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0年12月对8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5~63岁,平均41.6岁.急性外伤性脱位2例,陈旧外伤性脱位3例,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术前枕颈部疼痛5例,斜颈4例,有高位脊髓受压症状5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3例.术前动力位X线片显示寰枢椎不能复位者3例,行常规颅骨牵引,隔日行床旁X线片检查显示,1例获得复位,2例纵向牵引至最大重量仍复位不佳,再换成双向牵引,复位满意后再行手术治疗.均采用UCSS螺钉进行Magerl手术;4例同时采用Apofix椎板夹固定,4例同时采用Vertex椎板夹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5~160min,平均106min;术中出血量80~550ml,平均200ml.术中和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颈痛、斜颈消失;5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中,术后2例恢复至E级,3例仍为D级.随访10~35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6±0.5个月.随访期间无螺钉断裂和椎板夹松脱.结论: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早中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2.
Magerl联合Brooks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评估Magerl和Brooks联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寰枢椎不稳进行Magerl和Brooks联合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或钛缆断裂,脊髓损伤、术后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性融合时间3.1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改善为:优3例,良9例,有效3例,无变化2例,无加重患者.结论 Magerl联合Brooks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安全、有效、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和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4月以来应用TARP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52例,观察患者的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和神经功能,进行X线摄片和MR检查,并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JOA脊髓功能评分标准(17分法)和影像学脊髓受压减压评定标准对35例资料收集比较完整的患者,进行2~4年(平均3年)的随访,分析其中期疗效.结果 35例寰枢椎脱位术后均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33例无钢板松动或再脱位现象.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术前的中型8例、重型15例和特重型12例中,完全恢复16例,轻型7例,中型8例,重型4例,临床显效率80%,有效率20%;脊髓功能术后改善率平均73.5%;颈髓减压改善率平均92.6%.仅早期发生2例钢板螺钉松脱,均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例重新行TARP翻修,另1例行后路枕颈固定均获得治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并发症.结论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TARP)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很好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个体化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1年6月治疗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寰枢椎不稳98例,男57例,女41例。年龄4~71岁,平均37.2岁。其中,先天发育性34例,外伤性5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植骨融合术,其中,采用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24例,采用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及寰椎椎板钩28例,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改良Gallie法5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板螺钉7例,组合钉棒内固定18例。根据病情、内固定的稳定情况决定术后是否行外固定及制动时间。其中,8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治疗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2例,C级48例,D级29例,E级9例。 结果 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得到很大改善,91例获得骨性融合,7例发生延迟愈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12例,D级32例,E级53例。手术操作无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等并发症。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个体化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术式,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寰枢椎不稳后路手术固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研究寰枢椎不稳后路固定的方法,为寰枢椎不稳患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方法 回顾5年来手术治疗的34例寰枢椎不稳病例,并对几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稳定性和疗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结果。结果 寰枢椎不稳的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临床结果不同。后路钢丝法对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固定效果良好,类风湿关节炎所导致的寰枢椎不稳后路钢丝固定也有好的疗效,但术后需用严格的头颈胸石膏固定。Apofix椎板夹固定与Brooks法固定效果无显著差异。Magerl螺钉是最牢靠的内固定方法。结论 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手术固定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固定融合方法和术后辅助外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其可行件.方法 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36岁.陈旧性外伤性13例,类风湿性2例,先大性齿突游离l例.颈前路松解取仰卧位,头颈稍过伸并偏向左侧约30°.取下颌角下方2 cm与下颌水平平行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并沿胸锁乳头肌内侧缘延长到C4水平一斜形切u.分离显露至寰椎前弓至颈3椎体.切除双侧寰枢关节的关节囊、齿突与寰椎或枢椎的纤维瘢痕组织,切断翼状韧带和齿突尖韧带,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牵引复位,牵引重量2 kg,颈部过伸位,如果不能复位,则以0.5 kg逐渐增加重量,时间间隔为10min,以便观察电牛理的变化.复位寰枢椎,待复位满意后颈围保护下翻身,再次在"C"型臂X线机下监视,调整头架,观察寰枢椎位置满意后,用lkg重量颅骨牵引,维持头颈的稳定性.