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 18例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寰枢椎部分撑开后提拉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其中单纯固定融合14例,加行颈椎管成压术者4例。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2.8(1.8~3.6)h,平均出血量380(150~680)ml,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脊髓损伤症状加重。18例患者获得6月~3年随访,获得良好寰枢椎骨性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牢固,无松动;寰枢椎保持复位位置;术后脊髓功能(JOA17分法)改善率82.3%,其中优12例,良4例,有效2例。结论经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寰枢椎进行部分撑开后提拉复位,一次完成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固定和融合,是治疗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寰枢椎脱位手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其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寰枢椎脱位手术后翻修患者,男11例,女4例,翻修时年龄15~68岁(46.60±14.95岁);两次手术相隔2~120个月(28.73±38.59个月)。根据影像资料及手术探查情况分析翻修原因。翻修手术中均行8~10kg颅骨牵引及后方松解;后方结构完整患者行后路固定,根据松解后复位情况决定是否选择前路松解术;1例后路减压患者行前路松解复位固定术。导航模板辅助置入寰枢椎螺钉;自体髂骨松质骨颗粒植骨。随访观察寰枢椎复位、螺钉位置、植骨融合及手术疗效。结果:翻修原因,减压或复位不足10例,内固定失败3例,植骨未融合3例(含植骨未融合致内固定失败1例)。15例翻修手术中,14例为后路固定手术,1例为前路固定手术。通过术中颅骨牵引及充分松解,13例获得解剖复位;2例因广泛骨性融合,无法牵引复位,切除齿状突后彻底减压。导航模板辅助下共置入寰枢椎螺钉42枚,均一次性置入;置钉准确率97.6%。随访3~36个月(16.0±4.2个月),所有病例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3.7±0.5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3.8±3.1分(11~16分),较术前评分8.1±2.3分(6~11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为(64.0±21.2)%(45.4%~88.8%)。结论:寰枢椎脱位手术后翻修的原因为减压或复位不足、内固定失败以及植骨未融合。充分的术中松解、8~10kg的颅骨牵引、恰当的骨质切除减压有利于翻修术中寰枢椎的复位,导航模板辅助有利于提高置钉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2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其中齿状突Ⅱ型10例,Ⅲ型14例,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8例;椎板间ATLAS钛缆系统固定或Apofix椎板夹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10例;改良后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6例。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颈椎活动度的保持以齿状突螺钉固定最佳,后路椎板间固定和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病例颈椎旋转度丧失较多;7例出现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术后D级5例、E级2例,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内置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无复位丢失。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首选,只有在齿状突螺钉禁忌时才考虑采用寰枢椎融合;坚强内固定是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有力保障,改良Magerl联合Gallie三点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实施后路寰枢椎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口咽前路同时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C地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手术顺序。同时期进行经口咽前路减压松解复位和后路减压,枕颈CD或Cervifix枕颈内固定。按JOA17分法颈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颈髓功能评定,并测量比较脊髓矢径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仍髓功能改善率达58.3%,颈髓减压改善率平均达69%。结论:经口咽前路减压同时行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佳,适用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或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伴颈髓压迫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固定术中寰椎螺钉和枢椎螺钉固定方法 的临床选择.方法 对2002 年11 月至2011 年12 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228 例可复性和23 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前进行置钉可行性和复位可能性评估,针对性地选择寰椎和枢椎的后路螺钉固定方法,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治疗.结果 251 例患者均行钉棒固定并获得满意复位.寰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403 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77 枚、侧块螺钉22 枚;枢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437 枚、椎板螺钉56 枚、侧块螺钉9 枚.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237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8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 个月.230 例患者获骨性融合;6例为纤维愈合,动力位片(均随访2 年以上)未见复发脱位;另1 例为假关节未融合并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松动,行后路翻修手术治愈.结论 根据寰枢椎脱位的复位难易程度和个体解剖特点灵活选择寰椎和枢椎不同的后路螺钉固定方法,扩大了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11—2013-05对7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及脊髓神经的损伤。所有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理想,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以及骨折不愈合。结论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比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0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査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0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4例,包括单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后路术后复发1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4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后复发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SIA运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术前D级9例,E级5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CT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1例患者诉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9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3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5例术前分级为E级的患者术后分级无变化。ASIA运动评分由术前68.1±9.7分改善至术后的91.7±6.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随访3~24个月,平均12.2±6.8个月,X线片、CT复查示无复发脱位,cage位置满意,C-JAWS固定良好,无松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口咽前路减压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id‐term outcomes of 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Methods: From April 2003 to April 2005, 31 patients with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TARP internal fixation. The average age was 37.9 years (range, 15–69 years). The subjective symptoms, objective signs,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ere assessed. Radi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ere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ymon and Lavender clinical standar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for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imaging standard for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Results: Complete or almost complete anatomical reduction was obtained in all 31 patients. No screw‐loosening or atlantoaxial redislocation was found in 29 cases. According to the Symon and Lavender clinical standard, 14 cases had recovered completely, 7 to mild, 6 to moderate, and 4 to severe type by final follow‐up, compared to the preoperative classifications of 4 as moderate, 15 as severe, and 12 as extra severe type. The outcome for 26 patients was evaluated as excellent and in 5 as adequate.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 in spinal cord function was 73.3% and of decompression of the cervical cord 92.6%. The only complication was loosening of screws in two cases with senile osteoporosis. One case underwent TARP revision surgery and the other 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internal fixation. Both of them were eventually cured. Conclusion: The TARP operation is a good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and has valuable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中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治疗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解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TARP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解的由陈旧性骨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解,再行TARP内固定术即可完成寰枢关节的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3.
