起数最多,占中毒起数的38.46%和44.23%。中毒发生场所起数依次为饮食服务单位、家庭和集体食堂,分别占36.54%、28.85%和23.08%。中毒人数依次为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家庭和其他,分别占52.79%、25.74%、12.30%和9.18%。致病因素以细菌性中毒起数和人数最多,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不明原因和有毒动植物较少,分别占78.85%和91.15%,17.31%和7.54%,1.92%和0.82%,1.92%和0.49%。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以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金葡菌为主要致病菌,化学性食物中毒以甲胺磷、盐酸克伦特罗为致病因素。化学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家庭,发生起数和受累人数少但危害严重。结论广州市海珠区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应针对其发生规律和特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副溶血性弧菌致食物中毒事件的特征,为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有效控制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4~2009年深圳市罗湖区食物中毒资料,对其中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总起数35.42%,发生时间集中在5~10月,中毒场所主要为餐厅,主要中毒食品为凉拌菜,潜伏期最短为2.5h,最长为23.5h。[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深圳市罗湖区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因素,应加强市售食品制售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各可能污染环节的监控,控制好关键时期以及关键人群,做好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凯杰  蒋立新  杨梅  李玥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51-1153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暴发情况、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方法收集辖区为2006—2009年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6—2009年,共确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4起,中毒人数共115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2月,发病高峰季节为7—10月。人口密度与中毒起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食物中毒集中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熟肉为主,发生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引起食中毒的血清型别主要以O3:K6为主。结论该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加强集体食堂的卫生管理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查阅2007年以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样品的分离根据国标GB/T 4789.7-2003进行,用GNID革兰阴性菌鉴定板进行生化鉴定,用血清玻片凝集实验进行血清学分型,用法国梅里埃ATB Fungs酵母菌药敏反应板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8、9月,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血清型主要以O3∶K6型为主,占50.0%。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AMP)、替卡西林(TIC)、头孢唑啉(KZ)的耐药率分别为61.5%、50.0%和42.3%。结论要重点防制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治疗时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清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食物中毒的再次发生。[方法]通过对1起群宴食物中毒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结果]该次食物中毒23人,罹患率达17.69%,经实验室采样在9名患者的大便和1份冻虾等10份样品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是1起由于海产品冻虾加工不当所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减少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事件性质,查找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发现可能的污染环节及因素,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可能致病因素。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生病例35例,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等。2个病例粪便检出血清型为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测可疑食物为蒿菜、越香蒸宝蟹2个菜肴。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加工环节中的交叉污染为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在食物加工环节上要督促规范操作,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一起混合性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与建议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方法]对中毒患者进行统一个案调查,对中毒现场的各种工具容器以及患者的排泄物进行了采样检测。[结果]发病患者25例,罹患率69.4%。在采样检验的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结论]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判断为一起由混合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生熟食品及工具容器交叉污染是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中毒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梅  王永刚  蒋立新  李玥  潘瑞胤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18-1119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了解2006年以来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餐饮单位的情况,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副溶血性食物中毒的影响因素。结果自2006年以来,福田区共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6起,中毒112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1月,发病高峰在季节为7—11月,占中毒起数的81.0%。凉拌菜引起的食物中毒7起,占总数的26.9%;食用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引起的5起,占18.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主要与员工服务人数比、环境样品合格率、生物样品合格率、卫生知识水平等因素有关。应加强餐饮单位环境样品、生物样品的监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宁德市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与特点,为防控其中毒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对1986-2010年宁德市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5年间共发生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101起,中毒人数591人,死亡36例。第二、三季度为全年中毒高发季节,中毒地点和场所均以农村和家庭居首,致病因素以毒蘑菇和河豚鱼为主,病死率以断肠草、河豚鱼和有毒贝类为高。结论应针对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发生的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食物,有的放矢和适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连开发区毒蕈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科学指导预防工作。[方法]对大连开发区2003~2008年发生的20起毒蕈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起毒蕈中毒合计有66人食用,49例中毒.中毒率为74.24%;5例死亡.病死率为10.20%。20起毒覃中毒中。发生在7月的12起、中毒27例、死亡4例,发生在8月的8起、中毒22例、死亡1例。49例中毒者中,本地居民14例,外来打工人员及其家属35例;男性36例.女性13例。5例死亡者均为误食白毒伞的外来人口。[结论]7~8月是大连市发生毒蕈中毒的季节,外来人口是毒蕈中毒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