一期后路行寰枢椎固定融合.术后1年内每3个月米院复查,1年后每6个月米院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5~40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16例复位满意.12例术前有脊髓症状者JOA评分术前平均8_3分,术后6个月甲均13.9分,平均改善87.5%.结论 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半脱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固定治疗寰枢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17~67岁,平均43.5岁.寰枢椎不稳或脱位原因有:齿状突陈旧性骨折17例,游离齿状突8例,齿状突骨折4例,横韧带断裂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31例患者均有枕颈痛表现,28例有颈椎活动受限,19例有不同程度颈髓受压症状和体征.所有病例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手术前后有关临床疗效指标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5 h,平均出血量300 ml.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通过调整抗菌素和切口换药2周后得到控制;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肺动脉栓塞(经肺动脉造影证实),经抗凝等治疗2个月后康复.术中无椎动脉损伤,术后无C_2神经分布区疼痛或麻木病例.31例患者术前存在的枕颈部疼痛均减轻.19例颈脊髓损伤症患者末次随访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P<0.01).31例末次随访动态X线片未见寰枢椎移位,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CT三维重建有2例患者寰枢椎后弓间骨小梁连续性中断.总融合率达93.6%.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固定具有直视下置钉、术中复位、良好的三维短节段固定等优势,是良好的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9.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8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7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0.3)分。术前完善颈椎X线(包括动力位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CT轴位片上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点、置入角度及钉道长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并行颅骨牵引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直视下完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复位和植骨融合,植骨块被向后预弯的横联紧紧卡压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28枚,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0.2)分,平均改善率为86.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Apofix椎板夹内固定在寰枢椎不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Apofix椎板夹内固定在寰枢椎不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4月至2004年7月,在颈后路切开复位手术中采用Apofix椎板夹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19~67岁,平均41岁。寰枢椎脱位5例,齿突骨折25例。齿突骨折中有新鲜骨折21例,陈旧骨折、骨不连4例;AndersonⅡ型骨折23例,Ⅲ型骨折2例。颅骨牵引复位后,于术中显露寰枕间隙、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置入Apofix椎板夹的上、下椎板钩。将取自髂骨的植骨块植入C1,2椎板间隙,夹紧连接杆完成固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8~46个月,平均27个月。颈椎完全复位28例,不完全复位2例。术中平均出血65ml,手术时间70 ̄150min。术后颈围保护下坐起时间平均为术后第3天(第2~6天),无脊髓损伤或损伤较轻者离床活动时间平均为术后第7天(第2~10天)。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16例,术后5例上颈椎神经根压迫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11例脊髓损伤者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2级1例、1级8例、2例无变化。未发生椎动脉、神经根、脊髓损伤或脊髓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Apofix椎板夹内固定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特点,为颈后路内固定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目的探讨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54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男32例,女22例;年龄7~63岁,平均32岁。其中齿突不连18例,寰椎枕骨化畸形22例,齿突骨折畸形愈合5例,寰椎横韧带松弛9例。40例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体征。先行经口咽入路的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术中横断挛缩的椎前肌、前纵韧带和侧块关节囊,借助于牵引和器械撬拨的力量使寰枢关节复位;同期行后路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后路固定方法包括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5例、寰枢侧块钉板固定12例和借助于枢椎椎弓根螺钉与枕颈固定板的枕颈固定37例。术后不用外固定。结果41例获得解剖复位;13例部分复位,其中2例行部分齿突切除,另11例术前颈髓角平均104.1°,术后120.2°。48例随访4~40个月,平均15.7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有脊髓症状的38例术后功能评价(Odom标准)为优15例,良14例,可8例,差1例。术中出现硬膜破裂1例,椎弓根钉切割1例;术后出现呼吸衰竭1例,发音不正常3例,吞咽不利1例,术后2周发生败血症脊髓炎致瘫痪1例,术后2个月内固定松动1例。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结合后路坚强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对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4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A组),另32例采用单纯Goel技术治疗(B组)。术后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内固定失败率、骨融合率、寰齿前间距(A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12个月,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显著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无内固定失败病例。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A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与单纯Goel技术相当,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还可减少自体骨植骨量,增加植骨面积,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补充技术。  相似文献   

13.