前弓切除联合后路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畸形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寰椎前弓切除、寰枢椎侧块关节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齿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6例齿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外伤史,均存在脊髓损伤表现。男5例,女1例;年龄36~57岁,平均45.5岁。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4~10分,平均(7.5±2.2)分;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为5~11 mm,平均(8.1±2.5) mm。采用经口前路寰椎前弓切除、寰枢椎侧块关节松解联合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术,术后颈托外固定3个月。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行X线、CT检查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融合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寰枢椎术中得到较好复位,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6例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5分,平均(14.7±2.1)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改善率75.5%。末次随访时SAC为11~17 mm,平均(13.5±2.6) mm,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术后第5天出现后路切口渗液,督促患者采取侧卧位,避免切口受压,3周后切口愈合。1例术后第3天出现神智淡漠,化验室检查显示低钠、低钾血症,经及时补液,1 d后神智恢复正常。结论经口前路寰椎前弓切除、寰枢关节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齿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有效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口咽入路前路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2月,采用经口咽入路前路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高位颈脊髓压迫共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6~70岁,平均51岁;病程6~30年.陈旧性齿状突...  相似文献   

15.
Cervifix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高位颈髓压迫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的价值。方法:3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后路融合、Cervifix内固定。男23例、女13例,年龄15~62岁,平均38.3岁。陈旧性外伤21例,先天性畸形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寰椎前脱位6例。结果:随访8~42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按JOA17分法评定,改善率为71.4%。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及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Cervifix内固定可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融合率。同时,可预防单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失稳导致的高位脊髓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治疗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或后路减压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以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26个月。56例患者均损伤节段稳定,植骨愈合良好,无内置物并发症,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提高5.78分,取得满意疗效;前路术式与后路术式在改善脊髓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和后路术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能使损伤节段获得即刻、坚强的稳定,解除颈髓压迫,为颈髓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xis内固定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后路融合、Axis内固定。男16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39.2岁。其中外伤性19例,先天性畸形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结果:随访7~4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按JOA 17分法评定,改善率为78.6%。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Axis内固定可提供立刻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融合率,同时,可预防单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失稳导致的高位脊髓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寰枢椎松解方法的选择,应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融合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男15例,女4例;年龄11~66岁,平均41.5岁.寰椎前脱位15例,寰椎后脱位4例.14例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4例有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颈髓压迫症状.术前常规行X线、MR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椎移位及旋转程度.根据脱位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前路和(或)后路对寰枢椎进行松解,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寰椎复位、固定及髂骨块植骨融合.术后头-颈-胸支具保护12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26.4个月.患者颈部疼痛缓解,14例存在神经压迫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脊髓ASIA残损分级提高.平均4.5个月植骨愈合.术前寰椎移位5~13mm,平均(8.7±2.6)mm,术后平均(2.6±1.2)mm;术前寰椎旋转0°~55°,平均(17.3°±5.8°),术后平均(5.0°±2.4°);两者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椎动脉损伤及内同定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应根据脱位类型和移位程度选择相应的寰枢椎松解方法.良好的寰枢椎松解、复位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髂骨块植骨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前路稳定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前路融合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新鲜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首先在透视下行颅骨牵引复位,34例复位成功(87%)。其中32例完成了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5例未成功者和3例陈旧性脱位,先行后路切开复位,再一期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迟发性不稳和后凸畸形,术前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减压融合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获良好的生物学稳定。  相似文献   

20.
Ⅰ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治疗76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级别恢复,术前A级1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11例;术后A级4例,B级8例,C级27例,D级24例,E级13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本组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能够获得较好的脊髓功能恢复和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