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包括枕骨基底部和C1-C4颈椎节段)置于1.5Nm载荷下,测量C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标本依Gallie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Gallie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顺序实施固定,每次固定后测量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包含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的内固定组在旋转和侧屈方向上具有最小的ROM,其中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组在屈伸运动方向上也具有最小的ROM。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ROM大于单纯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组,但在侧屈和屈伸方向上接近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在侧屈和旋转方向上ROM均小于Gallie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三点”内固定具有最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虽然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不及“三点”内固定,但明显优于Gallie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id‐term outcomes of 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Methods: From April 2003 to April 2005, 31 patients with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TARP internal fixation. The average age was 37.9 years (range, 15–69 years). The subjective symptoms, objective signs,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ere assessed. Radi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ere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ymon and Lavender clinical standar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for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imaging standard for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Results: Complete or almost complete anatomical reduction was obtained in all 31 patients. No screw‐loosening or atlantoaxial redislocation was found in 29 cases. According to the Symon and Lavender clinical standard, 14 cases had recovered completely, 7 to mild, 6 to moderate, and 4 to severe type by final follow‐up, compared to the preoperative classifications of 4 as moderate, 15 as severe, and 12 as extra severe type. The outcome for 26 patients was evaluated as excellent and in 5 as adequate.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 in spinal cord function was 73.3% and of decompression of the cervical cord 92.6%. The only complication was loosening of screws in two cases with senile osteoporosis. One case underwent TARP revision surgery and the other 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internal fixation. Both of them were eventually cured. Conclusion: The TARP operation is a good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and has valuable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后路钛缆固定治疗小儿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讨论小儿齿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例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儿行后路髂骨植骨钛缆固定术,术后头颈胸石膏外固定,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4个月,8例患儿植骨全部融合,3例遗留颈部僵硬感,无鹅颈等发育性畸形出现。结论颈后路钛缆固定操作简便安全,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为小儿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非手术治疗无效时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寰枢椎脱位且其间存在骨性融合)的临床分型及其术式选择策略。方法 200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 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39岁;6例无手术史,14例有手术史(前路手术史1例、后路手术史1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史2例),其中13例残留内固定物(1例残留寰枢椎前路钢板、12例残留寰枢椎后路钉棒)。根据骨性融合范围、位置分为广泛融合型和点状融合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手术,点状融合型采取软组织松解、骨性融合点解除、复位、固定和融合手术;广泛融合型采用直接减压而不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后1周、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时均行X线、CT和MR检查,以观察寰枢椎间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和脊髓减压情况。临床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结果20例患者中广泛融合型5例,点状融合型15例;自发性融合6例,医原性融合14例(3例为广泛融合型、11例为点状融合型)。5例广泛融合型患者经口前路切除寰椎前弓和齿突减压,术后MRI示脊髓压迫完全消除;15例点状融合型患者术后均获得复位。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椎动脉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清创、取出前路内固定,改行后路内固定后治愈。5例广泛融合型和14例点状融合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8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4分。5例广泛融合型患者虽未附加内固定,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寰枢椎间失稳;14例点状融合型患者术后6个月寰枢椎侧块间植骨均融合。结论 点状融合型患者经彻底松解和解除骨性融合后可获得复位,广泛融合型患者通过减压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16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38~45岁,平均40.5岁;其中12例伴有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4例。术前均行寰枢椎CT扫描及X线检查,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术中应用经后路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同时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大量髂骨植骨融合。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头枕部疼痛、酸困不适症状均得到改善,采用Odom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12例伴有神经损伤患者11例得到明显恢复。按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能够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且固定可靠,融合率高,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寰椎侧块螺钉治疗寰枕融合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寰椎(C1)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枕融合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3月用C1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7例寰枕融合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治疗方式均为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融合.结果 手术共置入C1侧块螺钉14枚,C2椎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